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59|回復: 1

[医药临床] 柴胡:疏肝透热 升清降浊 推陈致新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7-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柴胡“气味苦平无毒,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本经》)

    柴胡气味清新,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乃临床最常用药物。

    余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常用仲景大柴胡汤,此方能通便,解热,抗炎,利胆,抗菌,护肝,镇痛,能疏泄肝胆胃肠郁滞之浊邪,亦即心腹胃肠中结气及饮食积聚。柴胡常用至60克,量少则效不明显。

    大柴胡汤治胰腺炎、胆囊炎早为医界所广泛运用,而柴胡用量仲景书中本已明确。余用柴胡量多在30克以上,并不耗元气,复不伤阴津。

    如为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余则常用柴胡桂枝汤取良效。炎症明显者则稍加败酱、连翘、苏梗、公英等。

    肝硬化者,乃气血结聚,少用活血化瘀方剂而多以小柴胡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坚持半年以上,每有稳定效果。治慢性肝炎,少用清热解毒药,而常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加柴胡,长期坚持也有显效。此柴胡可以行气血故也。

    余治尿路感染及多种妇科炎症,常用柴胡加入清热利湿解毒方中,以利少腹郁滞之气血流动,疗效较好。

    余临床常见冠心病者,上腹剑突下多有饱胀憋闷者,此心腹中结气也,每用柴胡桂枝汤,可行滞塞之气血而病即渐缓。

    今贤陆鸿宾医师有柴胡越鞠丸方治气、血、痰、湿、食等郁结所致多种病证,较之《丹溪心法》越鞠丸更切实用,则系对柴胡升清降浊功用之切实理解。

    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或喷嚏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余常用柴胡桂枝汤略汗而愈。

    若为温病发热,无论是否挟湿,无论表里,抑或半表半里,余常以柴胡、黄芩、连翘、青蒿,或加入白虎汤、三仁汤诸方中,可透泄表里之郁热,且无伤阴恋湿之弊端。可知柴胡治寒热邪气也。

    余治习惯性便秘,必用大剂量柴胡合理气健脾方,有显效。柴胡可使气血流通,精气上行,浊邪下泄,全身代谢趋于正常。推陈致新,轻身明目益精,此之谓也。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4-14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柴胡"推陈致新"之功用发微》

柴胡一药,《本经》以"推陈致新"四字概括其功,实寓深意。余临证四十余载,深感此药升降开阖之妙,诚非他药可比拟。今就柴胡临床应用之精要,分述如下:

一、疏泄肝胆郁滞
大柴胡汤用柴胡60克治急症,此遵仲景"心下急""呕不止"之训。盖肝胆属木,主疏泄,柴胡轻清升发,能疏达木气。余尝治急性胰腺炎,见舌苔黄厚、脉弦滑数者,必重用柴胡配大黄,取其"通因通用"之意。现代药理证实,柴胡皂苷能调节Oddi括约肌功能,此即"推陈"之效。

二、斡旋三焦气机
柴胡桂枝汤治慢性肝胆疾患者,取其"和法"精髓。少阳为枢,柴胡能转枢机,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曾治一慢性胆囊炎患者,右胁隐痛三年,投柴胡桂枝汤加苏梗30克,三剂痛减,此乃"升清降浊"之验。尤妙在柴胡与桂枝相配,一升一降,如天地交泰。

三、调理气血郁结
肝硬化用柴胡合香砂六君子汤,深得"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旨。柴胡用量宜在15-20克间,配砂仁6克,使补而不滞。余观察此类患者服药三月后,多见舌下络脉由紫转淡,此即"行气血"之明证。若过用活血破血之品,反伤正气。

四、透达膜原邪气
治外感发热时,柴胡用量颇有讲究:表证明显者用10-15克,半表半里证用20-30克,邪伏膜原者可用至40克。曾治一例反复发热患者,寒热往来月余,以小柴胡汤加青蒿30克,柴胡用25克,三剂热退。此证关键在柴胡与黄芩用量比例保持2:1,方能透邪外达。

五、通调腑气秘结
治习惯性便秘用柴胡30克配生白术60克,乃取"升降相因"之理。柴胡升清气则浊阴自降,不同于大黄之直下。观察此类患者服药后,不仅大便通畅,且目睛清明,此即"轻身明目"之效。

结语:
柴胡之用,贵在把握"升降"二字。升不过亢,降不伤正,方为得法。今人用柴胡,或畏其升散而用量不足,或不明其性而妄施滥用,皆失《本经》本义。所谓"推陈致新",实为调节人体气化功能之要诀,学者当于临证中细细体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