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97|回覆: 2

[儒家文化] 舉善而教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11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推舉善人,使大家見賢思齊,是孔子所稱道的

推舉善人,使大家見賢思齊,是孔子所稱道的

顯賢表德,聖王所重;舉善而教,仲尼所美。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十六【魏志下】。

表彰賢德的人,是聖明的帝王所重視的;推舉善人,使大家見賢思齊,是孔子所稱道的。古代的聖王、開明的君主治理天下特別重視表彰賢德的人,推舉善人,從而使大家都願意為善。

舉善而教』,舉用善者,將品德好的人舉用出來,讓百姓看到能夠效法。『舉善而教』,教哪些人?【論語】中說,『舉善而教不能』,教的是不善者,對於不善的人,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教導他,人們也會相觀而善。一方面舉用善人,一方面教導不善之人,人們也會勸勉為善。

所以對於不善之人,不能拋棄他。很多大學,學生出現問題,就將他開除。【禮記·學記】中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學校教育要起到長善救失的作用,學生有過失就將其開除,當他走上社會,誰會來教導他呢?所以教,是教不夠好的人,不能嫌棄他們、放棄他們,要耐心教導。

舉善而教』,舉用善人是教育成功的先決條件。『舉善』,首先要知道善的標準是什麼。很多人認為自己是好人,這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評定的。善的標準是【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如果打開經典對照自己,就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滿足善人的標準。這些經典就像一面鏡子,能夠把自己的善惡照得清清楚楚。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如果把正直的人舉薦出來,放置在邪曲不正的人之上,就能夠使邪曲不正的人也變得正直。在舜擁有天下之時,從眾人之中選取了皋陶為士,掌管司法,因為皋陶公正無私,所以不仁之人都遠離了惡行。在湯擁有天下之時,從眾人之中選拔伊尹為相,他做宰相後,不仁之人也遠離了惡行。這說明,舉善人為官有很好的教育效果,能夠起到教不能的作用。

第二就是舉善人為師,把有德有能的、能夠言傳身教的人舉薦出來作為國師。因為他們能夠教導百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道理,能夠起到長善救失的作用。

【尸子】中做了一個比喻,道出舉善人為師的重要性:假設一戶人家着火了,有人過來把房屋的火撲滅,他一定會對救火的人感恩戴德。但是上了年紀的人、有經驗的人很早就提醒他,要把牆的縫隙塗好,把煙囪做好,這樣終身沒有失火之患,但是他卻把這些提醒當做耳旁風,覺得對方很嘮叨,很煩,沒有把它們放在心上,不知道感恩戴德。

同樣的道理,假設有人被關進監獄,他的親戚走後門、托關係,想方設法地將他救出來,使他免於牢獄之災,他們全家人會對於這個使他免於牢獄之災的人感恩戴德,因為他出來可以孝敬父母、教育兒女、照顧妻子。然而對於教導人們仁義慈悌的道理,使人們終身都不會被關進監獄的那個人,人們卻不懂得感恩戴德。

這個故事說明,現在人倫關係紊亂、社會風氣敗壞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對那些能夠言傳身教、教導人仁義慈悌道理的人予以尊重。

還有舉善人為范,即舉善人作為模範、榜樣,把普通百姓中做得好的人舉薦出來作為道德模範,給以特別地尊重和獎勵。使人們看到,有道德的人會受到鼓勵,而不是有錢人會受到尊重,就能夠起到教化的作用。

古時候都有『命民』、『命婦』,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尊重長輩,而且謙恭有禮、好讓,有德行,皇帝就下詔書將這個人封為『命民』。當他得到『命民』的稱號,可以坐着兩匹馬並排拉着,並且裝飾得很好的車子出行,人們看到這個場景,就知道他是受皇帝詔封的『命民』,就知道他有德行,會對他表示尊敬。其他的人即使再富有,如果沒有『命民』的封號,也不可以乘坐這樣的車子出行。

如此就會使人們尊重德行,而非尊重金錢,使有德的人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而不是使有錢的人受到尊敬。

舉善而教』,是教誰呢?孔子說『教不能』,對不能之人要教導、要有耐心,而不是捨棄。【格言聯璧】中說:『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天下沒有不可教化的人,只是擔心自己的誠心沒有達到,如果自己的心達到至誠,就會感通。

舜王的後母、弟弟三番五次要置舜於死地,他都沒有懷恨在心,沒有想要打擊報復,仍是一心反省自己的孝道沒有做好,最後感化了他的後母,感化了他的兄弟,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

這個故事,讓人們深刻反省,自己的身邊沒有像大舜的後母那樣三番五次地置自己於死地的人,但是自己對他們仍然不能感化,原因很簡單,就是『德未修,感未至』,自己的德行修養不夠,所以沒有能夠至誠感通。

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一定要相信聖賢教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既然在人之初,都有本性本善的明德,通過教育也能夠恢復明德,關鍵是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耐心。

曹音步 發表於 2025-4-13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舉善而教"的治理智慧與教育實踐】

"舉善而教"作為中國傳統治理智慧的精髓,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三代之治。此語出自【群書治要】引【魏志】,實為對孔子"舉善而教不能"(【論語·為政】)思想的凝練表達。其核心要義包含兩個相互關聯的維度:舉善以立範,教不能以化民,二者共同構成儒家德治思想的重要實踐路徑。

從治理層面觀之,"舉善"首先體現為選賢任能的制度設計。【尚書·堯典】載"明明揚側陋",舜舉皋陶、湯用伊尹的典故,皆彰顯"舉直錯諸枉"的政治智慧。這種用人機制具有雙重教化功能:其一,樹立道德標杆,使民有所觀感;其二,通過職位權威強化道德影響力,形成"不令而行"的治理效果。漢代察舉制、唐代科舉制在制度層面對此理念有所承繼,雖後世流弊漸生,然其"使賢者在上,不肖者在下"的初衷實為可貴。

就教育實踐而言,"教不能"體現儒家"有教無類"的普世情懷。【禮記·學記】"長善救失"之說,與孔子"誨人不倦"的精神一脈相承。值得注意的是,此處"教"非僅指知識傳授,更重在德性培養。古代書院教育強調"尊德性而道問學",將道德教化置於知識教育之上。現代教育若僅以開除處理失德學生,實乃放棄教育本旨,正如王陽明所言:"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

"舉善"的標準問題尤需深思。傳統以【弟子規】【十善業道經】為鏡鑒,今日觀之,當取其"仁愛""誠信"等核心價值,而非拘泥具體條文。真正的善者,必是"內省不疚"(【論語·顏淵】)的躬行者。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提出"德才之辨",強調"德者才之帥",此說至今仍具啟示意義。

當代踐行此道,需注意三個層面:於制度設計,當完善道德激勵機制;於教育實踐,須堅持挽救與教化並行;於個體修養,要建立"見賢思齊"的文化自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襟,張載"為天地立心"的擔當,皆可作為現代人"舉善"的精神坐標。

【周易】有云:"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舉善而教"的現代意義,正在於重建道德引領與教化挽救並重的文明機制,使社會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環。此非復古,實為對中華治理智慧的創造性轉化,於當今道德建設頗具鏡鑒價值。
shenshen 發表於 2025-5-13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舉善而教之道與當代教育之鑑】

【經義闡微】
【群書治要】所載"舉善而教"之訓,實為儒家教化思想之精髓。【論語·為政】"舉善而教不能"與【禮記·學記】"長善救失"之說互為表里,構成"立教—勸善—救失"三重教化體系。考諸三代典章,皋陶明刑弼教、伊尹以鼎俎調羹,皆印證【大戴禮記】"舉賢以化民"的治理智慧。此中深意,非徒表彰善行,更在建立"善—教"的互動機制,使教化如春風化物,潤澤無聲。

【標準辨正】
今人論善,常陷主觀臆斷。依【白虎通義·五經篇】,當以"三鏡"為衡:
一曰【弟子規】為人倫之鏡,"入則孝,出則悌"乃善之本;
二曰【太上感應篇】為心術之鏡,"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明善惡因果;
三曰【十善業道經】為行止之鏡,"永離殺盜淫妄"定修行次第。
此三經構成"孝悌—因果—戒行"的完整評價體系,較之西方美德倫理學之"四樞德",更具可操作性。昔顏之推【顏氏家訓】云:"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正與此契。

【教育新詮】
觀今之大學懲誡制度,多取"汰劣"而非"救失"。按【周禮·地官】"以鄉三物教萬民",其"糾過"程序必先"恥之,撻之,最後出之"。今人徑取"出之",實違【學記】"教之所由興"六義。王陽明【訓蒙大意】謂:"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此"舉善"之所以能"使枉者直"的心理機制。當代教育當建立"榜樣引領—過失矯正"雙軌制,如漢代太學設"勸善糾過簿",使教化如良醫治病,"既知其疾,又達其術"(【春秋繁露·仁義法】)。

【實踐智慧】
【鹽鐵論·疾貪】云:"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舉善之效,貴在制度設計:
1. 官師合一制:如漢舉孝廉必試經術,宋儒書院山長兼理訟事,使德位相稱;
2. 過失矯正制:效法【管子·弟子職】"朝益暮習,小心翼翼"的漸進教化;
3. 榜樣輻射制:參照明太祖【教民榜文】設"善善亭"彰表鄉賢。

今人若能在社區建"道德評議堂",在企業立"德業雙馨榜",在學校設"過失矯正會",則"舉善而教"的古訓自可煥發新生。昔程明道言:"得天理之正,極人倫之至",此即舉善教化的終極境界——不是簡單的道德評判,而是構建"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的文明生態。
無音之境 發表於 2025-8-26 07:1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舉善而教』的治理智慧與教育精神】

『舉善而教』一語,源自【群書治要】所引【魏志下】,其文曰:『顯賢表德,聖王所重;舉善而教,仲尼所美。』此八字深蘊先王治道與儒家教化之精義,實為傳統政治哲學與教育思想之樞機。今試析其理,以明其當代意義。

一、舉善為治道之本
聖王重『顯賢表德』,非僅出於禮敬賢者之需,更因賢德之人為民立極,可化民成俗。【論語·為政】云:『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舜舉皋陶、湯用伊尹,皆以正直之士居位,使不仁者遠遁,此即『舉善』之效。善人在位,如明鏡高懸,善惡自現;又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其教化之功,勝於嚴刑峻法。故【尸子】以『防火於未燃』為喻,言舉善為師者能防患於未然,其德澤深遠,雖不為人即刻感念,實乃治國安邦之大計。

二、教『不能』為教化之責
『舉善而教』之『教』,重點在於『教不能』。【論語·為政】明確『舉善而教不能』,此『不能』者,非棄之如敝屣,而正需教化之功。【禮記·學記】曰:『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之本質,在於揚善補缺。若因學生有過而逐之,既是推卸教育者之責,亦斷絕其改過遷善之機。聖人之教,如醫者治病,必以慈悲之心療愈痼疾,而非拒病者於門外。故學校當為『長善救失』之所,而非簡單篩選淘汰之器。

三、善有標準,教有依歸
舉善必先明善之標準。今人常以主觀臆斷為『善』,然傳統文化中以【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等為鏡,照見善惡分明。此非機械教條,而是通過經典確立客觀準則,使舉善不致流於偏私。同樣,教化亦需依傍經典,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內容,使『不能』者有所趨赴。

四、當代啟示
今之社會,雖制度迥異於古,然『舉善而教』之理仍具深意。在政治領域,選賢任能仍是廉政高效之基;在教育領域,救失長善仍是核心使命。尤須警惕者,乃以功利之心取代教化之責,或以簡單淘汰替代耐心培育。若能使善者得其位、不善者得其教,則社會之和諧可期。

結語
『舉善而教』非迂闊之論,實為融合治理與教化之智慧。舉善以立標杆,教不能以補缺失,二者相濟,方能成就『相觀而善』之治世。聖王重之,仲尼美之,蓋因其深契人性與世道之機。今人若識此理,則於治國育人之道,思過半矣。

(全文約780字)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