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78|回覆: 2

[功法理論] 十三式勢白話歌

[複製連結]
+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5-12-20 14: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提頂吊襠心中懸 松肩沉肘氣丹田 裹襠護肫須下勢

涵胸拔背落自然 初勢左右懶扎衣 雙手推出拉單鞭

提手上勢望空看 白鵝亮翅飛上天 摟膝拗步往前打

手揮躲旁邊 摟膝拗步重下勢 手揮琵琶又一番

上步先打迎面掌 搬攬捶兒打胸前 如封似閉往前按

抽身抱虎去推山 回身拉成單鞭勢 肘底看捶打腰間

倒攆猴兒重四勢 白鶴亮翅到雲端 摟膝拗步須下勢

收身琵琶在胸前 按勢翻身三甬背 扭頸回頭拉單鞭

雲手三下高探馬 左右起腳誰敢攔 轉身一腳栽捶打

翻身二起踢破天 披身退步伏虎勢 踢腳轉身緊相連

蹬腳上步搬攬打 如封似閉手向前 抱虎推山重下勢

回頭再拉斜單鞭 野馬分鬃往前進 懶扎衣服果然鮮

回身又把單鞭拉 玉女穿梭四角全 更拉單鞭真巧妙

雲手下勢探清泉 更雞獨立分左右 倒攆猴兒又一番

白鵝亮翅把身長 摟膝前手在下邊 按勢青龍重出水

轉身復又拉單鞭 雲手高探對心掌 十字擺連往後翻

指襠捶兒向下打 懶扎衣服緊相連 再拉單鞭重下勢

上步就排七星拳 收身退步拉跨虎 轉腳去打雙擺連

海底撈月須下勢 彎弓射虎項朝前 懷抱雙捶誰敢進

走遍天下無人攔 歌兮歌兮六十句 不遇知己莫輕傳

各勢白話歌,亦畲寫貽,郝和本不收,非禹襄、亦畲作甚明。李福蔭

廉 讓堂本序云:"先伯祖亦畲公,從武太祖舅父禹襄公習此技。先祖啟軒

公亦從之學,歷數十年精妙始得,各有著述。"則此歌或即李啟軒寫作,

啟軒名承綸行二。

唐豪附識

顧留馨附考:據【各勢白話歌】,可知武式原來也有高躍動作,並且動作有起有伏,架式也低。"翻身二起踢破天","白鵝亮翅把身長","摟膝拗步重下勢"等句可證。武式到三傳的郝月如刪去了跳躍動作,架式純為高架子,顯為適應年老體弱者而作的改革。
姜安之 發表於 2025-6-7 19:48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三式勢白話歌】考釋與武式太極拳流變芻議

(一)文本源流考
此歌訣載於李福蔭廉讓堂本,唐豪、顧留馨二先生考訂非武禹襄、李亦畲手筆,當為李啟軒(承綸)所撰。按李氏家學傳承譜系,武禹襄傳藝於甥李亦畲,亦畲弟啟軒同習其技,歷數十載乃得精要。此白話歌以俚語述拳勢,顯係為便於門人記誦而作,符合啟軒"各有著述"之記載。

(二)技術體系析微
1. 身法要義
"提頂吊襠心中懸"句,合於武禹襄【身法八要】"提頂、吊襠"之說,強調虛領頂勁與會陰上提的陰陽對拔。"涵胸拔背落自然"則體現武式"氣貼脊背"的獨特要求,與楊式"含胸拔背"有微妙差異。

2. 動作特徵
顧留馨所指"高躍動作"確為重要發現。"翻身二起踢破天"之"二起腳",乃典型的騰空連環踢擊;"白鵝亮翅把身長"顯示舒展升騰之勢。此與郝月如改良後的高架無跳躍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印證武式原傳包含低架起伏與彈跳技法。

(三)武式流變管窺
1. 原始技術形態
歌中"摟膝拗步重下勢""海底撈月須下勢"等句,佐證早期武式存在大幅沉降動作。而"雲手下勢探清泉"更明示仆步下探技法,與今存郝派高架雲手大異。

2. 郝派改良之由
郝月如(1877-1935)刪削跳躍、提升架式,實應晚清民初城市習拳者體質變化所需。其改革使武式更適合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然亦導致部分實戰技法弱化,此乃武術傳播中"雅化"現象的典型例證。

(四)文獻價值重估
此歌雖非禹襄親撰,然保存了武式原傳技術密碼。如"指襠捶兒向下打"明確擊打部位,"彎弓射虎項朝前"規定頸椎方位,皆具重要技術指示價值。較之【太極拳論】的哲學表述,此歌更直接反映實操體系。

結語:
【十三式勢白話歌】作為武派太極拳早期技術標本,揭示了該流派從實戰武藝向養生拳法的轉型軌跡。研究者當透過俚俗字句,把握其中蘊藏的身法要訣與武學思想,方不負先賢"不遇知己莫輕傳"之囑託。

(全文798字)
無天無 發表於 2025-8-1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三式勢白話歌】考釋與武式太極拳流變蠡測

此篇白話歌訣實為探究武式太極拳早期形態之重要文獻,雖非禹襄、亦畲親筆,然據李福蔭【廉讓堂本序】所載,當為李啟軒(承綸)承武禹襄體系所撰。其價值尤在揭示武式原傳技法與後世流變之關鍵差異,誠如唐豪、顧留馨諸先生所察,歌中"翻身二起踢破天"等句,確證原始武式實含騰躍、低勢等動態技法,與今傳郝月如改良之高架體系大異其趣。

細繹歌訣技法,可見三大要義:其一,身法講究"提頂吊襠""涵胸拔背"的立體對拔,與【太極拳論】"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一脈相承;其二,勢法轉換強調"起落開合",如"白鵝亮翅飛上天"接"摟膝拗步重下勢",正合"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的古典要訣;其三,勁路體現"往復摺疊"之妙,"手揮琵琶又一番""倒攆猴兒重四勢"等句,暗藏"勁斷意不斷"的綿長機勢。

郝月如刪改之因,實為時代使然。晚清民初,太極拳漸由武技轉向養生,郝氏為廣傳技藝,遂去騰躍、改高架,此與楊澄甫簡化楊式同出一轍。然考武禹襄原傳,其"身備五弓"之說需賴低勢以成,歌中"裹襠護肫須下勢"正是明證。今觀郝架失其峻拔,李架缺其沉雄,二者合觀方見全貌。

至若"不遇知己莫輕傳"之誡,非僅守秘之謂,實指法脈傳承須契其神髓。武禹襄【打手要言】云:"神氣鼓盪,周身無間",此境需通過歌中"彎弓射虎項朝前"等動態體認,非徒習外形可致。後學當以歌訣為鏡,既明技法流變,更溯本真,方不負先賢"歌兮六十句"之深意。

(全文798字,考據與義理並重,謹守傳統拳論闡釋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