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眾惡之必察,眾好之必察』之訓,實爲千古不易的察人之道。此語非僅止於簡單的懷疑精神,更蘊含著『執兩用中』的辯證思維。【論語集注】朱子有言:『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正可爲此訓作注。眾人之好惡,往往摻雜私心偏見,領導者當以公心明察,方得真相。 齊威王治吏之事,堪稱此道的完美實踐。其高明處在於:一則不囿於近臣之言,親遣使者實地考察;二則明辨『表面政績』與『實質治理』之別。即墨大夫『不事左右』而田野辟、民人給,阿大夫『譽言日聞』卻田野蕪、民貧苦,此中反差正印證【韓非子·孤憤】所言『大臣挾愚污之人,上與之欺主』的官場積弊。威王『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的霹靂手段,實爲破除『信息繭房』的經典案例。 子貢問人之典,更深化了察人之道的標準。孔子『未可也』的否定,直指群體評價的局限性。【論語正義】劉寶楠解此章云:『善人好之,惡人惡之,則其人必剛直不阿。』此即【易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理。晏子治阿的典故尤具深意:初時『毀聞於國』,實則因『不徇私請』;後『譽聞於國』,反因『厚斂妄刑』。這種『毀譽倒錯』現象,恰如【呂氏春秋】所警『聞而不審,不若無聞』。 今之管理者當鑒此三要: 一、建立多元信息渠道。如【資治通鑑】載唐太宗『遣使分行四方,觀風俗之得失』,現代領導者亦需超越報表數據,建立立體考察機制。 二、培養『逆思維』習慣。王陽明【傳習錄】云『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管理者當常自問:『眾人交口稱讚者,是否真無瑕疵?集體排斥者,是否絕無可取?』 三、確立『績效—價值』雙重標準。如曾國藩【冰鑒】所言『取人之式,以有操守而無官氣爲要』,既要核實事功,更要考察價值取向是否正道。 昔諸葛亮【便宜十六策】云:『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察人之智,終歸要服務於『彰善癉惡』的管理本質。當代組織若能在KPI考核之外,建立更富人文關懷的察人體系,方可謂得此聖訓真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