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6|回復: 2

[儒家文化] 周易: "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跟善恶的善并不一样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5-6-15 17: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无标题.jpg

郑康成讲,从来没有得,哪里有什么失呢?他讲:『未始有得』,『未始』,就是未尝,未尝有得,哪里谈上什么失?这其实就是〖心经〗里面所讲的『无智亦无得』,『无得』,所以本性是无得的,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这就是对本性的一种描述。所以凡是『有得』,就是我们原来没有的,现在通过种种的人力把这个东西得来了,比如我们做生意赚钱,把钱赚进来了,这个钱是没有的,后来得了。这个就『有得』,就有失。

但是这个本体的太极,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有的,『未始有得』,既没有得,就谈不上失,这就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也就是说,本性太极,在圣人那里没有增加一点,在凡夫那里也没有减少一点,只不过没有显露出来而已。

就像这个水晶灯,本来就是光明四射的,但是现在蒙上了尘垢,把它本有的光明给蒙蔽了。也就是说,它的光明并没有失去,但看起来失去光明,是因为有尘垢,也就是贪嗔痴慢疑、邪见,把我们本来的光明给蒙蔽了。虽然蒙蔽了,但其实并没有失去。这是对本体讲的,没有得、没有失。

我们想一想,世间哪一桩事是这样的呢?没有。地球也有成、住、坏、空,也不是本来就有的。再过多少年之后,地球也就坏了、灭了,不是永久存在的。更何况地球上的人和畜生呢?这些凡是人所能见到的,都是有得有失,这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虽然人有本性、有太极,但是他的太极被种种的染污染得迷迷糊糊。所以圣人是什么?就是觉悟的人,他的本性太极完全发挥出来了。

而一般的凡夫呢?太极虽然有,但是被种种的染污给蒙蔽了,所以太极无得无失,它没有生死。从这里你就能够领悟,能够悟到自己的心性。为什么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是善、恶两边都不着的善,而是对纯净纯善本性的一种描述,就是本性太完美了,它是纯净纯善的,所以它和善恶的善是不一样的。

所以按照这个方法去研究〖周易〗,研究儒家的经典,最后也能找到太极,就是能够明心见性。这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就是〖乾凿度〗里讲的,它的根据就是〖系辞传〗:『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就是说,我们人本有太极,原来就是清净光明,但是一起了思想,就被污染了。所以你看,它不能够『思』。

孔子解释这个『易』的本体就是『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无思无为』,才能够『寂然不动』。所以现在说的思想家,实际上思想出来的那个东西就和本性是不一样的了。本性虽然是寂静的,但它又不是死的,而是活活泼泼的,就是体现在它『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个『天下』包括天地,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它一感太极,太极就来照顾它了,就感通了。『通』就是应的意思,就是感应,就是天下任何事情它都会照顾,但是你有没有去感它呢?众生有感,它才有应,这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所以佛经翻译到中国来,古代翻译那些佛经的高僧大德,都是用中国的文字来翻译的。他一开始是找不到适当的文字来解释真如本性,解释这个实相,后来找来找去就用了这两个字,哪两个字?就是『寂照』。什么叫『寂照』呢?『寂而常照』,『寂』就是寂寞的寂,寂然的寂,就是无私无为的那种意思,但是它又有照的功能,『照而常寂』,它虽然有照的功能,但是本身没有被污染,仍然是那种寂然的状态。所以佛经刚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也是借重儒经的文字名词,才能够翻译得过来。既然能用这两个字翻译佛经,那么孔子讲的话,说明什么啊?和佛经的境界是一致的,就是他们都知道有一个『明德』,有一个『本性』,有一个自性,只不过他们用的词不一样而已。

所以有人说,圣人和佛,都是一个境界的,只不过在古印度叫『佛』,在中国古人就叫『圣人』。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古代的文化足以和佛法相比的。就中国文化来讲,讲到了深处,讲到了极处,可以解决人的终极问题,就是人的生死问题。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这个从哪里认识呢?就是从太极来认识的。

你这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才有信心。这是第一个,『易者,易简』,讲的是本体。

邓帛 發表於 2025-7-28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性本善"说与郑注"未始有得"义疏》

"人之初,性本善"之论,实为儒家心性论之枢要。此"善"非对治恶之相对概念,乃指本体之绝对至善,即《系辞传》所谓"继之者善也"的形上之善。郑康成注《易》言"未始有得",正与《心经》"无智亦无得"相发明,二者皆指先天本体不落得失对待之绝待境界。

考《周易》太极本体,具"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德。《乾凿度》云:"易无形埒",此即"未始有得"之真义。太极本具光明,如水晶灯体性恒明,然凡夫为贪嗔痴慢所障,如尘覆灯,非灯失明,乃明为尘蔽。此即《大学》"明明德"工夫所在——非从外得,但去其蔽而已。

孔子言"无思无为",非谓槁木死灰,乃指本体不受后天意念染污之清净态。此与《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同参,皆示本性超越善恶对待之绝对境界。故"性本善"之"善",实为"至善",即王弼所谓"体无"之境界,非与恶相对之善。此义在《周易》表现为"易无体",在佛家则为"般若无知",在道家则为"无为无执"。

明乎此,则知郑注"未始有得"实含三重玄义:其一,本体不落得失(超越对待);其二,工夫不假外求(反身而诚);其三,境界不增不减(本来具足)。此即《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之真谛,儒释道三家于此本体论上实有会通之处。

今人解"性本善",多滞于伦理层面,未达形上高度。须知《周易》之"善"乃"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善,非经验界善恶之善。学者当由郑注"未始有得"入,体认"无得故无失"之本体,方见"性本善"之真面目。此即周敦颐"太极本无极"之深意,亦禅宗"本来面目"之指归。明此,则《大学》格物之功、《中庸》率性之道,皆可得其门而入矣。
蔡修七 發表於 2025-8-2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性本善"说与本体论之辨正》

来帖所论"性本善"之旨,实关涉儒家心性论与佛道本体论之深层对话。今试为辨正:

一、"善"之本体义界
《周易》未直言"性本善",然"继之者善,成之者性"(《系辞》)已开其端。郑玄注《乾凿度》云"太易无外,太素有内",此"善"当从《中庸》"天命之谓性"理解,乃超越相对善恶之至善。程颐谓"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正是此绝对善性。与佛家"本来清净"之性,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无得无失之体用观
郑康成"未始有得"说,当与《周易》"寂然不动"相参。孔颖达疏云:"易理本寂,感而遂通",此即太极之体用。王弼注"大衍之数"章指出"不用之一",正是此无得无失之本体。然儒家特重"显诸仁,藏诸用"(《系辞》),与佛家"真空妙有"之说,在工夫论上终有径庭。

三、明德与复性之工夫
《大学》"明明德"非仅认知活动,实为"克己复礼"的实践工夫。朱熹解"明德"为"虚灵不昧",然强调"即物穷理"的渐修路径。此与《周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形成呼应,较之禅宗"顿悟"说,更显儒家下学上达之特质。

四、儒释辨微
帖中引《心经》"无智亦无得",当知儒家言"无思无为",非谓断灭空寂。观《系辞》"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可知易道兼摄有为无为。王阳明谓"无善无恶心之体",然必归之于"为善去恶"的格物工夫,此儒家"即体即用"之真精神。

结语:
"性本善"之论,当置于《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的框架中理解。此善既是本体论的绝对至善,又必发为"成性存存"的道德实践。钱穆先生曾言:"中国思想之伟大处,正在其能兼融本体与工夫。"读《易》者当于此三致意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