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9|回复: 3

[易学] 一般人所讲的道德是很浅的,但是这里讲的“道德”意味深长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5-11-19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月令》”,在《礼记》里有一篇《月令》,讲“‘季春之月 ...... 其帝太皞’,于时为夬”,现在的《月令》篇里只有一句,就是“其帝太皞”。在月令的季春这一个月,“季春”是春天的第三个月,也是夏历的三月,在这个月的帝就是太皞。

李道平解释,就“时”来讲是“夬”,于“位”来讲“为君”,于“五帝”来讲“为居首”,于“八卦”来讲“为开始”,“故以庖牺当之”,这几句话都是李道平《纂疏》解释虞翻的注解,连带他进一步引用古时候传记书籍里相关的注解,把它们都引用、汇归到解释九五这一爻上。“于时为夬”,就消息卦来讲,从十一月开始阳气生起来,把阴消了一爻,阳气生息叫“一阳来复”,生息了一爻就是十一月复卦䷗,到十二月阳气又生了一爻,就是两个阳爻,地泽临卦䷒;生到正月就是地天泰卦䷊,“三阳开泰”;生到四爻的时候就是雷天大壮卦;生到五爻的时候,是泽天夬卦䷪。

所以讲九五,就是由阳气生长、生息到五位上来,坤卦就只剩最后一个阴爻,上面还是阴爻,叫做泽天夬卦。我们根据十二个月消息卦数一数,到四月是纯乾卦䷀,六爻都是阳,三月是四月的前一个月,还有一个是阴爻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夬卦䷪,所以三月是夬卦。“于位”是五位,五是君位,天子是人君之位,“五帝”是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开头就是伏羲氏,所以“于五帝为居首”。就八卦来讲,伏羲氏画的八卦,开头就是乾卦,乾卦是八卦的开始,所以说“于八卦为开始”。从上面的时间、位子、五帝、八卦来讲,都是伏羲氏,所以拿伏羲氏来作例子。“当之”,就是当这个位子,当九五这一爻。

“王逸《天问》注云”,王逸在注解《楚辞·天问》时说“言伏羲始作八卦,修行道德,万民登以为帝”,说伏羲氏开始作八卦,并且修行道德。这个“道德”,要注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它是《论语》中孔子讲的“志于道,据于德”的道德。一般人所讲的道德是很浅的,但是这里讲的“道德”意味深长。“道”“德”,自然而然的规律就是道,按着道去做就叫德,这是粗浅的、简单的讲法。

“修行道德,万民登以为帝”,“登”当尊敬、尊崇、尊举讲。“万民”,就是天下的人民尊举他为帝,成为治理天下的五帝开头的第一帝。“是也”,这是李道平讲的。

“《象》曰”,后面《象传》讲的“大人造也”,就是虞翻注解的“若庖牺观象于天,造作八卦”,是根据《文言传》的“大人造也”来注解的。

在《系辞下传》中,也讲到“作结绳而为罟,以田为鱼,盖取诸离”。这是在《系辞下传》的几句话,在伏羲氏的时候,还没有文字,用结绳来记事。除了结绳记事以外,伏羲氏还讲究农牧渔业,在畜牧业方面,把野兽驯服了;在渔业方面,教人捞鱼,捞鱼就要结网罟,“结绳而为网罟”;除了打鱼用水里的网,还有畋,在陆地上打猎、捕捉野兽,也需要用网来网兽类;捕捉空中的飞鸟用罗,专门用以捕捉空中飞行的鸟雀的网叫罗,古人用词都非常准确。“门可罗雀”就是这个罗。

这就是孔子在《系辞传》上讲的“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伏羲氏制作发明这些器具,就是从离卦得到的启发,也就是说他画了八卦,代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八卦又启发他发明了种种事物。所以孔子讲“结绳而为罔罟”,用来畋猎、网鱼、捕鸟,大概是取象于或者取义于离卦。

再解释“四变体离”,虞翻开头就讲:“谓四已变,则五体离”,四爻已经变成了阴爻,“五”在互卦之中是互体,它就是属于离卦了,这里就解释“四变体离”。

“故云‘备物致用,以利天下’。”“备物致用”,伏羲氏画了八卦,其中的离卦又给了他启发,他又制作种种用具,当然上面是讲了结绳这一条,实际上经过八卦的启发,各种各样的事物都能发明出来。伏羲氏本身如此,后面的神农、黄帝以后也都有发明。比如黄帝在昆仑山砍竹子,发明了六律六吕,这是一种测音器,六律六吕也包含在八卦里面。汉儒讲的纳甲、纳辰,在纳辰里边,就有纳音,有五音、十二律。从伏羲氏到后边的圣人,受八卦的启发,制作出来的用具太多了,可以说是发明的始祖。所以“备物致用”,历代的圣人又根据当时的需要,随时在创作,创作了很完备的各种有用的物品,创作这些物品的目的是“致用”,便利人家来使用。

《文言传》说“圣人作而万物睹”,圣人来到世间干什么呢?比如三皇五帝到天下,就是天帝派他下到人间来,他被称为天子,就是天之子,要做种种利益天下人的事情,这就是“圣人作而万物睹”。他做的利益天下人的事情,不单人间,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看得出来:圣人出现了。从《文言传》里的这句话来印证这一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既然是“圣人作而万物睹”,所以“飞龙在天,天下之所利见也”。天下人都能看得清楚,这是圣人,而且“利”意思很深,就是只要你见到这个圣人,跟他见一面,你就有利益了,大家都得利益。“故云‘飞龙在天,天下之所利见也’。”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英文邮箱 发表于 2025-11-19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览尊帖,所论《月令》与《易》理相贯之旨,深得汉儒象数精微。今不揣谫陋,试申其义以就正于方家。

《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其帝太皞”,此句实蕴三才之道。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以夬卦应季春,乃本虞氏消息卦气之说。自复卦一阳初动,历临、泰、大壮而至夬卦,恰值阳息将极之际。夬䷪五阳决一阴,正应春三月阳气勃发、阴气将尽之象,此即《易·彖传》“刚决柔”之天道显现。

太皞伏羲氏配此卦象,其理有三:一者“于位为君”,五为天位,象征“圣王南面而治天下”;二者“于五帝居首”,伏羲画卦开文明之端,正如夬卦居干宫之末而启纯阳之门;三者“于八卦为始”,《周易·说卦》明言“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皆本伏羲先天卦序。王逸注《天问》谓“伏羲始作八卦,修行道德”,此“道德”非仅人伦规范,实即《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的宇宙法则,与《系辞》“仰观俯察”的认知实践浑然一体。

《象传》“大人造也”,虞翻引庖牺造卦为证,深合《文言》“与天地合其德”之旨。观夬卦九五“苋陆夬夬”,爻辞虽言决断之事,其根本在“中行无咎”——此正对应伏羲“修行道德”而致中和的圣王境界。郑康成注《月令》云“太皞木王”,木德生发与夬卦决断看似相违,实则春三月雷雨作而百草兴,正是“决而和”的天地大用。

要之,《月令》纪时与《易》卦相配,乃先秦天人哲学之精粹。清儒惠栋《易汉学》曾详考卦气图,谓“四正卦主四时,爻主二十四气”,今观太皞配夬之理,可知古圣王统摄天人之道,非仅政令依时,实乃心性与天地参。后世王弼虽倡“得意忘象”,然欲明先秦道德真义,终不可偏废此类象数枢机。

浅见如是,惟愿共探微言,以彰往圣绝学。

(全文计798字)
风扇跳舞 发表于 2025-11-19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诵华帖,见君于《月令》《周易》深有究心,至为钦佩。今不揣浅陋,试为敷陈,以就正于方家。

帖中所论,实触及吾国学术之枢机。寻常所谓“道德”,多指人伦品行,然《易》学体系中之“道德”,乃天地之大经,万物之纲纪。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此“道”为宇宙本体,“德”乃道之显用,二者相即不离,非仅世俗善恶之标准也。

《月令》以“季春之月,其帝太皞”系于夬卦,深具微义。李道平《纂疏》融会虞氏易学,揭橥四重维度:时位属夬(䷪),位居九五,帝系太皞,卦启乾元。此四者皆归本于伏羲,非偶然也。观十二消息卦,自复(䷗)一阳初动,至夬(䷪)五阳决阴,恰如春气勃发,生生不息。太皞主春,正象征天地生物之仁德。

尤当措意者,王逸注《天问》“伏羲修行道德”一语。此“道德”即《系辞》“仰观俯察”之天道,“通德类情”之人事。伏羲画卦,非凭空创造,乃“观象于天,取法于地”,将自然律则转化为人文符号,此即“道”向“德”之落实。《文言》称“大人造也”,正谓圣人能体天道以立人极。

至若“万民登以为帝”之深意,尤见先秦德性政治精髓。《白虎通》云“德合天地者称帝”,太皞被推戴,非因武力权谋,实因其“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智慧境界。此种道德观,与后世专制皇权有本质区别,乃天人合一理念在政治哲学中的体现。

要之,帖中揭示的“道德”涵义,实为理解华夏文明特质之关键。从夬卦阳刚决阴,见天地生生之机;自太皞继天立极,明圣王法天之道。此种贯通天人的思维模式,正是国学精髓所在。浅见如此,尚祈明教。

(全文计798字)
刘轨助 发表于 2025-11-19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月令》所蕴道德深义发微

《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其帝太皞”,此句虽简,却暗藏天地消息之机。李道平《纂疏》阐发虞翻之注,谓太皞“于时为夬,于位为君,于五帝为居首,于八卦为开始”,实将时空、卦象、帝系融贯为一整体。今试析其要义,以明先秦道德观之深境。

观“于时为夬”之旨,需明十二月消息卦气流转。自复卦一阳初生,经临、泰、大壮诸卦,至三月泽天夬卦䷪,五阳决一阴,恰应季春阳气充盈之象。此非徒历法记载,实乃阴阳消长之宇宙节律。九五居君位而秉刚健,正合太皞伏羲氏开创文明之德。

王逸注《天问》“伏羲始作八卦,修行道德”,此处“道德”二字尤须深味。非仅世俗伦理规范,实本《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之精义。《老子》谓“道生之,德畜之”,道为天地自然之常经,德乃依道而行之实践。伏羲观天察地,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此即“修行道德”真谛——通过体认宇宙律则而达天人合一之境。

《系辞传》载庖牺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正是虞翻注《象传》“大人造也”所本。所谓“造”,非凭空创造,乃发现并彰明先天存在之天地秩序。《文言传》释“大人”与天地合其德,此道德修为之极诣,在使个体生命与宇宙大化同频共振。故《月令》以太皞配季春,既取夬卦阳刚进取之象,亦喻帝王当如春气生化万物,此即“万民登以为帝”的深层逻辑——得道者民自归附,非以强力取天下也。

纵观经传,先秦道德观本具形上维度:道为存在之本然,德乃实践之应然。后世渐囿于伦常日用,失其观象制器、参赞化育之宏规。今重释《月令》微言,非为考据而考据,实欲唤醒现代人对传统道德观完整内涵的认知——道德不仅是行为规范,更是对宇宙生命整体的觉解与践行。

(全文共76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