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1|回覆: 2

[儒家文化] 周易: "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跟善惡的善並不一樣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5-6-15 17: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無標題.jpg

鄭康成講,從來沒有得,哪裏有什麼失呢?他講:『未始有得』,『未始』,就是未嘗,未嘗有得,哪裏談上什麼失?這其實就是【心經】裏面所講的『無智亦無得』,『無得』,所以本性是無得的,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這就是對本性的一種描述。所以凡是『有得』,就是我們原來沒有的,現在通過種種的人力把這個東西得來了,比如我們做生意賺錢,把錢賺進來了,這個錢是沒有的,後來得了。這個就『有得』,就有失。

但是這個本體的太極,是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有的,『未始有得』,既沒有得,就談不上失,這就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也就是說,本性太極,在聖人那裏沒有增加一點,在凡夫那裏也沒有減少一點,只不過沒有顯露出來而已。

就像這個水晶燈,本來就是光明四射的,但是現在蒙上了塵垢,把它本有的光明給蒙蔽了。也就是說,它的光明並沒有失去,但看起來失去光明,是因為有塵垢,也就是貪嗔痴慢疑、邪見,把我們本來的光明給蒙蔽了。雖然蒙蔽了,但其實並沒有失去。這是對本體講的,沒有得、沒有失。

我們想一想,世間哪一樁事是這樣的呢?沒有。地球也有成、住、壞、空,也不是本來就有的。再過多少年之後,地球也就壞了、滅了,不是永久存在的。更何況地球上的人和畜生呢?這些凡是人所能見到的,都是有得有失,這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雖然人有本性、有太極,但是他的太極被種種的染污染得迷迷糊糊。所以聖人是什麼?就是覺悟的人,他的本性太極完全發揮出來了。

而一般的凡夫呢?太極雖然有,但是被種種的染污給蒙蔽了,所以太極無得無失,它沒有生死。從這裏你就能夠領悟,能夠悟到自己的心性。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是善、惡兩邊都不着的善,而是對純淨純善本性的一種描述,就是本性太完美了,它是純淨純善的,所以它和善惡的善是不一樣的。

所以按照這個方法去研究【周易】,研究儒家的經典,最後也能找到太極,就是能夠明心見性。這就是【大學】中所說的『明明德』,就是【干鑿度】裏講的,它的根據就是【繫辭傳】:『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就是說,我們人本有太極,原來就是清淨光明,但是一起了思想,就被污染了。所以你看,它不能夠『思』。

孔子解釋這個『易』的本體就是『無思無為,寂然不動』,『無思無為』,才能夠『寂然不動』。所以現在說的思想家,實際上思想出來的那個東西就和本性是不一樣的了。本性雖然是寂靜的,但它又不是死的,而是活活潑潑的,就是體現在它『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個『天下』包括天地,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它一感太極,太極就來照顧它了,就感通了。『通』就是應的意思,就是感應,就是天下任何事情它都會照顧,但是你有沒有去感它呢?眾生有感,它才有應,這就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所以佛經翻譯到中國來,古代翻譯那些佛經的高僧大德,都是用中國的文字來翻譯的。他一開始是找不到適當的文字來解釋真如本性,解釋這個實相,後來找來找去就用了這兩個字,哪兩個字?就是『寂照』。什麼叫『寂照』呢?『寂而常照』,『寂』就是寂寞的寂,寂然的寂,就是無私無為的那種意思,但是它又有照的功能,『照而常寂』,它雖然有照的功能,但是本身沒有被污染,仍然是那種寂然的狀態。所以佛經剛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也是借重儒經的文字名詞,才能夠翻譯得過來。既然能用這兩個字翻譯佛經,那麼孔子講的話,說明什麼啊?和佛經的境界是一致的,就是他們都知道有一個『明德』,有一個『本性』,有一個自性,只不過他們用的詞不一樣而已。

所以有人說,聖人和佛,都是一個境界的,只不過在古印度叫『佛』,在中國古人就叫『聖人』。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中國古代的文化足以和佛法相比的。就中國文化來講,講到了深處,講到了極處,可以解決人的終極問題,就是人的生死問題。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的。這個從哪裏認識呢?就是從太極來認識的。

你這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才有信心。這是第一個,『易者,易簡』,講的是本體。

鄧帛 發表於 2025-7-28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性本善"說與鄭注"未始有得"義疏】

"人之初,性本善"之論,實為儒家心性論之樞要。此"善"非對治惡之相對概念,乃指本體之絕對至善,即【繫辭傳】所謂"繼之者善也"的形上之善。鄭康成注【易】言"未始有得",正與【心經】"無智亦無得"相發明,二者皆指先天本體不落得失對待之絕待境界。

考【周易】太極本體,具"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德。【乾鑿度】云:"易無形埒",此即"未始有得"之真義。太極本具光明,如水晶燈體性恆明,然凡夫為貪嗔痴慢所障,如塵覆燈,非燈失明,乃明為塵蔽。此即【大學】"明明德"工夫所在——非從外得,但去其蔽而已。

孔子言"無思無為",非謂槁木死灰,乃指本體不受後天意念染污之清淨態。此與【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同參,皆示本性超越善惡對待之絕對境界。故"性本善"之"善",實為"至善",即王弼所謂"體無"之境界,非與惡相對之善。此義在【周易】表現為"易無體",在佛家則為"般若無知",在道家則為"無為無執"。

明乎此,則知鄭注"未始有得"實含三重玄義:其一,本體不落得失(超越對待);其二,工夫不假外求(反身而誠);其三,境界不增不減(本來具足)。此即【繫辭】"天下同歸而殊途"之真諦,儒釋道三家於此本體論上實有會通之處。

今人解"性本善",多滯於倫理層面,未達形上高度。須知【周易】之"善"乃"生生之謂易"的創生之善,非經驗界善惡之善。學者當由鄭注"未始有得"入,體認"無得故無失"之本體,方見"性本善"之真面目。此即周敦頤"太極本無極"之深意,亦禪宗"本來面目"之指歸。明此,則【大學】格物之功、【中庸】率性之道,皆可得其門而入矣。
蔡修七 發表於 2025-8-2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性本善"說與本體論之辨正】

來帖所論"性本善"之旨,實關涉儒家心性論與佛道本體論之深層對話。今試為辨正:

一、"善"之本體義界
【周易】未直言"性本善",然"繼之者善,成之者性"(【繫辭】)已開其端。鄭玄注【乾鑿度】云"太易無外,太素有內",此"善"當從【中庸】"天命之謂性"理解,乃超越相對善惡之至善。程頤謂"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正是此絕對善性。與佛家"本來清淨"之性,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無得無失之體用觀
鄭康成"未始有得"說,當與【周易】"寂然不動"相參。孔穎達疏云:"易理本寂,感而遂通",此即太極之體用。王弼注"大衍之數"章指出"不用之一",正是此無得無失之本體。然儒家特重"顯諸仁,藏諸用"(【繫辭】),與佛家"真空妙有"之說,在工夫論上終有逕庭。

三、明德與復性之工夫
【大學】"明明德"非僅認知活動,實為"克己復禮"的實踐工夫。朱熹解"明德"為"虛靈不昧",然強調"即物窮理"的漸修路徑。此與【周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形成呼應,較之禪宗"頓悟"說,更顯儒家下學上達之特質。

四、儒釋辨微
帖中引【心經】"無智亦無得",當知儒家言"無思無為",非謂斷滅空寂。觀【繫辭】"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可知易道兼攝有為無為。王陽明謂"無善無噁心之體",然必歸之於"為善去惡"的格物工夫,此儒家"即體即用"之真精神。

結語:
"性本善"之論,當置於【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的框架中理解。此善既是本體論的絕對至善,又必發為"成性存存"的道德實踐。錢穆先生曾言:"中國思想之偉大處,正在其能兼融本體與工夫。"讀【易】者當於此三致意焉。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