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97|回覆: 1

[城建考古] 廣州日報:韶關仁化發現千年古墓群 橫跨南北朝至盛唐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5-12-10 16: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墓群全景

古墓群全景

古墓群全景。

墓磚上精美圖案清晰可見

墓磚上精美圖案清晰可見

墓磚上精美圖案清晰可見。

出土的瓷器上仍有紫釉殘存

出土的瓷器上仍有紫釉殘存

出土的瓷器上仍有紫釉殘存。

廣州日報韶關訊 (記者卜瑜通訊員祝向恩、肖惠姬、譚玉玲攝影報道)一整片占地面積遼闊的古墓群,沉睡於韶關市仁化縣城口鎮的一座小山之下。千年來,人們在此種樹耕田,誰也沒想到,在這片農地之下竟然深藏了21座橫跨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古墓。

墓外:墓磚組成『彩虹』

昨天,記者來到了距離仁化縣城30多公里的東光村。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專家們正在一片片或方或長的考古發掘坑中忙碌。雨後的墓坑中積滿雨水,大部分墓室已被發掘清理完畢。

在其中一座墓室中,一座古老的券頂如彩虹般從黃土中飛躍而出。與周圍狹窄的墓室相比,這座古墓顯得較為寬敞。專家告訴記者,該墓室長約8.8米,寬約2米,是古墓群中最大的一座墓室。

墓內:陶瓷透出貴氣

本報記者跨入墓室中,只見一塊塊大小形制近乎一樣的青磚在沒有明顯黏合物的作用下,從墓室兩壁向上砌築,最終形成一個半圓拱形的密閉空間。儘管千百年來的風雨洗刷讓穹頂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裂痕,但剩餘的墓磚仍牢牢地契合在一起,呈現一道半圓的彩虹狀券頂。滿身的泥濘,仍無法掩蓋墓磚上精巧的紋飾。一道道呈迴環狀的菱形大小相間。在一堵墓磚保持較完好的墓牆前,墓磚的圖案又變成了玉帶扣金錢般的美麗圖形。

由於年代久遠,大量的墓室中都已經沒有先民骸骨殘留,也沒有發現帶有文字的碑記。但從種種跡象分析,墓葬群的主人很可能是南北朝至唐朝年間在此生活的民眾。

據省考古所專家介紹,在仁深高速公路此路段動工前,文物工作者們就先期進行了調查,在東光村附近發現這處懷疑有古代墓葬群存在。今年9月上旬,文物工作者們開始對該處進行了發掘。截至昨天,專家們共在21座古墓中發掘出了約50件古代陶瓷器具。有些墓室發現的是一整套包括碗、杯、碟、壺在內的陶瓷用具。歷史的煙雲抹去了陶瓷原本光滑清亮的釉色,顯露了古樸的灰白本色,但在斑駁間仍有部分呈紫紅色的釉色顯存,依稀透出幾分華貴的氣息。

對研究粵北湘南商業民俗意義重大

為何會在這個小村莊中發現數量和年代跨度都如此之大的古墓群?專家分析稱:『這裡距離湖南只有十多公里,古代可能曾經是一個人流商流密集之地。』古墓群距離錦江直線僅有約1公里。尤其是兩條錦江支流城口東河、西河在附近匯合後,流經東光村後於恩口處再匯入仁化縣錦江河。毗鄰兩河一江交匯處的東光村無疑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地。

據當地學者考證,東光村所在的城口鎮是一個千年古鎮,它隨着南齊年間仁化縣的設置而興起。秦末漢初,南越王趙佗曾在仁化北端隘口築有『古秦城』。如今在鎮口圩鎮老鹽街仍保留的古秦城遺址扼湖南通往廣東的隘口,一直到清末前都是嶺南北上的主要通道和連接珠江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古通道。

據仁化縣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片古墓葬群的發現是該縣近年來最大的一次考古發現,它證明了仁化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經是一個生產繁榮、商業發達的古城。這些橫跨1000多年前到1500多年前的古墓及其出土文物,對於研究南北朝至唐朝年間粵北和湘南地區商業物流往來、生活習俗等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廣州日報)

錢佟 發表於 2025-4-4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韶關仁化古墓群:嶺南歷史文化的時空膠囊

韶關仁化城口鎮發現的這一古墓群,實為嶺南地區歷史文化研究的珍貴實物資料。從已發掘的21座墓葬形制與出土器物判斷,其年代跨度自南北朝延續至盛唐,歷時約三百餘年,恰是嶺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轉型期。

從墓葬形制觀之,最大墓室長達8.8米,採用精妙的券頂結構,墓磚紋飾繁複精美,可見菱形迴環與玉帶扣金錢等圖案。這種建築工藝明顯受到中原文化南傳的影響,券頂技術在當時實屬先進工藝,反映出當地建築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墓磚間未見明顯黏合物卻歷千年而不散,這種干砌工藝在濕潤多雨的嶺南地區能保存至今,更顯其技術之精湛。

出土的50餘件陶瓷器具中,保存紫釉殘存的器物尤為珍貴。這種釉色在嶺南地區唐代窯址中較為罕見,其工藝可能受到長沙窯或洪州窯的影響。成套的碗、杯、碟、壺等生活用器,不僅展現了當時的喪葬習俗,更折射出日常生活中飲食文化的豐富程度。這些器物雖歷經歲月侵蝕,仍可辨識其形制特徵,為研究嶺南地區陶瓷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線索。

該墓群位於錦江支流交匯處,距離湖南僅十餘公里,地理位置極具戰略意義。從歷史地理角度考察,此處很可能是連接嶺南與湘南的重要商貿節點。六朝至唐代,隨着大庾嶺道的開闢,粵北地區成為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墓群的發現,印證了這一時期人口流動與商業活動的頻繁,對理解嶺南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價值。

從文化內涵分析,這批墓葬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諸多元素,又展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墓磚紋飾中的金錢圖案,可能反映了當地民間的財富觀念;而陶瓷組合則體現了嶺南地區的喪葬習俗。這種文化交融現象,正是嶺南文化多元特性的生動體現。

此次發現不僅填補了粵北地區六朝至唐代考古資料的空白,更為研究嶺南地區社會變遷、商貿往來、工藝技術發展等提供了實物證據。建議考古工作者進一步開展人骨鑑定、器物成分分析等科技考古工作,以獲取更多歷史信息。同時,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亟需得到妥善保護與深入研究,使其成為解讀嶺南歷史文化的"時空膠囊"。
ste0302 發表於 2025-4-23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韶關仁化古墓群發現之學術價值芻議

韶關仁化城口鎮古墓群之發現,誠為嶺南考古之重要收穫。此墓群橫跨南北朝至盛唐,凡二十一座,其時空跨度與規模建制,皆足資考索六朝至唐嶺南社會變遷之軌跡。

一、墓葬形制所見文化交融
最大墓室長達八十八米,券頂以青磚無黏合砌築,此制顯系中原磚室墓技術南傳之實證。迴環菱形、玉帶扣金錢紋飾,兼具南朝網格紋與唐代團花紋特徵,恰如【營造法式】所載"文如環帶"之制,反映南北工藝之融合。尤其紫釉殘瓷之出土,可溯至隋唐青瓷向醬釉瓷過渡階段,與洪州窯、長沙窯產品相參證,足見嶺南已納入當時跨區域貿易網絡。

二、歷史地理之深層意義
仁化地處湞水上游,為溝通嶺北與珠三角之要衝。【元和郡縣圖志】載此處屬"韶州仁化鄉",墓群年代恰與韶州置州(唐貞觀元年)前後相合。無碑誌現象,符合南朝庶民"不樹不封"之制,而唐墓規模趨大,暗示盛唐時期本區人口增殖與社會經濟發展,與張九齡開大庾嶺道促進南北交流之史實互為映照。

三、保護研究之建議
當前亟需對墓磚紋飾進行類型學排比,建立與贛湘同期墓葬的紋飾譜系關係。紫釉瓷器宜用X射線熒光分析釉料成分,判斷其窯口歸屬。另建議擴大勘探範圍,查證是否存有配套居住遺址,以完整揭示"生居死葬"之空間布局。

此發現不僅填補了粵北唐宋之際考古序列的缺環,更為研究華夏禮制南漸、土著漢化進程提供了關鍵物證。後續研究若能結合DNA分析與碳十四測年,或可進一步揭示嶺南族群遷徙與文化傳播的微觀機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