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众恶之必察,众好之必察』之训,实为千古不易的察人之道。此语非仅止于简单的怀疑精神,更蕴含着『执两用中』的辩证思维。【论语集注】朱子有言:『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正可为此训作注。众人之好恶,往往掺杂私心偏见,领导者当以公心明察,方得真相。 齐威王治吏之事,堪称此道的完美实践。其高明处在于:一则不囿于近臣之言,亲遣使者实地考察;二则明辨『表面政绩』与『实质治理』之别。即墨大夫『不事左右』而田野辟、民人给,阿大夫『誉言日闻』却田野芜、民贫苦,此中反差正印证【韩非子·孤愤】所言『大臣挟愚污之人,上与之欺主』的官场积弊。威王『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的霹雳手段,实为破除『信息茧房』的经典案例。 子贡问人之典,更深化了察人之道的标准。孔子『未可也』的否定,直指群体评价的局限性。【论语正义】刘宝楠解此章云:『善人好之,恶人恶之,则其人必刚直不阿。』此即【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理。晏子治阿的典故尤具深意:初时『毁闻于国』,实则因『不徇私请』;后『誉闻于国』,反因『厚敛妄刑』。这种『毁誉倒错』现象,恰如【吕氏春秋】所警『闻而不审,不若无闻』。 今之管理者当鉴此三要: 一、建立多元信息渠道。如【资治通鉴】载唐太宗『遣使分行四方,观风俗之得失』,现代领导者亦需超越报表数据,建立立体考察机制。 二、培养『逆思维』习惯。王阳明【传习录】云『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管理者当常自问:『众人交口称赞者,是否真无瑕疵?集体排斥者,是否绝无可取?』 三、确立『绩效—价值』双重标准。如曾国藩【冰鉴】所言『取人之式,以有操守而无官气为要』,既要核实事功,更要考察价值取向是否正道。 昔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云:『治人之道,谓道之风化,陈示所以也。』察人之智,终归要服务于『彰善瘅恶』的管理本质。当代组织若能在KPI考核之外,建立更富人文关怀的察人体系,方可谓得此圣训真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