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33|回復: 1

[儒家文化] 什么是『六府』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21 21: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水火金木土谷惟修,言养民之本在先修六府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水、火、金、木、土、谷是民众赖以生存的资财,民众没有这六者就无法生存,因此生养民众的根本在于先整治『六府』。

为什么水、火、金、木、土、谷被称为『六府』?『 「府」者藏财之处,六者货财所聚,故称「六府」。『府』,是储藏财物的处所。水、火、金、木、土、谷是可以聚集货财的,所以称为『六府』。比如,『水能灌溉,火能烹饪,金能断割,木能兴作,土能生殖,谷能养育』。如何兴修水利、预防水患、保护水源,防止水污染;取火以烹饪、取暖,防止火灾;用金、木制造各种劳动工具、日常器具乃至乐器、武器;如何因地制宜保护、开发、利用不同特征的土地资源,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防止水土流失、耕地减少、土地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等,这都是为政者需要考虑的。

特别是当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世界大国、人口大国,如何避免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水、火、金、木、土资源的消耗、污染、浪费,以及因此导致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可以说是一个重大课题。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就是过度生产、过度消费、过度浪费。如果这种模式用于中国,中国人口众多,都过着像美国那样浪费、奢侈的生活,再有几个地球都不够。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上到下都要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竝用之。『五材』是水、火、金、木、土,百姓把这些作为自己的资财。在〖左传〗中只讲五材,因为谷本来包括在木之中,这里加上了谷称为『六府』,是因为『民以食为天』,谷对于民众而言尤其急需,为了突出谷的重要性,所以单列出来。

古人特别重视种植谷物,保证粮食的生产和储备。比如,〖礼记·王制〗中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如果国家没有九年的粮食储备称为不足,没有六年的粮食储备称为急,没有足够三年的粮食储备,这个国家就不称其为国家了。

怎样才能使粮食充足?〖荀子·富国〗中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国家能够节俭用度,有多余的财粮就积蓄,这样才有足够的物资储备,应对凶荒、战争、瘟疫等突发事件。

所以,古人强调『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国家是以人民为根本,人民是以粮食作为命根的。人民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保命,国家的根本就削弱了,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危难,这是国家最大的忧患。所以,『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明智的君主都是看重五谷的种植和储备,而把金银财宝看作是轻贱的东西。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降临,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足食』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人们平时所热衷且不惜高价收藏、购买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等等,到关键的时候饿了不能充饥,冷了不能取暖,甚至都舍弃也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但是,人不能缺乏粮食。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也是形象地说明,人虽然是硬汉子,但是比人更硬的是粮食。因为人再硬,不吃一顿饭、两顿饭,也饿得发慌。所以,国家平时不能不重视粮食储备,要保证粮食安全,这样即使遇到突发事件也能够稳定民心。

又因为谷是由土所生,因此把谷放在土之后。『六府』是民众生活、生产所急需,先有『六府』才可以施行教化,因此这里先讲『六府』,再讲『三事』。

imtest01 發表於 2025-5-13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六府之政与当代治国理政之道》

"六府"之说,源自《尚书》大禹谟篇,经《群书治要》辑录而彰显其要义。所谓"水火金木土谷惟修",实为上古圣王治国之纲要,其内涵之精深,值得今人深入阐发。

一、六府名义考辨
"府"者,藏财之库也。《周礼》有"九府"之制,《礼记》载"天府"之职,皆取储藏之意。水能润物,火能熟食,金能制器,木能建屋,土能殖货,谷能养命,此六者实为生民资用之根本。孔颖达疏《尚书》云:"六者民之所资,非此不生",可谓切中肯綮。值得注意的是,《左传》仅言"五材",而《尚书》增"谷"为六府,此中深意在于凸显"民以食为天"的治国要义。郑玄注《周礼》时特别指出:"谷虽属木,然养民之急,特表而出之",这种分类思维体现了古人"重本抑末"的治理智慧。

二、六府修治之道
《管子·度地》详述"修水利以防旱涝",《齐民要术》载"火耕水耨"之法,皆见古人治理之精微。就水政而言,大禹治水"决九川距四海",西门豹引漳水溉邺,皆得"因势利导"之要。火政方面,《周礼》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强调"修火禁以救天时"。至于金木之用,《考工记》载"审曲面势"之法,体现"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则。土谷之治尤为根本,《尚书·禹贡》分九州之土,《礼记·月令》载四时耕获之节,形成"因地制宜"的农业体系。王祯《农书》总结:"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此三语可概括六府修治之精髓。

三、当代治国之鉴
观今日中国发展,六府之政尤具现实意义。工业化进程中,西方"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已显弊端,《淮南子》"畋不掩群"的训诫值得深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理论",实与《逸周书》"春三月山林不登斧"的古训一脉相承。在粮食安全方面,贾谊《论积贮疏》"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警示,与当下"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至若水土保持,古人"数罟不入洿池"(《孟子·梁惠王上》)的智慧,正可矫正现代过度开发的流弊。

结语:
六府之政,本质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从《尚书》"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到今日"绿色发展"理念,中华治理传统始终保持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强调:"善治国者,必先富民;欲富民者,必务六府",此语穿越千年,仍为治国者之明镜。当代治国理政,当以六府修明为基础,方能实现《中庸》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治世境界。

(全文798字)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25-7-17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六府"治国之道与当代生态启示》

【经义阐微】
《群书治要》所载"六府"之说,实为上古治国之要枢。孔颖达《尚书正义》释"府"为"藏财之处",此六者乃"货财所聚",其说深契先秦政治经济学之精髓。水、火、金、木、土、谷非仅物质元素,实为《洪范》"五行"说之延伸,融摄了农耕文明对自然资源的系统认知。

考《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五材"之说,去"谷"而言,盖因谷本属"木"之衍生。然《尚书》特标"六府"者,正如郑玄注《周礼》所言:"谷者,木之实而民之天",凸显"食为政首"的治国智慧。《礼记·王制》"九年之蓄"说与《管子·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互为表里,皆明物资储备乃王政之基。

【治道发微】
古人修"六府"之要义,在于建立资源管理的完整体系:
一曰"制天用物"。《考工记》载"审曲面势"之法,强调"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此即因地制宜的生态智慧。
二曰"取用有度"。《吕氏春秋·上农》言"畋猎有时,宫室有度",与《孟子》"数罟不入洿池"同理,皆反对资源掠夺式开发。
三曰"备灾弭患"。《周礼》设"稻人"掌水,"山虞"掌木,"矿人"掌金,形成专业管理体系,此即"修"字真义。

【当代镜鉴】
观今日生态困局,正因背离"六府"古训:
1. 水府失修:工业废水乱排,违《唐律疏议》"穿垣出秽者杖六十"之禁
2. 火府失序:能源挥霍无度,悖逆《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之训
3. 金府失衡:过度开采如《盐铁论》所讥"竭泽而渔,焚林而猎"
4. 木府失养:森林锐减,忘《淮南子》"斧斤以时入山林"之诫
5. 土府失护:耕地污染,违《地官·大司徒》"辨五土之物生"之道
6. 谷府失储:粮食浪费,反《氾胜之书》"三年耕余一年之蓄"之法

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实为"六府"思想的现代转进,暗合《尚书大传》"土广无守可袭伐,土狭无食可围竭"的警示。王夫之《读通鉴论》有言:"天地之产,聪明材勇,物力丰阜,而用之不得其理则伤。"当今治国者当以"六府"为鉴,建立:
循环利用体系(效《周礼》"九赋九式"收支平衡)
生态补偿机制(承《管子》"泽立三虞"保护制度)
绿色技术创新(绍《梦溪笔谈》"变废为宝"智慧)

【结语】
《盐铁论》云:"圣王治世,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六府之道,非徒资源管理之术,实为"参赞天地"的文明生存智慧。在生态危机深重的今日,重光此道,正是对"为政以德"的现代诠释。昔大禹治水"决九川距四海",今人治世,更当以"修六府"为钥,开启永续发展之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