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861|回復: 0

[大成拳(意拳)] 崔友成谈意拳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12-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崔有成先生说,习拳为什么要站桩?因为眼看不见,手抓不着的内劲,必须通过桩功去求取。初习站桩,可以调节周身、四肢百骸及五脏六腑的气血顺畅,此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在不动中求动,也叫静中求动,或者叫摸劲。通过人的思想意识,把拳的运行轨道具体表现出来,这也叫意念假借。过去老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从站桩开始的,而我的教学方法却是从微动开始(即从试力开始);我认为,不如此,不能精细地体现出拳劲来。实作时,头要正,因为头是人体的舵,双手一抬就是肩架,端起肩架也是为了保护好自己并且有效地攻击对方。这端肩架的姿势不也就是站桩时的肩架吗?站桩的第三个阶段就是摸劲,也即有感即应;如果摸劲感到内力不足,还得反回头去站桩,即从桩功中去求取内力。总之,从试力到站桩,从发力到站桩,从实作到站桩,站桩是内力的源泉,站桩是意拳的根本。站桩是心理的训练,素质的训练,力的运用的训练,综合起来就是整体的训练(动起来不是整体,就是破体,能整体者无论前进后退、向左向右、朝上朝下都是整体)。

说到试力,崔有成先生认为,试力要有目的性,最初的双人试力就是推手,无非是外加压力下的试力而已。推手是试力方法而绝不是目的,是初缺实作时扭缠在一起的一种训练方法,我们应该通过试力去检验各种力量是否有效果。试力的目的是为了实作搏击。试力、发力、推手、实作这几项都不能脱离站桩为根本,站桩-试力-发力-推手-实作是循环往复的,有时训练一个阶段之后,又要反回头来再去站桩,这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什么叫发力呢?崔有成先生认为,如果说微动是试力,那么,试力时的有骤然停顿的快动作就是发力。发力是从试力中演变出来的,小动作是发力,大动作也是发力。发力是力的延伸,是自身体重加速度,是条件反射,是本能的反应,而不是故意造作的一个动作。如果有了“我想发力”的念头,实质上就已经告诉了对方,就有了时间差,就失去了发力的效果。我认为,定位发力是束缚人的一种方法。当然,初学者习练定位发力是对的,但不能被框住,老跳不出来,画地为牢,练僵化了。守规矩的目的是脱规矩,这样才能进步。否则,老搞定位发力,就成了“表演”的功夫,一旦双方游斗起来,难达理想的效果。

什么叫局部力呢?假如你的腿的力量较弱,而有针对性地去加强腿部训练,然而你的腿与身体如果没有协调起来形成整体,而是脱节了,身是身,腿是腿,那么你的腿就成了局部力。

说到推手,崔有成先生认为,初习推手,是将自己的试力在有外感应力的情况下,去寻找各种角度的发力点。简而言之,推手是检验力的运用的训练方法。其中的钻、裹、拧、横等等内容,必须手把手去讲,去学。总的来说,武是功力,术是技巧,术是力的运用,二者缺一不可。

推手也好,散手也罢,如果自己处于劣势,如何将劣势转变为优势才是要解决的矛盾,才是要练习的内容。这就叫练拳能动脑子,才不是傻练。我认为,确切地说,不是叫“练”拳,而应叫“研究”拳才对,唯细心“研究”才能进步。再者,练拳时谁都曾挨过打,然而是打清醒了,还是打糊涂了?切磋比试时,应尽量让对方的技术得以发挥,自己先用身体去适应他,尔后摸索出方法去战胜他。比如说,对方摔了自己二十下,到了二十一下了,对方摔不动了,我的身体也适应了,有了本能的反击力了,才能战胜对方。记住,不要去捂住对方,压住对方,不让对方的技术充分发挥出来,而是相反。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懂得对方的优势,明白他的力量是如何运用的,尔后再想法去战胜之,这就叫“知彼知已,百战百胜”。要知道自己输,输在哪儿;赢,赢在何处,才能有所进步。一个拳劲好,不是单一的拳劲,比如的横拳,出拳时如直拳,所谓“起横不见横”,其中既有直劲,也有左右横劲及钩挫劲,下坠劲等等。再如双方动起来了,你动我动,手动脚动,还是身子动快,腰似车轮脚似钻(连带着手臂),关键是身体,是腰。再说试力,有松试力,紧试力。操拳有松操、紧操、堵操、添劲操(指各关节的伸展程度,即爆发力)等等。还有,形体与意识应高度结合,形体与意识不同步,就练不好意拳。我们应该通过练拳、研究拳去把人的原始本能给调动出来。一个习拳者如无敢斗的精神,丧失了敢拼的勇气,就不能把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精神即灵魂,一旦有了惧怕心理,那他就必败无疑。

话题转到力的转换(即角度的变化)时,崔有成先生认为,如果对手在搭手之际压迫、堵截你时,在电光石火间要有角度的飞速转换,也即力的转换,不如此,而是去硬顶,如牛斗架一样,其结果无非是大个打小个,大力打小力,那还练什么拳呢?认输不就得了吗?而如果学会了力的运用,那就不怕对方的块大、力大了,可用自己的灵活拳劲去战胜对手的拙力。所以,这个转换的过程,即钻、裹(滚)、拧、横、(打),也即“点”的转换。“点”一碰,腰就紧是不对的,“点”紧而腰松才为正确,才有整体爆发力。

何谓散打?我以为,也就是体能和技能的比试。要真正练好散打,必须行走坐卧都有“拳”的意识,而不仅仅是练拳时才有“拳”意识,要将“拳”意识渗透进体内,这样才会形成“本能”的反应。

崔有成先生最后表示,以上所谈仅是粗线条的浮浮而谈,一些精妙细腻的东西是无法用文字去表达,用语言去形容的,只能靠眼睛去看,手把手地去教,师生之间的“喂”才成。尽管如此,他仍希望自己所谈能对意拳爱好者有所启发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7-24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意拳桩功与劲力训练之要义

崔有成先生论意拳之道,可谓深得拳学三昧。其言站桩为意拳根本,实乃承袭王芗斋先生"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之要旨。今试阐发其理,以飨同好。

一、桩功三阶,由形入神

崔先生分站桩为三阶段,实为形、气、神三层功夫。初阶调气血,乃"形正而气顺";二阶求摸劲,是"气足而神完";三阶感而遂通,已达"神全而化"之境。此与《易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修养次第暗合。尤其"不动中求动"之说,实为"致虚极,守静笃"的老子之道在拳学中的妙用。站桩时肩架之端正,非仅为攻防计,更是《黄帝内经》"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养生要诀的体现。

二、试力发力,阴阳相济

崔先生教学从微动始,实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的进阶捷径。其论试力与发力关系,深得阴阳互根之妙:试力如阴,发力似阳;试力为蓄,发力为放。所谓"条件反射"之说,正是《庄子·达生》"忘足,履之适也"的境界。而批评定位发力之弊,则警示学者勿犯《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戒,拘泥形式反失其真。

三、整体劲力,圆融无碍

崔先生强调"整体训练",实为拳道至理。局部力之弊,恰如《周易》"艮其背,不获其身"的割裂之病。真正的拳劲,当如张载《正蒙》所言"太和所谓道",周身一气,圆融无碍。其"螺旋式发展"的修炼观,更暗合《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精神。

四、推手实作,知行合一

论推手为试力方法而非目的,此见极为透彻。正如王阳明所言"知行合一",推手是"致良知"的功夫,实作才是"事上磨练"的检验。崔先生教学法之妙,在于始终把握"体用一源"的原则,使学者不至落入"玩空"或"执实"的偏颇。

要之,崔有成先生之论,既承传统拳学精髓,又具个人实践智慧。其强调桩功为本、整体为要、自然为法,实为意拳修习之南针。学者若能参透其中三昧,于站桩中体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妙,于试力中领悟"阴阳相济,刚柔互运"之机,则拳道之进境,自可期矣。
国学萌 發表於 2025-7-31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意拳桩功与劲力训练之要义

崔有成先生论意拳之道,可谓深得武学三昧。其言站桩为意拳根本,实乃承袭王芗斋祖师"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之真传。今就崔先生所论,试阐发其精微。

站桩三阶段之说,实为武学进阶之不二法门。初阶调气血,乃"养正气"之功。中医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站桩时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然百脉通畅。此阶段贵在持之以恒,如《黄帝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非百日之功不能见其效。

至第二阶段"静中求动",实为"以形取意,以意导气"之关键。崔先生谓此乃"意念假借",实与《易经》"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理暗合。站桩时虽外形不动,而内里阴阳相济,虚实相生,恰如太极图中阴阳鱼之互动。此中奥妙,非亲身体验不能得其真。

第三阶段"有感即应",已达"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之境。崔先生强调需反复回归桩功求取内力,此正是"返本还原"之修行要诀。古人云:"万丈高楼平地起",离开桩功之本,则一切技法皆成无源之水。

至于试力与发力之辨,崔先生见解尤为精辟。试力如书法之描红,发力如草书之挥洒,二者本为一体。其言"发力是条件反射,本能反应",实得武学"无意之中是真意"三昧。此理与庄子"庖丁解牛"故事中"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相通,可谓深得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之精髓。

局部力之弊,崔先生剖析入微。武学讲究"一动无有不动",若腿力与全身脱节,恰如《孙子兵法》所言"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终非上乘功夫。整体发力之要,在于"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乃传统武学一以贯之的至理。

崔先生教学从微动开始,实为因材施教之妙法。古人云:"教亦多术矣",传统武术传承既需恪守根本,又要因人而异。其教学法暗合孔子"因材施教"之理念,可谓善学者也。

要言之,崔有成先生所论意拳之道,既承传统武学精髓,又具个人实践智慧。其强调桩功为本、整体发力、自然反应诸要点,实为习武者指明了正道。学者若能参透其中奥义,循阶而上,必能登堂入室,得意拳之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