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5|回覆: 1

[儒家文化] 上司如何體察下屬: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5-7-8 09: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衛靈公】中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如果大家都厭惡他,你一定要去觀察,爲什麼他被人厭惡,不能夠輕易相信眾人的意見。也有人被眾人所推崇,同樣也不要輕易相信,要考察一下,他爲什麼被人讚嘆?

這說明,判斷一個人的賢德與否,不能僅僅依靠沸沸揚揚的意見,而必須自己深入考察、細緻了解具體情況,明辨眾人讚揚或毀謗一個人的真實原因

上司如何體察下屬-管理下屬的方法

上司如何體察下屬-管理下屬的方法

【史記】記載,齊威王剛即位的九年之間,諸侯都來討伐他,致使國家得不到治理。於是,齊威王召來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之後,我每一天都能聽到毀謗你的言語。但是我派人視察即墨,發現田野都得以開闢,人民豐衣足食,官府沒有積壓的公事,齊國東部地區因此得以安寧。這是因爲你不會討好我的左右以求得讚譽的緣故。

於是,齊威王封賞了即墨大夫一萬戶食邑。接著,齊威王又召來阿地的大夫,對他說,自從派你去駐守阿城,每一天我都能聽到讚嘆你的聲音。但是我派人到阿地視察,田野沒有得到開闢,人民過著貧苦的生活。趙國攻打甄地的時候,你不能出兵去救援;衛國取得薛陵的時候,你居然連這件事都不知道。這是由於你善於以重金巴結寡人的左右以求取聲譽所導致的。

所以,當天齊威王就處置了阿地的大夫,而且把曾經讚譽阿地大夫的人也一同處置了。結果,齊國上下都感到很恐懼,人人不敢再文過飾非,轉而做事務求真實,最終齊國得到治理。

齊威王的成就正是因爲做到了孔子所講的:『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論語】中還記載,子貢曾經向孔子提過這樣一個問題:『鄉人皆好之,何如?』全鄉的人都讚嘆他好,能不能判斷他就是一個善人呢?孔夫子說:『未可也。』還不一定。子貢又問:『鄉人皆惡之,何如?』如果全鄉的人都厭惡他,可不可以判定這個人就是個惡人呢?孔子說:『未可也。』也不一定。『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不如全鄉里善良的人都喜歡他,不善良的人都厭惡他,這樣才能夠判斷出這個人的善惡。

在【晏子】中記載著一個類似的故事,也說明了這個道理。起初,齊景公派晏子去治理阿城。結果治理了三年,毀謗晏子的聲音全都傳到了齊景公的耳朵里。齊景公非常生氣,就把晏子召了回來。

上司如何體察下屬-如何領導下屬

上司如何體察下屬-如何領導下屬

他說:你去治理阿地三年,結果到處都是毀謗你的聲音,看來你治理得很有問題。晏子很有智慧,他沒有立刻辯白,也沒有馬上說明事實真相,他說,請您再給我三年的時間,三年之後,我一定讓讚嘆的聲音傳到您的耳朵。齊景公答應了他。結果晏子再去治理阿城,三年之後,果然讚嘆的聲音全都傳到齊景公那裡。齊景公很高興,把晏子召回來,並要封賞他。

這時,晏子才說,三年之前我所做的事應該受到獎賞,但是您卻要懲罰我;而三年之後我所做的事應該懲罰我,但是您卻要獎賞我。我不應該接受您的獎賞

齊景公問其原因。晏子說,以前我在治理阿城的時候,修築小路,加強住宅里巷門戶的防務,這樣做了之後,邪惡的人就憎恨我;我還提倡生活節儉,力行孝順父母、友愛兄長,懲罰那些苟且偷懶的人,以至懶惰的人怨恨我;審判案件的時候,我不包庇顯貴豪強,以至顯貴豪強之人厭惡我;我身邊的人有所要求,合法的我才給予,不合法的就不給予,結果我左右的人就討厭我;我接待地位顯貴之人時,親近程度不超過禮儀的規定,結果地位顯貴之人也不喜歡我。

於是三種邪惡之人在外部毀謗,兩種讒佞之人在內部毀謗,所以三年之內,這些毀謗的聲音全都傳到您的耳邊

後來,當我再去治理阿城時,我就改變了原來的做法,停止修築小路,放鬆住宅里巷門戶的防務,結果邪惡之人就高興了;不再推崇生活節儉,盡力孝順父母、親愛兄長,也不懲罰那些苟且偷懶的人,結果懶惰之人就高興了;判決訴訟時偏袒顯貴豪強,結果顯貴豪強之人就高興了;只要身邊之人有所要求,我不論對錯就全部答應,結果左右之人也都高興了;接待地位顯貴之人時,親近的程度超過禮儀規定,結果地位顯貴之人就高興了。

三種邪惡之人在外部稱讚,兩種讒佞之人在內部稱讚,所以,三年之內我的好名聲就傳到您的耳邊了

晏子講完之後,齊景公低頭沉思片刻,仍然給予晏子以重賞。可見,齊景公還是一個非常明理的人。

這說明,一個人雖然想做利國利民的事業,但並不是一定就能得到大部分人的理解和支持。很多人不支持是因爲只關注自己的私利,或自己的眼前利益受到了損害,而並不是這個人所做的事從長遠和全局來看本身是錯誤的。

因此,如果完全依賴大眾的好惡作爲判斷事物該做和不該做的標準,並不能總是得出理性和正確的判斷。

【六韜】中講得好:『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爲賢智,以世俗之所毀者爲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故其國不免於危亡。』

如果簡單地以世俗大眾所稱讚的人爲賢德的、有智慧的人,以世俗大眾所毀謗的人爲不肖之徒,那麼喜歡結黨營私的人往往被舉薦出來;而不願意結黨營私、黨羽少的人就會被罷退。因此,邪曲不正之人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把真正賢德之人埋沒了,忠臣還可能因爲『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奸邪小人以虛有的聲譽達到目的。

由此可見,讀史使人明智。不能簡單地僅僅依靠眾人的好惡來對人的賢德與否作出判斷。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5-7-8 11:41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察眾好惡』的爲政智慧與當代管理啟示】

孔子『眾惡之必察,眾好之必察』之訓,實爲千古不易的察人之道。此語非僅止於簡單的懷疑精神,更蘊含著『執兩用中』的辯證思維。【論語集注】朱子有言:『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正可爲此訓作注。眾人之好惡,往往摻雜私心偏見,領導者當以公心明察,方得真相。

齊威王治吏之事,堪稱此道的完美實踐。其高明處在於:一則不囿於近臣之言,親遣使者實地考察;二則明辨『表面政績』與『實質治理』之別。即墨大夫『不事左右』而田野辟、民人給,阿大夫『譽言日聞』卻田野蕪、民貧苦,此中反差正印證【韓非子·孤憤】所言『大臣挾愚污之人,上與之欺主』的官場積弊。威王『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的霹靂手段,實爲破除『信息繭房』的經典案例。

子貢問人之典,更深化了察人之道的標準。孔子『未可也』的否定,直指群體評價的局限性。【論語正義】劉寶楠解此章云:『善人好之,惡人惡之,則其人必剛直不阿。』此即【易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理。晏子治阿的典故尤具深意:初時『毀聞於國』,實則因『不徇私請』;後『譽聞於國』,反因『厚斂妄刑』。這種『毀譽倒錯』現象,恰如【呂氏春秋】所警『聞而不審,不若無聞』。

今之管理者當鑒此三要:

一、建立多元信息渠道。如【資治通鑑】載唐太宗『遣使分行四方,觀風俗之得失』,現代領導者亦需超越報表數據,建立立體考察機制。

二、培養『逆思維』習慣。王陽明【傳習錄】云『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管理者當常自問:『眾人交口稱讚者,是否真無瑕疵?集體排斥者,是否絕無可取?』

三、確立『績效—價值』雙重標準。如曾國藩【冰鑒】所言『取人之式,以有操守而無官氣爲要』,既要核實事功,更要考察價值取向是否正道。

昔諸葛亮【便宜十六策】云:『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察人之智,終歸要服務於『彰善癉惡』的管理本質。當代組織若能在KPI考核之外,建立更富人文關懷的察人體系,方可謂得此聖訓真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