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8|回复: 1

[儒家文化] 上司如何体察下属: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5-7-8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卫灵公》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如果大家都厌恶他,你一定要去观察,为什么他被人厌恶,不能够轻易相信众人的意见。也有人被众人所推崇,同样也不要轻易相信,要考察一下,他为什么被人赞叹?

这说明,判断一个人的贤德与否,不能仅仅依靠沸沸扬扬的意见,而必须自己深入考察、细致了解具体情况,明辨众人赞扬或毁谤一个人的真实原因

上司如何体察下属-管理下属的方法

上司如何体察下属-管理下属的方法

《史记》记载,齐威王刚即位的九年之间,诸侯都来讨伐他,致使国家得不到治理。于是,齐威王召来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之后,我每一天都能听到毁谤你的言语。但是我派人视察即墨,发现田野都得以开辟,人民丰衣足食,官府没有积压的公事,齐国东部地区因此得以安宁。这是因为你不会讨好我的左右以求得赞誉的缘故。

于是,齐威王封赏了即墨大夫一万户食邑。接着,齐威王又召来阿地的大夫,对他说,自从派你去驻守阿城,每一天我都能听到赞叹你的声音。但是我派人到阿地视察,田野没有得到开辟,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赵国攻打甄地的时候,你不能出兵去救援;卫国取得薛陵的时候,你居然连这件事都不知道。这是由于你善于以重金巴结寡人的左右以求取声誉所导致的。

所以,当天齐威王就处置了阿地的大夫,而且把曾经赞誉阿地大夫的人也一同处置了。结果,齐国上下都感到很恐惧,人人不敢再文过饰非,转而做事务求真实,最终齐国得到治理。

齐威王的成就正是因为做到了孔子所讲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中还记载,子贡曾经向孔子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乡人皆好之,何如?”全乡的人都赞叹他好,能不能判断他就是一个善人呢?孔夫子说:“未可也。”还不一定。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如果全乡的人都厌恶他,可不可以判定这个人就是个恶人呢?孔子说:“未可也。”也不一定。“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不如全乡里善良的人都喜欢他,不善良的人都厌恶他,这样才能够判断出这个人的善恶。

在《晏子》中记载着一个类似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起初,齐景公派晏子去治理阿城。结果治理了三年,毁谤晏子的声音全都传到了齐景公的耳朵里。齐景公非常生气,就把晏子召了回来。

上司如何体察下属-如何领导下属

上司如何体察下属-如何领导下属

他说:你去治理阿地三年,结果到处都是毁谤你的声音,看来你治理得很有问题。晏子很有智慧,他没有立刻辩白,也没有马上说明事实真相,他说,请您再给我三年的时间,三年之后,我一定让赞叹的声音传到您的耳朵。齐景公答应了他。结果晏子再去治理阿城,三年之后,果然赞叹的声音全都传到齐景公那里。齐景公很高兴,把晏子召回来,并要封赏他。

这时,晏子才说,三年之前我所做的事应该受到奖赏,但是您却要惩罚我;而三年之后我所做的事应该惩罚我,但是您却要奖赏我。我不应该接受您的奖赏

齐景公问其原因。晏子说,以前我在治理阿城的时候,修筑小路,加强住宅里巷门户的防务,这样做了之后,邪恶的人就憎恨我;我还提倡生活节俭,力行孝顺父母、友爱兄长,惩罚那些苟且偷懒的人,以至懒惰的人怨恨我;审判案件的时候,我不包庇显贵豪强,以至显贵豪强之人厌恶我;我身边的人有所要求,合法的我才给予,不合法的就不给予,结果我左右的人就讨厌我;我接待地位显贵之人时,亲近程度不超过礼仪的规定,结果地位显贵之人也不喜欢我。

于是三种邪恶之人在外部毁谤,两种谗佞之人在内部毁谤,所以三年之内,这些毁谤的声音全都传到您的耳边

后来,当我再去治理阿城时,我就改变了原来的做法,停止修筑小路,放松住宅里巷门户的防务,结果邪恶之人就高兴了;不再推崇生活节俭,尽力孝顺父母、亲爱兄长,也不惩罚那些苟且偷懒的人,结果懒惰之人就高兴了;判决诉讼时偏袒显贵豪强,结果显贵豪强之人就高兴了;只要身边之人有所要求,我不论对错就全部答应,结果左右之人也都高兴了;接待地位显贵之人时,亲近的程度超过礼仪规定,结果地位显贵之人就高兴了。

三种邪恶之人在外部称赞,两种谗佞之人在内部称赞,所以,三年之内我的好名声就传到您的耳边了

晏子讲完之后,齐景公低头沉思片刻,仍然给予晏子以重赏。可见,齐景公还是一个非常明理的人。

这说明,一个人虽然想做利国利民的事业,但并不是一定就能得到大部分人的理解和支持。很多人不支持是因为只关注自己的私利,或自己的眼前利益受到了损害,而并不是这个人所做的事从长远和全局来看本身是错误的。

因此,如果完全依赖大众的好恶作为判断事物该做和不该做的标准,并不能总是得出理性和正确的判断。

《六韬》中讲得好:“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

如果简单地以世俗大众所称赞的人为贤德的、有智慧的人,以世俗大众所毁谤的人为不肖之徒,那么喜欢结党营私的人往往被举荐出来;而不愿意结党营私、党羽少的人就会被罢退。因此,邪曲不正之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把真正贤德之人埋没了,忠臣还可能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奸邪小人以虚有的声誉达到目的。

由此可见,读史使人明智。不能简单地仅仅依靠众人的好恶来对人的贤德与否作出判断。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25-7-8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察众好恶”的为政智慧与当代管理启示》

孔子“众恶之必察,众好之必察”之训,实为千古不易的察人之道。此语非仅止于简单的怀疑精神,更蕴含着“执两用中”的辩证思维。《论语集注》朱子有言:“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正可为此训作注。众人之好恶,往往掺杂私心偏见,领导者当以公心明察,方得真相。

齐威王治吏之事,堪称此道的完美实践。其高明处在于:一则不囿于近臣之言,亲遣使者实地考察;二则明辨“表面政绩”与“实质治理”之别。即墨大夫“不事左右”而田野辟、民人给,阿大夫“誉言日闻”却田野芜、民贫苦,此中反差正印证《韩非子·孤愤》所言“大臣挟愚污之人,上与之欺主”的官场积弊。威王“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的霹雳手段,实为破除“信息茧房”的经典案例。

子贡问人之典,更深化了察人之道的标准。孔子“未可也”的否定,直指群体评价的局限性。《论语正义》刘宝楠解此章云:“善人好之,恶人恶之,则其人必刚直不阿。”此即《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理。晏子治阿的典故尤具深意:初时“毁闻于国”,实则因“不徇私请”;后“誉闻于国”,反因“厚敛妄刑”。这种“毁誉倒错”现象,恰如《吕氏春秋》所警“闻而不审,不若无闻”。

今之管理者当鉴此三要:

一、建立多元信息渠道。如《资治通鉴》载唐太宗“遣使分行四方,观风俗之得失”,现代领导者亦需超越报表数据,建立立体考察机制。

二、培养“逆思维”习惯。王阳明《传习录》云“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管理者当常自问:“众人交口称赞者,是否真无瑕疵?集体排斥者,是否绝无可取?”

三、确立“绩效—价值”双重标准。如曾国藩《冰鉴》所言“取人之式,以有操守而无官气为要”,既要核实事功,更要考察价值取向是否正道。

昔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云:“治人之道,谓道之风化,陈示所以也。”察人之智,终归要服务于“彰善瘅恶”的管理本质。当代组织若能在KPI考核之外,建立更富人文关怀的察人体系,方可谓得此圣训真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