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85|回覆: 0

[中國方言] 吳語源流小考(6)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09-1-19 1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經濟網
  (3)顏氏又云:『北人以庶爲戍,以如爲儒。』這說的是魚虞二韻之別,表明北人魚虞相混而南人不混。南宋山陰人陸游【老學淹筆記】卷六:『吳人訛魚字,則一韻皆開口。』今溫州話魚韻見系文讀合口呼同虞[y],白讀開口呼讀[ei←i],齒音則只讀開口呼如:『許(那)hei3、去khei5、渠ei2、豬tsei1、苧dzei4、箸dzei6、蛆tshei1(~蟲)、徐zei2(姓)、絮sei5(天羅瓜~)、鼠tshei3』。

    而另一方面又有江東話與閩語有關的反映:

    (4)日本從南朝學去的漢字音稱『吳音』。但除全濁聲母爲濁音外,跟今吳語差別很大,卻有八個特點與今閩語相同,如:麻韻見系字讀e,齊韻讀ai,梗攝讀yau、yaku,元韻合口讀wan(同廈門),開口讀on(似福州),文韻見系讀un如『雲』,尤韻讀u如『有』,匣母合口部分白讀字不隨其他匣母字讀k―而讀w―,如『會畫禾/獲(同潮州)皇(同建甌)』(這也似今吳語,但今吳語匣母讀 /w,不像閩語分h、/w兩類。客家話齊韻、梗攝讀法相似,則暗示客贛方言與江東這種『吳音』也有關係)。

    六朝時日本與劉宋通使十次,而東晉宋、齊梁各只一次,據【日本書紀・雄略紀】記當時遣使於『吳國』,接待『吳國』使及縫織工都承前稱劉宋爲『吳』。故『吳音』之『吳』應以來自吳都建康爲可靠,不可能遠到閩地,因爲直至唐宋,日本舟船也大多還是南至明州(今寧波),未能遠至泉州。則當時『吳音』只能取自蘇南,這說明那時江東『吳音』很近今閩音,而不像今吳音(注意就吳方言保留濁音一點說,閩語方言就也有四處古全濁聲母今尚讀濁音)。

    (5)作爲南朝『吳語』見於記載的幾個特徵詞如:人稱『儂』(【子夜歌】)、冷稱『』(【世說新語】),今都既見於浙南,又常用於閩語。黃典誠【閩語的特徵】一文引閩語常用口語詞單字35個,而其中『(母)、箬(竹葉)、伏(孵)、卵(蛋)、哺、霧』等18字也用於浙南,如溫州邊即叫『邊舷(『舷』本胡千切,閩語聲母塞化,溫州則清化),相同的超過一半。從而表明閩吳二語關係很深。

    (6)黃典誠【閩語的特徵】舉語法特徵說:數量結構『幾百幾十、幾丈幾尺』等可以省去第二個量詞及位在前面的『一』,如一百幾十說『百幾』,一萬七干說『萬七』,一丈六尺說『丈六』。浙南也加此,一百二十還可說『百念』。

    (7)尤其浙西南處衢片吳語跟閩語更像,有許多介於閩語吳語之間的形式,表明吳閩並非截然分開,而是一個方言連續體。

    那麼當時江東方言至少與今吳閩二語都有關係,未能分清(徽語亦然)。今吳閩二語分化成這樣巨大差異,可能與兩種情況有關:(1)當時在雙重語制下有兩種『吳語』,一種官話性,一種土著南方語。那麼或者太湖周圍的『吳』語受官話同化而成今吳語,再向南擴展,而古『吳』語則保留在浙南山區,更遠的進一步分化爲閩語、徽語。⑵若是日本吳音代表原南方官話,則今閩語可能是受到帶有古南方官話性質的客贛語從西而來的影響,才進一步轉化、向客贛靠近(晉代閩地與贛地同屬江州)。從而可能引起了吳閩方言的分化(現在閩語白讀梗攝e→ia→i,陽韻ia→io→iū,寒韻的an→on→u,都是走的客贛方言路子。甚至『歷』1a8,『粒』白讀1iap8,也與客家話1ak8lεp8相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