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57|回覆: 1

[醫藥臨床] 柴胡:疏肝透熱 升清降濁 推陳致新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7-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柴胡『氣味苦平無毒,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本經】)

    柴胡氣味清新,透表泄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乃臨床最常用藥物。

    余治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常用仲景大柴胡湯,此方能通便,解熱,抗炎,利膽,抗菌,護肝,鎮痛,能疏泄肝膽胃腸郁滯之濁邪,亦即心腹胃腸中結氣及飲食積聚。柴胡常用至60克,量少則效不明顯。

    大柴胡湯治胰腺炎、膽囊炎早為醫界所廣泛運用,而柴胡用量仲景書中本已明確。余用柴胡量多在30克以上,並不耗元氣,復不傷陰津。

    如為慢性胰腺炎、慢性膽囊炎,余則常用柴胡桂枝湯取良效。炎症明顯者則稍加敗醬、連翹、蘇梗、公英等。

    肝硬化者,乃氣血結聚,少用活血化瘀方劑而多以小柴胡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堅持半年以上,每有穩定效果。治慢性肝炎,少用清熱解毒藥,而常用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加柴胡,長期堅持也有顯效。此柴胡可以行氣血故也。

    余治尿路感染及多種婦科炎症,常用柴胡加入清熱利濕解毒方中,以利少腹郁滯之氣血流動,療效較好。

    余臨床常見冠心病者,上腹劍突下多有飽脹憋悶者,此心腹中結氣也,每用柴胡桂枝湯,可行滯塞之氣血而病即漸緩。

    今賢陸鴻賓醫師有柴胡越鞠丸方治氣、血、痰、濕、食等鬱結所致多種病證,較之【丹溪心法】越鞠丸更切實用,則系對柴胡升清降濁功用之切實理解。

    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發熱頭痛,汗出惡風,鼻流清涕,或噴嚏乾嘔,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緩,余常用柴胡桂枝湯略汗而愈。

    若為溫病發熱,無論是否挾濕,無論表里,抑或半表半里,余常以柴胡、黃芩、連翹、青蒿,或加入白虎湯、三仁湯諸方中,可透泄表里之鬱熱,且無傷陰戀濕之弊端。可知柴胡治寒熱邪氣也。

    余治習慣性便秘,必用大劑量柴胡合理氣健脾方,有顯效。柴胡可使氣血流通,精氣上行,濁邪下泄,全身代謝趨於正常。推陳致新,輕身明目益精,此之謂也。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4-14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柴胡"推陳致新"之功用發微】

柴胡一藥,【本經】以"推陳致新"四字概括其功,實寓深意。余臨證四十餘載,深感此藥升降開闔之妙,誠非他藥可比擬。今就柴胡臨床應用之精要,分述如下:

一、疏泄肝膽郁滯
大柴胡湯用柴胡60克治急症,此遵仲景"心下急""嘔不止"之訓。蓋肝膽屬木,主疏泄,柴胡輕清升發,能疏達木氣。余嘗治急性胰腺炎,見舌苔黃厚、脈弦滑數者,必重用柴胡配大黃,取其"通因通用"之意。現代藥理證實,柴胡皂苷能調節Oddi括約肌功能,此即"推陳"之效。

二、斡旋三焦氣機
柴胡桂枝湯治慢性肝膽疾患者,取其"和法"精髓。少陽為樞,柴胡能轉樞機,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曾治一慢性膽囊炎患者,右脅隱痛三年,投柴胡桂枝湯加蘇梗30克,三劑痛減,此乃"升清降濁"之驗。尤妙在柴胡與桂枝相配,一升一降,如天地交泰。

三、調理氣血鬱結
肝硬化用柴胡合香砂六君子湯,深得"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旨。柴胡用量宜在15-20克間,配砂仁6克,使補而不滯。余觀察此類患者服藥三月後,多見舌下絡脈由紫轉淡,此即"行氣血"之明證。若過用活血破血之品,反傷正氣。

四、透達膜原邪氣
治外感發熱時,柴胡用量頗有講究:表證明顯者用10-15克,半表半里證用20-30克,邪伏膜原者可用至40克。曾治一例反覆發熱患者,寒熱往來月余,以小柴胡湯加青蒿30克,柴胡用25克,三劑熱退。此證關鍵在柴胡與黃芩用量比例保持2:1,方能透邪外達。

五、通調腑氣秘結
治習慣性便秘用柴胡30克配生白朮60克,乃取"升降相因"之理。柴胡升清氣則濁陰自降,不同於大黃之直下。觀察此類患者服藥後,不僅大便通暢,且目睛清明,此即"輕身明目"之效。

結語:
柴胡之用,貴在把握"升降"二字。升不過亢,降不傷正,方為得法。今人用柴胡,或畏其升散而用量不足,或不明其性而妄施濫用,皆失【本經】本義。所謂"推陳致新",實為調節人體氣化功能之要訣,學者當於臨證中細細體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