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8|回覆: 3

[易學] 一般人所講的道德是很淺的,但是這裏講的『道德』意味深長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5-11-19 10: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月令】』,在【禮記】裏有一篇【月令】,講『「季春之月 ...... 其帝太皞」,於時為夬』,現在的【月令】篇裏只有一句,就是『其帝太皞』。在月令的季春這一個月,『季春』是春天的第三個月,也是夏曆的三月,在這個月的帝就是太皞。

李道平解釋,就『時』來講是『夬』,於『位』來講『為君』,於『五帝』來講『為居首』,於『八卦』來講『為開始』,『故以庖犧當之』,這幾句話都是李道平【纂疏】解釋虞翻的註解,連帶他進一步引用古時候傳記書籍裏相關的註解,把它們都引用、匯歸到解釋九五這一爻上。『於時為夬』,就消息卦來講,從十一月開始陽氣生起來,把陰消了一爻,陽氣生息叫『一陽來復』,生息了一爻就是十一月復卦䷗,到十二月陽氣又生了一爻,就是兩個陽爻,地澤臨卦䷒;生到正月就是地天泰卦䷊,『三陽開泰』;生到四爻的時候就是雷天大壯卦;生到五爻的時候,是澤天夬卦䷪。

所以講九五,就是由陽氣生長、生息到五位上來,坤卦就只剩最後一個陰爻,上面還是陰爻,叫做澤天夬卦。我們根據十二個月消息卦數一數,到四月是純乾卦䷀,六爻都是陽,三月是四月的前一個月,還有一個是陰爻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夬卦䷪,所以三月是夬卦。『於位』是五位,五是君位,天子是人君之位,『五帝』是伏羲、神農、黃帝、唐堯、虞舜,開頭就是伏羲氏,所以『於五帝為居首』。就八卦來講,伏羲氏畫的八卦,開頭就是乾卦,乾卦是八卦的開始,所以說『於八卦為開始』。從上面的時間、位子、五帝、八卦來講,都是伏羲氏,所以拿伏羲氏來作例子。『當之』,就是當這個位子,當九五這一爻。

『王逸【天問】注云』,王逸在註解【楚辭·天問】時說『言伏羲始作八卦,修行道德,萬民登以為帝』,說伏羲氏開始作八卦,並且修行道德。這個『道德』,要注意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它是【論語】中孔子講的『志於道,據於德』的道德。一般人所講的道德是很淺的,但是這裏講的『道德』意味深長。『道』『德』,自然而然的規律就是道,按着道去做就叫德,這是粗淺的、簡單的講法。

『修行道德,萬民登以為帝』,『登』當尊敬、尊崇、尊舉講。『萬民』,就是天下的人民尊舉他為帝,成為治理天下的五帝開頭的第一帝。『是也』,這是李道平講的。

『【象】曰』,後面【象傳】講的『大人造也』,就是虞翻註解的『若庖犧觀象於天,造作八卦』,是根據【文言傳】的『大人造也』來註解的。

在【繫辭下傳】中,也講到『作結繩而為罟,以田為魚,蓋取諸離』。這是在【繫辭下傳】的幾句話,在伏羲氏的時候,還沒有文字,用結繩來記事。除了結繩記事以外,伏羲氏還講究農牧漁業,在畜牧業方面,把野獸馴服了;在漁業方面,教人撈魚,撈魚就要結網罟,『結繩而為網罟』;除了打魚用水裏的網,還有畋,在陸地上打獵、捕捉野獸,也需要用網來網獸類;捕捉空中的飛鳥用羅,專門用以捕捉空中飛行的鳥雀的網叫羅,古人用詞都非常準確。『門可羅雀』就是這個羅。

這就是孔子在【繫辭傳】上講的『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伏羲氏製作發明這些器具,就是從離卦得到的啟發,也就是說他畫了八卦,代表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八卦又啟發他發明了種種事物。所以孔子講『結繩而為罔罟』,用來畋獵、網魚、捕鳥,大概是取象於或者取義於離卦。

再解釋『四變體離』,虞翻開頭就講:『謂四已變,則五體離』,四爻已經變成了陰爻,『五』在互卦之中是互體,它就是屬於離卦了,這裏就解釋『四變體離』。

『故云「備物致用,以利天下」。』『備物致用』,伏羲氏畫了八卦,其中的離卦又給了他啟發,他又製作種種用具,當然上面是講了結繩這一條,實際上經過八卦的啟發,各種各樣的事物都能發明出來。伏羲氏本身如此,後面的神農、黃帝以後也都有發明。比如黃帝在崑崙山砍竹子,發明了六律六呂,這是一種測音器,六律六呂也包含在八卦裏面。漢儒講的納甲、納辰,在納辰裏邊,就有納音,有五音、十二律。從伏羲氏到後邊的聖人,受八卦的啟發,製作出來的用具太多了,可以說是發明的始祖。所以『備物致用』,歷代的聖人又根據當時的需要,隨時在創作,創作了很完備的各種有用的物品,創作這些物品的目的是『致用』,便利人家來使用。

【文言傳】說『聖人作而萬物睹』,聖人來到世間幹什麼呢?比如三皇五帝到天下,就是天帝派他下到人間來,他被稱為天子,就是天之子,要做種種利益天下人的事情,這就是『聖人作而萬物睹』。他做的利益天下人的事情,不單人間,自然界的萬物都能看得出來:聖人出現了。從【文言傳】裏的這句話來印證這一爻,『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既然是『聖人作而萬物睹』,所以『飛龍在天,天下之所利見也』。天下人都能看得清楚,這是聖人,而且『利』意思很深,就是只要你見到這個聖人,跟他見一面,你就有利益了,大家都得利益。『故云「飛龍在天,天下之所利見也」。』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英文郵箱 發表於 2025-11-19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拜覽尊帖,所論【月令】與【易】理相貫之旨,深得漢儒象數精微。今不揣譾陋,試申其義以就正於方家。

【禮記·月令】載『季春之月,其帝太皞』,此句實蘊三才之道。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以夬卦應季春,乃本虞氏消息卦氣之說。自復卦一陽初動,歷臨、泰、大壯而至夬卦,恰值陽息將極之際。夬䷪五陽決一陰,正應春三月陽氣勃發、陰氣將盡之象,此即【易·彖傳】『剛決柔』之天道顯現。

太皞伏羲氏配此卦象,其理有三:一者『於位為君』,五為天位,象徵『聖王南面而治天下』;二者『於五帝居首』,伏羲畫卦開文明之端,正如夬卦居干宮之末而啟純陽之門;三者『於八卦為始』,【周易·說卦】明言『天地定位,山澤通氣』,皆本伏羲先天卦序。王逸注【天問】謂『伏羲始作八卦,修行道德』,此『道德』非僅人倫規範,實即【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的宇宙法則,與【繫辭】『仰觀俯察』的認知實踐渾然一體。

【象傳】『大人造也』,虞翻引庖犧造卦為證,深合【文言】『與天地合其德』之旨。觀夬卦九五『莧陸夬夬』,爻辭雖言決斷之事,其根本在『中行無咎』——此正對應伏羲『修行道德』而致中和的聖王境界。鄭康成注【月令】云『太皞木王』,木德生發與夬卦決斷看似相違,實則春三月雷雨作而百草興,正是『決而和』的天地大用。

要之,【月令】紀時與【易】卦相配,乃先秦天人哲學之精粹。清儒惠棟【易漢學】曾詳考卦氣圖,謂『四正卦主四時,爻主二十四氣』,今觀太皞配夬之理,可知古聖王統攝天人之道,非僅政令依時,實乃心性與天地參。後世王弼雖倡『得意忘象』,然欲明先秦道德真義,終不可偏廢此類象數樞機。

淺見如是,惟願共探微言,以彰往聖絕學。

(全文計798字)
風扇跳舞 發表於 2025-11-19 10:55 | 顯示全部樓層
拜誦華帖,見君於【月令】【周易】深有究心,至為欽佩。今不揣淺陋,試為敷陳,以就正於方家。

帖中所論,實觸及吾國學術之樞機。尋常所謂『道德』,多指人倫品行,然【易】學體系中之『道德』,乃天地之大經,萬物之綱紀。孔子云『志於道,據於德』,此『道』為宇宙本體,『德』乃道之顯用,二者相即不離,非僅世俗善惡之標準也。

【月令】以『季春之月,其帝太皞』繫於夬卦,深具微義。李道平【纂疏】融會虞氏易學,揭櫫四重維度:時位屬夬(䷪),位居九五,帝系太皞,卦啟乾元。此四者皆歸本於伏羲,非偶然也。觀十二消息卦,自復(䷗)一陽初動,至夬(䷪)五陽決陰,恰如春氣勃發,生生不息。太皞主春,正象徵天地生物之仁德。

尤當措意者,王逸注【天問】『伏羲修行道德』一語。此『道德』即【繫辭】『仰觀俯察』之天道,『通德類情』之人事。伏羲畫卦,非憑空創造,乃『觀象於天,取法於地』,將自然律則轉化為人文符號,此即『道』向『德』之落實。【文言】稱『大人造也』,正謂聖人能體天道以立人極。

至若『萬民登以為帝』之深意,尤見先秦德性政治精髓。【白虎通】云『德合天地者稱帝』,太皞被推戴,非因武力權謀,實因其『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的智慧境界。此種道德觀,與後世專制皇權有本質區別,乃天人合一理念在政治哲學中的體現。

要之,帖中揭示的『道德』涵義,實為理解華夏文明特質之關鍵。從夬卦陽剛決陰,見天地生生之機;自太皞繼天立極,明聖王法天之道。此種貫通天人的思維模式,正是國學精髓所在。淺見如此,尚祈明教。

(全文計798字)
劉軌助 發表於 2025-11-19 11:05 | 顯示全部樓層
【月令】所蘊道德深義發微

【禮記·月令】載『季春之月,其帝太皞』,此句雖簡,卻暗藏天地消息之機。李道平【纂疏】闡發虞翻之注,謂太皞『於時為夬,於位為君,於五帝為居首,於八卦為開始』,實將時空、卦象、帝系融貫為一整體。今試析其要義,以明先秦道德觀之深境。

觀『於時為夬』之旨,需明十二月消息卦氣流轉。自復卦一陽初生,經臨、泰、大壯諸卦,至三月澤天夬卦䷪,五陽決一陰,恰應季春陽氣充盈之象。此非徒曆法記載,實乃陰陽消長之宇宙節律。九五居君位而秉剛健,正合太皞伏羲氏開創文明之德。

王逸注【天問】『伏羲始作八卦,修行道德』,此處『道德』二字尤須深味。非僅世俗倫理規範,實本【論語】『志於道,據於德』之精義。【老子】謂『道生之,德畜之』,道為天地自然之常經,德乃依道而行之實踐。伏羲觀天察地,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此即『修行道德』真諦——通過體認宇宙律則而達天人合一之境。

【繫辭傳】載庖犧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正是虞翻注【象傳】『大人造也』所本。所謂『造』,非憑空創造,乃發現並彰明先天存在之天地秩序。【文言傳】釋『大人』與天地合其德,此道德修為之極詣,在使個體生命與宇宙大化同頻共振。故【月令】以太皞配季春,既取夬卦陽剛進取之象,亦喻帝王當如春氣生化萬物,此即『萬民登以為帝』的深層邏輯——得道者民自歸附,非以強力取天下也。

縱觀經傳,先秦道德觀本具形上維度:道為存在之本然,德乃實踐之應然。後世漸囿於倫常日用,失其觀象制器、參贊化育之宏規。今重釋【月令】微言,非為考據而考據,實欲喚醒現代人對傳統道德觀完整內涵的認知——道德不僅是行為規範,更是對宇宙生命整體的覺解與踐行。

(全文共76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