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z$ e8 c% d- d
; K; h! \( t+ }8 o
$ S5 a% o, M; Y) l# [) C4 @) S 兩宋時期,金國人為了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區,決定要廢除趙氏,另立一個新皇帝,作為統治中原的傀儡政權。在這個時候,張邦昌被選中,當了32天的大楚皇帝,以至於有後人認為張邦昌是叛國奸臣,與秦檜並列。時隔近千年之後,於清朝光緒二十五年修訂的張氏族譜出現在樂安縣牛田鎮峽圳村,它記載了張邦昌為張九齡第十二代後裔,張邦昌的出生及安葬地均在樂安。 - j, A, |( U! ^% J& \2 @. X- p
. d; h! v3 a. T' ^2 ]% y8 v) d1 ?4 K
那麼,張邦昌究竟何許人也,他是怎麼來到樂安的?後人是否以他為恥,以至於不願記載他的出生地和埋葬地呢?
! r& N7 E% t6 W+ u% z# e) G2 ^" B+ q |
村頭立牌坊紀念唐朝宰相張九齡 4 ~% K" [1 U2 ~5 m
& E+ f- |4 s, g 走進樂安縣牛田鎮峽圳村,一座四柱三間、八字形、三疊馬頭牆的歇山頂式徽派風格的磚砌牌坊立在村前。『金a流芳』四個白底黑字赫然出現在牌坊正中橫匾上。雖然這塊牌坊看上去並不華麗,但『金a流芳』四字彰顯了這個村子歷史悠久。
/ X# C- g+ Q' g$ ?1 J3 u
. L- t* A" y. e" } @; ~: j 『金a流芳』四個字,緣自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張九齡所著【世興廢五卷】。張九齡的【世興廢五卷】,以犀利之筆綜述列朝興衰存亡之理,成書五卷。張九齡在李隆基誕辰獻此書,意在勸皇帝勵精圖治。玄宗御覽後,甚為賞識,賜為【千秋金鑒】,作為治國銘言珍藏。
! T4 V; d/ N. l( k, i* T9 Z1 A: W7 Q3 a
史書記載,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王公大臣多獻珍異寶,唯獨九齡送【世興廢五卷】作賀儀,李隆基當即嘉獎並賜書大臣以示褒揚。『我們就是張九齡的後裔,此牌坊是為紀念我們的一世祖張九齡所建。』村裡的『文化人』、牛田鎮中心小學副校長的張義賢介紹道,『金a流芳』牌坊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後歷經多次修葺,最後一次修整為文革前。
: i2 R9 ~( T# H" _
/ [2 ^3 b' ^# o l, q \0 _3 e2 [ 20年前發現張邦昌在族譜中
5 \' |1 h) m# q) O8 W
1 l( L. y8 ]0 h, V 峽圳村保管張姓族譜的村民此時正在田裡耕作,55歲的張義賢沿着田埂朝田中跑去,找村民拿鑰匙取族譜。
6 i/ T5 \# M1 k( U
9 g8 W% E2 ?& T# {+ t/ u 一陣忙活,張義賢找來族譜。拜閱這本牛田峽圳張姓(光緒二十五年乙亥八修【印刷版】)族譜,記者看到張九齡之名赫然顯現在譜文中頁首。譜牒記載,張九齡於元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拜相,開元二十八年庚辰卒,諡文鏡公,妻亦封善佐夫人,生一子,拯。
, G* f4 d: r2 G2 g" s1 V
2 Q: [+ R2 }0 F. m 譜牒記載,驥公長子必大,字邦昌,號廣平,行十,宋丞相,靖康初拜相。後為金亂,歸朝。娶鄧氏合葬本都橫木上村寅艮向山一所六地五片,東址劉敬三住基為界,西址黃興名杉山。繼娶黃氏,葬流塘社坑。一子仲俊,一女適舅之子。其子張仲俊,字世英,號竹溪,外翰林,任崇仁訓導,娶流坑文狀元董德元妹。張邦昌父親張圖南(十一世),隨外翰林出身,授袁州教諭的父親張天錫(十世),於仁宗明道年間遷居流塘(今樂安縣牛田鎮峽圳村)。
( R7 C! S* G5 {) K& a. x+ c5 U3 |1 @: g; L' S1 L
張義賢一邊翻閱族譜一邊興奮地對記者說,發現張邦昌在族譜中是在20年前,由於村里讀過書、又有時間來看族譜的人不多,他便利用寒暑假的時間仔細閱讀族譜,並是想對祖輩進行一番了解,沒有想到發現張邦昌也是祖上。
. [4 s. O8 _" f3 Q6 E* f" h4 a! H; J" h. `2 B
村民找證據印證張邦昌是牛田人 W+ u# b2 Y6 L; |- t5 d
6 ^2 S: b, B9 d 張義賢告訴記者,沿着牛田鎮峽圳村張姓家族往上追尋,張家一族的十世祖即張邦昌的爺爺便從永豐縣沙溪鄉遷至牛田鎮峽圳村。而他們最早的居住地是在現峽圳村對面水庫的山坳中,古稱流塘。目前,族中一千多人,分散居住在峽圳村和員陂高車村,族中村民淳樸善良,大多以農耕為主。 3 Q: m0 \9 o% o8 q5 R+ D
! M5 F% S# t1 }0 d5 u2 W8 y b 對於譜中記載『娶鄧氏合葬本都橫木上村寅艮向山一所六地五片』,張義賢說道,『橫木上村』是峽圳村附近的一個地名,這個地方如今依舊存在,也就是說修建於光緒年間的這本族譜的記載是真實的。 4 @; k! l8 S, e" [
' V% @0 \- d, P
張義賢還表示,族譜第十三世即張邦昌之子張仲俊,所娶之妻是牛田鎮流坑村文狀元董德元之妹,而董德元生於1096年卒於1163年,張邦昌則是生於1081年卒於1127年,根據時間推算,張邦昌之子張仲俊和董德元之妹年齡相仿。從這對婚姻中也看出古代推崇的門當戶對、就近聯姻的風俗,從另一個角度也證實張邦昌為牛田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