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63|回復: 0

[儒家文化] 人不可片刻离开礼乐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22 13: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问玉』篇,主要论述礼治的问题。因记载子贡向孔子问玉之事,以『问玉』作为篇名。

古人很看重玉,有很多君子佩戴玉,不是炫富,而是很多礼器和用具都用玉来制作,玉有一种特点,温和又纯净纯善。玉的这种质地,圣人的教化也是如此,他温和,而且把人导向纯净纯善,所以比喻为玉。这篇记载了子张向孔子请教圣人的教化,孔子答以『礼乐』,可见礼乐教化对于政治的重要意义。

很多礼器和用具都用玉来制作

很多礼器和用具都用玉来制作

【子张问圣人之所以教。孔子曰:「师乎,吾语汝。圣人明于礼乐,举而措之而已。」子张又问,孔子曰:「师,尔以为必布几筵,揖让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执羽籥,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可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圣人力此二者,以恭己南面。是故天下太平,万国顺服,百官承事,上下有礼也。夫礼之所兴,众之所以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以乱也。昔者明王圣主之辨贵贱长幼,正男女外内,序亲疏远迩,而莫敢相逾越者,皆由此涂出也。」】

『子张问圣人之所以教。孔子曰:「师乎,吾语汝。圣人明于礼乐,举而措之而已」。』

子张,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人。子张向孔子请教君王如何实施教化。孔子说:『师啊,我告诉你,圣人通晓礼乐,并将其弘扬推行罢了。』

〖群书治要·礼记〗上说『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致礼以治躬。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

『易』,轻易。人不可片刻离开礼乐,致力于乐是为了陶冶心性,乐从内心发出,能陶冶心性;致力于礼是为了调整身体与言行,礼是表现于外的行为,能够修正心行,由外而内。一个人的内心中,有片刻不和顺、不喜乐,卑鄙和虚妄的念头会趁虚而入。卑鄙而虚妄的念头趁虚而入,『利养贪欲』会产生。外貌有片刻不庄重、不恭敬,轻忽怠慢的念头会趁虚而入。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则和,礼极则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不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

乐是调理人的内心,礼是规范人外在的行为。音乐至美能使人和畅,礼仪至善能使人恭顺。内心和畅而外貌恭顺,别人看到他的外貌神情不会起抗争之心;看见他的仪容风度不会产生轻视侮慢的念头。

所以学礼和学乐有很多好的益处,学乐、学礼达到一定程度,别人看见你的外貌神情,就不愿意和你抗争了;一看到你的仪容风度都不敢轻视侮慢。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音乐普遍流行,可以在人民中间建立起一种平和的气氛。具体而言,音乐在宗庙中演奏,上下君臣一同聆听,无不和谐恭敬;在宗族乡党中演奏,长幼一同聆听,无不和谐依顺;在家门之内演奏,父子、兄弟一同聆听,无不和睦亲密。

音乐是为了和谐父子、君臣之间的关系,而使万民归附亲顺,这是古代圣王立乐的宗旨所在。音乐的目的是达到『和』,各方面、各种关系和谐、和顺。圣人明了礼乐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弘扬并推行礼乐。

现代人对古代的德音雅乐,知之甚少。参加学习传统文化论坛,大家一同听〖父亲〗、〖推动摇篮的手〗、〖妻子,你辛苦了〗、〖丈夫,你辛苦了〗、〖儿行千里〗等这样的歌。听完之后,夫妻关系能互相体谅;父子之间,儿女更加懂得孝敬父母,父母更加知道如何教育儿女,父慈子孝达到了,这是音乐教化的效果,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子张又问,孔子曰:「师,尔以为必布几筵,揖让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

『几筵』也作『几梴』,也作『几席』。根据〖周礼·春官〗:『有司几筵,专掌五几五席的名称种类,辨其用处与陈设的位置。

『几席』乃祭祀的席位,后亦因以称灵座。

『揖让』,宾主相见时互相作揖、谦让的礼仪。

『酌献』,酌酒献客。

『酬酢』,『酬』,主人向客人敬酒,『酢』,客人向主人回敬。宴席中,主客互相敬酒叫『酬酢』。

子张进一步请教,孔子说:『师,你认为一定要布设几筵,相互作揖谦让上堂下阶,相互斟酒敬献,这样才叫做「礼」?』这句话和〖论语〗中所说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是一个意思。

『尔以为必行缀兆,执羽籥,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

『缀兆』,古代乐舞中舞者的行列和位置。根据〖礼记·乐记〗:『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郑玄注:『缀,为酂舞者之位也。兆,其外营域也。』 『缀兆』,舞者的位置,区域。

『羽籥』,古代祭祀或者宴飨时,舞者所持的器具和乐器。『羽』,指雉羽。『籥』,一种编组多管乐器。舞者手执羽籥起舞,表现王者文治,古人用来表现君王重视文治。

『钟鼓』,编钟、乐鼓等乐器的统称,有的时候借指音乐。

你认为一定要按照舞者的行列和区域行进,手执雉羽和乐器,击鸣钟鼓,这样才叫做『乐』?这是〖论语〗中说的『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你以为音乐是敲钟击鼓?

『言而可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圣人力此二者,以恭己南面。是故天下太平,万国顺服,百官承事,上下有礼也。』

说出的话可以践行,是『礼』;所做的事使人欢喜,是『乐』。圣人能力行这两件事,然后恭敬庄严地坐北向南临朝当政。因此天下太平,万国顺服,百官尽职尽责,是因为上下有『礼』的缘故。

『夫礼之所兴,众之所以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以乱也。』

『礼』教兴盛,是民众能够安治的原因;『礼』教废弃,是民众之所以混乱的原因。因为没有礼乐道德的教化,人心不和顺,人心坏了,种种社会问题自然产生,民众不能安治。

『昔者明王圣主之辨贵贱长幼,正男女外内,序亲疏远迩,而莫敢相逾越者,皆由此涂出也。』

从前圣明的君王分辨贵贱长幼、确定男女内外之别、排列亲疏远近关系,而人们能恭敬服从,不敢超越界限,是根据这个道理来的。

这些是通过礼来实现的。〖乐记〗里讲过,『礼』有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作用。没有『礼』,会出现是非、美丑、善恶的混淆,甚至颠倒。『礼』把什么人在什么位置上,应该做什么事,应该尽什么职责,全固定下来。大家按照规矩来做,井然有序,有『礼』意味着秩序。

反过来,现在社会出现很多的逆伦现象,例如儿子杀父亲、父子互相诉讼、兄弟因为财产起了纷争、夫妻同床异梦、朋友无信。归根到底是缺少礼仪道德的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礼乐的教化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德、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最重要的是心气和平,文质彬彬,不会违法乱纪。

易栀 發表於 2025-5-31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礼乐之恒在与圣教之枢机》

《问玉》一篇,实为礼乐教化之微言大义。子贡问玉而孔子喻教,非独论玉德,实阐圣人之教化如美玉之"温润而泽"。今观子张之问,尤见礼乐非仅仪文之末,实为治国安民之本。谨就经义,分三端述之:

一、礼乐之本在于心行合一
孔子破"布几筵""作钟鼓"之表象,直指"言而可履谓之礼,行而可乐谓之乐"的实践哲学。《礼记·乐记》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正与此呼应。礼者,非止揖让周旋,实为可践履之生活准则;乐者,非徒钟鼓羽籥,乃是发乎性情之和谐。如《周礼》六艺之教,礼乐居首,正以其能"节民心"、"和民声"(《周礼·大司乐》)。圣王制礼作乐,必使"本之情性,稽之度数"(《乐记》),此即"举而措之"之真谛。

二、礼乐之用在于内外相养
《群书治要》引"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实本《乐记》"致乐治心,致礼治躬"之教。郑玄注曰:"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内不和则鄙诈生,外不敬则慢易起,此即《论语》"不学礼,无以立"之深意。观三代之治,"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乐记》),故能"恭己南面而天下治"。今人每谓礼乐为虚文,殊不知《大戴礼》言"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正是防微杜渐之功。

三、礼乐之效在于移风易俗
孔子言"内和而外顺",实本《孝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之旨。贾谊《新书》载"礼者禁于未然,乐者施于已然",正说明礼乐相辅相成之妙。昔周公制礼作乐,使"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庸》),此即"万国顺服,百官承事"之由。今观《问玉》篇末"民瞻其颜色而不与争",正是《乐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的具体展现。

结语:
《问玉》之要,在明礼乐非器物仪节,实为"天地之序""天地之和"(《乐记》)的人间体现。子张所问圣教,孔子独举礼乐,可见《荀子·乐论》"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也"确为的论。今人研习此篇,当知玉德之喻,不仅在比德于玉,更在体认礼乐如美玉般"缜密以栗,廉而不刿"(《礼记·聘义》)的教化特质。圣人之教,正在使礼乐精神如佩玉之"周旋中规,折旋中矩",终达至"天下太平"之境。
汤勺 發表於 2025-6-29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礼乐之恒在与圣教之枢机》

《问玉》篇以玉德喻圣教,诚为礼乐文明之精微阐发。子贡问玉而孔子言礼,子张询教而夫子答以礼乐,此中深意,实关政教根本。玉之温润坚贞,恰似礼乐之"致中和"特性——外显为器用之度,内蕴为德性之华。

一、礼乐非仅仪文,实为政教之体
孔子驳子张"布几筵、行缀兆"之问,直指礼乐本质:"言而可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此语破执形器之迷,《礼记·乐记》所谓"乐由中出,礼自外作"正与此契。礼者,天道之序显于人伦;乐者,人心之和发为声容。三代明王"辨贵贱、正男女、序亲疏"之制,皆本于此。如郑玄注《周礼》所言:"礼者,体也,统于心而履于行",其治世之功,在使君臣有位、长幼有序,犹玉之环佩各安其节。

二、礼乐修身乃为政之本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之论,实承《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微旨。乐之治心,若玉之涤尘,能消鄙诈于未萌;礼之治躬,似玉之镇躁,可遏慢易于将发。班固《白虎通》云:"玉者,象君子之德",其"叩之清越"对应乐教,"廉而不刿"暗合礼义。圣人南面而治,正是通过"内和而外顺"的修养境界,达成"民不争""众不慢"的治理效果,此即《中庸》"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的化育之功。

三、当代启示:礼乐精神的现代转译
昔人以玉比德,今人当知:礼乐非复古之虚文,实为文明存续之基因。《荀子·乐论》"乐合同,礼别异"的辩证关系,于今仍有深意。在价值多元时代,礼乐精神可转化为:
1. 制度设计:构建"差异有序"的社会规则(礼)
2. 文化培育:滋养"和而不同"的公共情感(乐)
3. 个人修养:践行"文质彬彬"的处世准则

《孔子家语》载:"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礼乐教化正如玉之琢磨,需内外兼修。明乎此,则知《问玉》篇之要义不在论玉,而在揭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荀子·修身》)的永恒真理。当代治国者若能以礼乐精神为内核,以现代制度为外显,方可谓善继圣人之教。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