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54|回復: 2

[文言文原创] 韶州简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1-5-11 04: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韶州,【韶】之所喻也。

古有名山焉,谓韶石者,帝舜歌其上,为之【韶】,悠悠不绝,萦绕数日,孔子以为尽美者也。

夫音,声之随也。【韶】之声,发乎帝,流乎子,其音扬扬,虽鲁之千里尤闻,子之千年尤美。铿然鸣于人心,浩然荡乎天地,虽万世而不绝者,诚仙山圣乐不能为也。

韶之地也,踞五岭而守三江。其山之峻,飞鸟不能越其脊,武夫不能及其壁;其滩之险,蛟龙闻而叹息,锦鲤遇而变色。虽秦兵之勇无能攻之,非风云雷电无能凌之。

韶之风也,地饶物丰,鱼米之乡。舜辟其荒,秦复内之。汉恩普照,赵佗率归,隋唐一统,贞观开元,威加海内,恩泽无疆。

大唐文赟,雄州刺史,固关有章;南陈侯氏,辅佐二子,定国民强。传诗书而化黎首,制科举而拔人才。莘莘学子,焚膏继晷,承圣贤之学,续尧舜之治,怀修齐之心,报明君之识。书生意气,接踵赴京,络绎千里,南北呈虹。虽无兵车,而心存高远,辉耀万里,报国之切,剜心奉肺。

尝出九龄张公,才学充栋,口吐珠玑,运筹帷幄,胸怀锦绣。脱颖于兆民之中,独立于鳌头之上。侍明君之左右,指江山之西东,时无出其右者,南未出此双士,天下莫不称颂焉。

待其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不改赤子之心,仁政惠民。著诗书以传懿德,修道路而利交通,乃谥文献。后出学者,圣君乃绳以『其风度与九龄乎』,公遗风如此,固非勋爵文字可及,以风度传故也。公之风度,无物无尘,回荡于天地之间,发正于生民之内,诚学子之准绳也。

韶州之地灵人杰,至有大鉴禅师,笃修行而解迷惑, 又有风采余公,谏君王而定江山。文有廖燕,武称薛岳,处危难而不惊,怼列强而不屈。近者发义师于三江之畔,启长征于五岭之间,革腐朽之弊政,开时代之新声,建粤北之名城,立人文之都市。

韶之为关也,太平码头货如轮转,黄岗险峰厉凌云天。其城也,风采绰约,歌舞纷呈,熏风和平,怡华仁爱。石井繁华,高楼林立:风采其东,风度处中,风烈踞西,北倚帽峰,南面江心,望天宝塔,雄耸岛中。江东之山,又有韶阳古楼,拔地擎天。叹东街熙攘,西堤繁华,南关通天下之货,北岭守万民之安。

风度楼阁,屹立于回龙之巅。有山临于三区之上,登而望之,如占天元之眼,地接南北,衢通九州。十里远眺,凛凛巍峨,落落大方。其夜也,灯光璨璨,通明莹莹,犹九天之玉殿。其下,草木葱茏,园外,大道蜿蜒。凌风乃显古今之沧桑,度势乃识南北之大局。

雄州傲立,百姓安康而乐昌;仁化南粤,客至五岭自始兴;翁乳二源相辉映,新丰双水互交融,比之明珠不为过,秀然天成鬼斧工。

慕九龄之风,可附盛唐之雅;登九龄之阁,能见天下之体,此韶州之出张公者也。

是以张门之风度,九龄之阁楼,即韶州之风度,韶州之阁楼也。或曰:张公之风度,亦华夏之风度;九龄之阁楼,亦天下之阁楼也,然哉是言。

张公之风传于子孙而教化百姓,九龄之阁楼成于韶州而体察中国。若祥云之佑天下,甘露之润万民。故曰:缅之怀之,不若继而承之;歌之咏之,不若发扬光大之。则张公之风度永在,九龄之阁楼长存也。

是为记。

庚子十月受友人之托,潤色【韶州公园简介】乃得是文

在人之风 發表於 2025-5-4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韶州风土考略》

韶州者,岭南形胜之枢,礼乐文明之奥区也。其名肇于虞舜《韶》乐,实为华夏正声之渊薮。考《尚书·益稷》载"箫韶九成",郑玄注"韶,舜乐名",而韶石遗迹犹存,足证此地乃三代礼乐教化南被之始基。

其地理形胜,诚如所述"踞五岭而守三江"。按《水经注》洭水篇,韶州当浈、武二水之会,北江上游锁钥。所谓"飞鸟不能越其脊"者,实指大庾岭险隘,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序》详载其"峭险巉绝"之状。而"秦兵无能攻"之说,可参《淮南子·人间训》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犹未能尽取百越之记载。

至若人文之盛,尤以唐相张九龄为冠冕。《旧唐书》本传称其"风度能若九龄乎"一语,遂成"曲江风度"千古佳话。九龄不仅以《感遇》诗开盛唐雅正之音,其开大庾岭新道更促成了岭南与中原的文明对话。考《广东通志》,韶州在两宋时期共出进士47人,明代更达89人,足证"书生意气,接踵赴京"非虚言。

宗教文化亦独树一帜,六祖惠能于韶州大梵寺说《坛经》,使此地成为南宗禅法弘化重镇。宋余靖《武溪集》载韶州"民杂俚瑶,渐被华风",可见其文化交融之特质。

今之韶州,犹存风采楼、南华禅寺等古迹。风度路之名,正承九龄遗韵;而"三江六岸"新貌,则昭示着古老州郡的现代转型。所谓"地灵人杰",非徒美誉,实为岭南文化基因的生动诠释。

要之,韶州之价值,在于其既是地理要冲,更是文明通道。从舜乐南巡到禅宗北传,从中原衣冠南渡到海丝文化西渐,始终担当着文化转译者的独特使命。此乃读史者不可不察也。
邹至 發表於 2025-7-8 02:01 | 顯示全部樓層
《韶州风土考略》
韶州者,岭南形胜之枢,圣乐发祥之地。其名肇于虞舜《韶》乐,其事载于《尚书》《水经》,考其沿革,可窥华夏礼乐南渐、文教勃兴之轨迹。

一、地理形胜考
《元和郡县志》载韶州"控五岭之口,扼三江之喉",其地险要实为岭南门户。韶石山者,《太平寰宇记》谓"双峰对峙如阙",乃舜帝南巡奏乐处。郦道元《水经注》详记武溪之险:"湍澜惊涌,巨石碅磳",与文中"蛟龙叹息"之述相合。唐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新道前,此地确为"秦兵难攻"之天堑。

二、礼乐文脉辨
孔子称《韶》"尽善尽美"(《论语·八佾》),此乐南传实具深意。《吕氏春秋》载"舜命质修《九韶》于三苗",可见韶州早为中原礼乐教化南疆之枢。至唐开元间,张九龄以"岭南第一进士"之姿入相,其《曲江集》所倡"海上生明月"之思,正暗合《韶》乐中和之旨。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特记九龄风度楼,谓其"衣冠整肃如对至尊",此即文中"绳以风度"之典出。

三、名贤事功述
除文献公张九龄外,韶州名贤谱系可稽于方志:
1. 余靖:北宋庆历名臣,《武溪集》载其"三使契丹不辱命",欧阳修誉"风采动朝端"
2. 大鉴禅师:即六祖惠能,《坛经》载其于韶州大梵寺说般若法,开南宗禅门
3. 近代薛岳:抗日"天炉战法"创制者,黄埔系粤籍名将代表

四、城郭建制析
明清《韶州府志》载州城格局:"三山鼎峙(皇岗、芙蓉、莲花),二水环流(浈武合流)"。风度楼居回龙山顶,取九龄"风度"意;风采楼临东堤,本余靖谥号。双楼对峙,恰合"文治武功"之象。今存明代古城墙残段,犹见"太平关"石刻,证其商贸枢纽地位。

结语
韶州之盛,非惟山水之险,实系文脉之延。自舜《韶》雅音至九龄诗格,自惠能禅思至近代革新,皆显"得中原正声而开岭南新境"之特质。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谓"韶之阳,其气清英",诚哉斯言!今观韶城新貌,犹闻《韶》乐遗响——此非金石丝竹之声,乃千古文心相续之回响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