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81|回覆: 1

[大成拳(意拳)] 技擊樁基本姿勢與要領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5-12-20 12: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技擊樁是訓練中培養實戰技擊能力的基本功,是實戰技擊身法步法的基礎,是大成拳訓練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練習,然而許多練習者雖然站技擊樁很用功,但收效並不十分滿意,皆因未得要領,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下幾種不同姿勢技擊樁的練法並略談一下各種姿勢技擊樁的共同要領,練習者應該在練習中準確的把握這些要領,才能真正迅速地從技擊樁練習中獲益。

三種姿勢技擊樁的練法

一、矛盾樁

兩腳前後站立,成丁八步,重心前三後七,兩腳步距離一尺七八。後胯向裏掖,身正,前腳掌有向後扒地的力量,前膝有向前頂的力量,前腳跟離地約1厘米,後腳膝蓋彎曲處不能吃力;前手高於眉齊,肘關節處成鈍角,手掌護住身體中線,掌心向內,五指自然分開,中指挑起。後手略低於前手,肘關節處成銳角,掌心向內,手指向前,五指自然分開,中指挑起;眼從前手上方看向遠方;練習時要有假想敵向自己攻擊。此樁兩手變為手心向下,形如提抓兩大鐵球,即為抓球樁。

二、托寶貝樁

除手的位置不同外,其它姿勢、要領都與矛盾樁相同;兩手長伸,手心相對,前手高於眉齊,後手比前手要略低半寸,伸出距離比前手短半個手掌的長度,手腕略往裏夾,向上挑起,兩手有裏夾外撐上托下掛之勁;對着遠處一大樹練習,意念中雙手和大樹間有皮條聯繫,雙手有將大樹拉回之意。此樁變為兩手心翻轉向外,勾腕撐肘,與胸同高,即是小天星樁,托寶貝樁與小天星樁對練好推手的幫助很大。

三、伏虎樁

兩腳前後站立成大丁八步,兩腳距離約有四腳;身體下蹲,重心儘量降低,上體挺直,略往後靠,兩腳受力前四後六;兩手從眉間左右撐開,前手長伸,護住中線,手心向斜前,手指向上,後手距身體約一尺,手心向外,手指向前;兩手手指自然分開,中指挑起;意念中要有虎的氣勢,有很多假想敵向自己進攻,自己如虎入羊群之勢。

技擊樁訓練的共同要領

一、關於掖胯:普通人站立時,如果重心偏於一條腿,則支撐腿的胯部會向外頂出來。很多人將這一習慣帶到了技擊樁中,這樣站雖然省力,卻不得力,因為胯部的扭曲破壞了整個間架的完整飽滿。正確的胯部形態應為掖胯,即將後胯腹股溝部摺疊夾起,胯部微微收回,使身形中正不偏胯。

二、關於意念:大成拳十分重視意念,認為良性的意念誘導可以使鍛煉效果明顯加強。但很多人在運用意念時過於精細、繁雜。如意念全身各部位之間均有聯繫時,假想到全身數十條彈簧相連,想得真真切切。其實這樣假想已犯了執着的錯誤,全部心思都繫於數十條彈簧上(且不論其能否想得周全),精神拘緊而不得舒展,以致於影響了精神氣勢的鍛煉。運用意念的原則應是有那麼個意思就行了。例如前面說的全身各部位間均有聯繫,只要有一個聯繫的意識就夠,而不必將各部位間的聯繫絕對地想成彈簧或牛筋。

三、關於功夫:有很多大成拳愛好者片面地將大成拳的功夫認為是某種感覺,如阻力感、爭力感、舒適感等。他們認為,在練功中體會到一些感覺,就已具備了相應的功夫,從而放鬆了對練功強度的要求或孜孜不倦地追求練功中的各種感覺。實際上,體會到某種感覺,只證明練功者已初步進入練功狀態,這只是量變的開始,進一步深入練功後,又會產生新的感覺,無論是開始的感覺還是後來的感覺,都不能絕對地作為評價功力深淺的標準,況且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隨着功夫的增長而出現的感覺也不同,刻意追求感覺的人還往往會陷入把錯覺當成實感的誤區,總之一切感覺皆是虛妄,習者當遠離虛妄,而非追求。要想積累深厚的功力,達到質的飛躍,從而使弱點化為強勁,必須繼續刻苦鍛煉不輟,才可能量變引起質變。

四、關於應站多長時間。站技擊樁需要達到一定的訓練量,否則效果不明顯,一般一次性單面鍛煉應超過40分鐘,不能左式站一會兒,右式站一會兒,那樣強度不夠。如想練就深厚功力和過人武技,一次性站樁應超過2小時,最好能練3、4小時,王選傑等前輩均能站4小時以上,且長年艱苦練習。現在許多習武者都有工作或學業,練拳時間有限,建議大家在不耽誤正常工作學習的前提下用零散時間練習其它訓練項目,用整塊時間站樁。訓練量應循序漸進的增加,不要硬性效仿前輩們的大運動量訓練,他們的訓練量也是一步步逐漸增加上去的,要從自己的實際條件出發,切實可行地踏踏實實堅持下去,貴在堅持,能堅持就比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強。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4-12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技擊樁法精要闡微】

技擊樁乃大成拳築基之功,其要旨在於"形正氣順,意動勁發"。今觀習者多囿於形骸之似,未得神髓,故雖勤勉而效微。茲就所述三樁之法,參以拳經要義,作精要闡發。

一、三樁形意辨微
矛盾樁取"陰陽相濟"之理,前手如盾守中,後手似矛待發。習者當知"前三後七"非死數,實為動態平衡之始基。前膝頂勁須與後胯掖轉形成螺旋之力,此即拳諺"膝頂胯裹勁始真"之謂。中指獨挑者,非獨此指用力,乃取"心包經"貫通之意,暗合"五指連心"之要。

托寶貝樁暗藏"撐抱"二勁。手腕內夾而上挑,正合【內功經】"束展二字一命亡"之秘。習者易犯雙手僵直之病,當悟"形曲力直"之道。意念牽引大樹,實為"神意放遠"之法,然須知"過執則僵",但存牽連之意,不可着相強求。

伏虎樁貴在"沉雄"二字。下盤四六分勁,正應"重而不滯"之則。兩手撐展如虎踞之勢,然脊背須含"龍形"挺拔之意,方得"虎踞龍盤"之實。所謂"虎入羊群"之念,非逞凶蠻之力,實為培養"眼到神到"之機。

二、核心要義發微
掖胯一法,實關樁功成敗。【拳經】云:"胯為一身之樞,胯活則周身活。"常人站立之弊,在於"突胯散氣"。真傳掖胯之法,須配合"丹田微斂",使胯部如門軸內轉,方能成就"立木頂千斤"之效。王薌齋先生所謂"掖胯如夾球",正指此中微妙。

意念運用,當循"似有似無"之道。【大成拳論】明示:"意念如清溪流水,不可斷絕亦不可滯塞。"今人常犯"執念太過"之病,反失自然之趣。建議初習者可從"三線貫注"入手:先覺頭頂懸絲,次感足心貼地,再察指尖遠引。待三者貫通,則自然達到"形松意緊"之境。

三、進階要訣
1. 呼吸之法:宜取"自然腹息",切忌刻意調控。久練自得"息長氣沉"之效
2. 目注之方:當遵"視遠若近"之則,目光須含罩八方之意
3. 鬆緊之度:須明"松而不懈,緊而不僵",關節處尤當存"彈簧"之意

習者若能參透上述要義,於站樁時"形不求正而自正,意不求真而自真",自可漸入"不動之動"的妙境。切記站樁非死守其形,實為求取"動靜相生"之機,學者當在持之以恆中細心體認,方不負先賢創樁之深意。
曹音步 發表於 2025-6-14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技擊樁法要義闡微】

技擊樁乃武學築基之要法,其理法淵源可追溯至【易筋經】"立身期正直"之訓,兼融形意拳"六合"精義。今觀習者多囿於形骸而失其神髓,故不揣淺陋,略陳管見。

一、三樁法相辨微
矛盾樁取"陰陽相濟"之象,前手若青龍探爪,後手似白虎蹲踞。王薌齋先生【拳道中樞】云:"執中達和,守中用和",此樁前腳掌扒地之力暗合地氣,中指獨挑乃通手厥陰心包經,學者當體認"力由足起,勁貫指梢"之機。常見弊病在於後胯未掖,致使力斷於腰,此正如【太極拳論】所謂"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

托寶貝樁貴在"虛懷若谷"之意境。其手腕內夾外撐,恰合【周易】"艮背止欲"之象。姚宗勛先生曾喻此樁"如捧易碎琉璃",勁力須達"松而不懈,緊而不僵"之境。習者多犯用力過實之病,殊不知【內功四經】有言:"氣雖主於骨,而實不出於虛靈"。

伏虎樁法相最為雄渾,步距四腳暗合"地方"之數。【少林拳譜】載:"蹲若伏虎,疾如驚龍",此樁腰胯沉墜之力,正應【黃帝內經】"骨正筋柔"之要。常見習者貪低姿而駝背,反違"尾閭中正"之古訓。

二、核心要義發覆
(一)掖胯真詮
掖胯非僅外形調整,實關任督二脈之通塞。【內功真傳】云:"胯如磨盤腰似軸",後胯微掖時,會陰穴自然上提,恰合"地戶常閉"之丹道要訣。今人但知掖胯可保重心,未悟其能引地氣上行,貫通帶脈之妙。

(二)意念玄機
意念運用當循"得意忘形"之則。【萇氏武技書】言:"神氣貴乎蘊蓄",假借之念宜取"似有似無"之態。譬如矛盾樁假想敵來,只需存"一羽不能加"的警覺,若執着具體招式,反墮"着相"之弊。王薌齋謂之"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實為至論。

三、進階體用要訣
1. 呼吸之法:宜采"逆腹式呼吸",吸氣時膈肌下沉與掖胯形成對掙力,此即【拳經】"吸為合為蓄"之真義
2. 筋骨調控:中指挑勁時,需體會手陽明大腸經的傳導,此乃【易筋經】"導氣令和"的具體應用
3. 時空把握:站樁時辰以寅時為佳,此時陽氣初升,正合"天人相應"之道

昔年孫祿堂先生有云:"萬法皆從規矩出,規矩盡處見方圓。"習者當於規矩中求變化,在定勢中悟生機。今之弊病,多因求速效而輕根基,重外形而略內蘊。若能以"守一"之心持之,假以時日,自可臻於"不動之動"的化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