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25|回复: 0

[儒家文化] 什么是“五仪”?(二)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6-16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仪.jpg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所谓贤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贤者也。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世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形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伐”,自我夸耀。“专”,是擅自、专断的意思。

所谓君子,言语必定忠实守信,而且内心没有抱怨;身行仁义而没有自我夸耀的神色;考虑问题通达明智而言辞不专断;笃行自己所信守的道义,自强不息、从容不迫,好像人将超越他,但最终达不到他的境界,这就是君子。“油然”是什么意思?不进之貌,就好像他的所作所为也没有特别地努力、特别地精进,是自然而然的。就好像你能够超越他,但终究还是赶不上,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所谓贤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贤者也。”“逾闲”,逾越法度。“行中规绳”,“中”,是合的意思;“规”,有法度也;“绳”,是戒的意思;“宛财”,积聚的财物。

所谓贤人,德行不逾越法度;行为中规中矩,他的言语可以让天下人效法,而不会招来灾祸,他的道德足以教化百姓,而不会伤害自身。他若富裕,天下没有积聚的财富,他若施惠,天下没有贫苦之人,这样的人就是贤人。

为什么他的言语足以让天下人效法,而不会招来灾祸?因为他的言语都符合于道德,而且他的德行和名声相互匹配。所以即使名扬天下,为众人所效法,他自己也不会有什么灾祸,不会出现德不配位的现象。如果他富裕了,天下没有积聚的财富,因为他不会“积财伤道”。他富裕了就会惠施百姓,而不是把钱财积累在自己的家中,那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就不会发生。

“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世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形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庶品”,是众物、万物的意思。

所谓圣人,他们的品德符合天地之道,变通自如;能穷尽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协调万物,使之自然和谐。把他的大道传布天下,因此成就其品性。他的明德智慧与日月同辉,教化遍行若神,下层的民众不知道他的德行,见到他的人也看不出他的境界。这样的人就是圣人。“邻”,有境界、域、界域的意思。

圣者的德行合于天地,像《易经》中所说,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他不像贤者那样中规中矩地做事,他会随着时节因缘的变化,变通无碍,没有一定的执着。就像人们所说的“法无定法”,他会随缘不变。像孟子评价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他能够穷通万事万物终始循环往复的规律。中国人不说“始终”,而说“终始”,说明这个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而是又一个开始。所以他明白万事万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能够使万物自然协调,把大道传布天下,使天下人自然地改变情性。为什么?就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他们自然地就改变情性了,然后形成一定的道德品性;他的光明和日月同辉,他的教化影响非常神速,就像神明一般。百姓不知道他的德行,即使见到圣人,也不知道他高深莫测,不知道他的境界达到了怎样的程度,甚至还觉得他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

由此可知,圣人不是故意表现得与众不同,更不会让人感觉到稀奇古怪。圣人看起来和常人无异,常人做什么,他也做什么。但他的存心是不同的,他能够与社会大众和光同尘,但实际上他的德行教化影响却非常地广泛,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君主能够区别由低到高五种境界的人,就能够知道如何辨别、重用君子、贤人、圣人,把国家治理好,建立不世之功。所以,首先要知道如何分辨不同等级的人才。

开元之治 发表于 2025-4-27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仪》义疏:君子、贤者、圣者的人格境界诠解

《孔子家语》所载‘五仪’之说,实为儒家修己治人之纲领。今就君子、贤者、圣者三阶,试作义理疏解。

一、君子之境:内外相济的德性自觉
‘言必忠信而心不怨’者,乃《论语》‘主忠信’之具体化。忠信为言语之质,不怨乃心性之养,此内外合一之功。朱子谓‘忠信如草木之有根’,君子根柢既固,故能‘色不伐’——此暗合《周易·谦卦》‘劳谦君子’之义。其‘思虑通明而辞不专’,尤见《中庸》‘慎思明辨’之效,非徒才智之明,实兼听纳之德。至若‘油然若将可越’之态,正《孟子》‘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之自然流露,所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者是也。

二、贤者之度:法度与教化之衡
贤者‘德不逾闲’者,乃《尚书》‘允执厥中’之实践。‘言足法天下而不伤身’一句,深得《系辞》‘言行,君子之枢机’三昧。其要在于‘德称其位’——如董仲舒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故能‘不伤于本’。至‘富无宛财’之论,实发《大学》‘财散则民聚’之微义。昔范仲淹置义田千亩,即此‘施不病贫’之显证,非仅财物之施,实乃‘以财成天地之道’的治平精神。

三、圣者之极:与天地参的化育境界
圣者‘德合天地’之说,本于《易传》‘大人与天地合其德’。其‘变通无方’者,非权术之变,乃如《系辞》‘神无方而易无体’的至高境界。‘穷万世终始’一句,尤见《春秋》‘通三统’的历史洞见;‘协庶品自然’则暗合《中庸》‘万物并育’之道。所谓‘下民不知其德’,恰是《老子》‘太上,不知有之’的儒家表述,与《周易》‘百姓日用而不知’互为表里。

结语
五仪之辨,实为儒家‘内圣外王’的次第展开:君子修己以敬,贤者推己及人,圣者参赞化育。三者非截然分立,乃德性修为之三重境域。明乎此,则知《大学》‘止于至善’非虚悬之的,实有阶可循。学者当由君子之基,渐臻圣贤之域,方不负先哲垂训之深意。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