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4|回覆: 2

[儒家文化] 古人把人才分為三個等級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15 13: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人把人才分為三個等級

古人把人才分為三個等級

在【晏子】中,把人才分為三個等級:『夫上,難進而易退也。其次,易進而易退也。其下,易進而難退也。

難進而易退』,最上等的人才難以出來做官、難以被舉薦,但是很容易被罷退,辭官而去。因為他們與世無爭、與人無求,出來做官、不做官,都不是為了自私自利,『人到無求品自高』。如果他看到國君確實有德行,有願望把國家治理好,讓社會安定,他就出來幫助、輔佐,像諸葛亮,要劉備『三顧茅廬』才能把他禮請出來,這是最上等的人才。

易進而易退也』,中等的人才很容易出來做官,但也很容易被罷退。因為他無論是進是退,都是看時節因緣。古代讀書人,『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如果有君主賞識他、重用他,他願意輔佐君主把國家治理好;如果看到君主沒有德行,就隱居了。『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無論是進是退,完全看緣分。

其下易進而難退也』,最下等的人才很容易舉薦出來做官,但卻很難罷退。因為他出來做官,就是自私自利、升官發財而已,為的是個人的名利,所以他很踴躍地出來做官,但是要把他罷退的時候,就難上加難了。

有些地方,學習西方競爭上崗的方式選拔人才,而通過這種方式選拔的是最下等的人才,很容易出來做官,但卻難以罷退。最多選拔的是中等的人才,但是要選上等的人才,就非常困難了。

所以【禮記·月令】中,季春三月要做什麼?『開府庫,出幣帛,聘名士,禮賢者。』國君要打開府庫,取出財幣繒帛,聘問名士,禮敬賢者。聖王要治理天下,必須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所以主動訪求人才,知人善任,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才能垂拱而治。

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只有幾個字,但實際在生活中落實起來,確實是難上加難,必須要有非常明智的君主出現,才能做到選天下之至賢。

一葦之杭 發表於 2025-4-14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人才三品與為政用人之道】

【晏子春秋】所載人才三品之說,實為千古用人圭臬。晏嬰以"進退之道"為衡鑑標準,將人才分為上中下三品,此中深意,非僅關乎個人品性,更映照出政治清濁與國家興衰之機。

上品之才"難進而易退",其進退之間自有一番天地。諸葛亮"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非故作姿態,實因"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此類人才如深谷幽蘭,非德馨不能致;似太阿寶劍,非明主不能出。其"難進"者,非矯情也,乃慎其所與;"易退"者,非負氣也,乃守其本真。范仲淹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是此等境界。

中品之才"易進而易退",恰合孔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之教。此類士人深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之理,如白居易之"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其進退從容,非無原則,實因通曉"時止則止,時行則行"的易理。蘇軾【留侯論】言"匹夫見辱,拔劍而起",而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正是中品之才的寫照。

下品之才"易進而難退",恰如【荀子·哀公】所斥"口行相反"之輩。此類人"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全然背離"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聖訓。管子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而此輩四維不張,唯利是圖,故有"難退"之態。歷代黨爭之禍、吏治之弊,多由此輩釀成。

【禮記·月令】載季春聘士之禮,實為聖王求賢之範式。昔周公"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劉備"三顧頻煩天下計",皆深諳"尊賢使能,俊傑在位"之理。司馬光【資治通鑑】論人才云:"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今日觀之,晏子三品之說非僅適用於科舉時代,更為現代組織人事提供鏡鑒:上品重德操,中品尚器識,下品溺利慾。為政者當效法古聖"開府庫,禮賢者"之心,方能臻於"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的境界。

(全文798字)
無端 發表於 2025-5-11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晏子三品人才觀與當代選賢之道的契合】

晏子所論三品人才之分野,實為千古用人圭臬。其"難進易退"之上品,非僅指仕進態度,更蘊含着【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隱逸精神。諸葛亮之例尤當深味,【出師表】"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正合【禮記·儒行】"難得而易祿"之訓。此類賢者之進退,實為道統與政統的張力體現,其"三揖而進,一辭而退"的儀節,恰是【周禮】賓禮精神的具體實踐。

中品人才"易進易退"之特質,實則暗合孔子"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的處世哲學。觀【論語·泰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之教,可知此輩深諳【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儒者本分。其進退從容,非無原則之投機,實為"時中"智慧的體現,與【中庸】"君子而時中"之旨若合符契。

至若下品"易進難退"者,恰為【荀子·臣道】所謂"態臣"之屬。管子有言:"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此類人四維不張,故【韓非子·奸劫弒臣】特申"難退之患"。今之競爭上崗機制,若徒尚才技而忽德行,則難免落入【商君書】"釋權衡而斷輕重"之弊。昔漢武帝詔舉孝廉,尚需"策問"以核其實,況今世乎?

【月令】季春之禮,實為"尚賢"政治的文化基因。考【周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的制度設計,其"六德六行六藝"的考核標準,恰可為今之鑑。王陽明【傳習錄】云:"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此等境界,非建立完善的人才品鑑體系不可得。

當今選賢之道,當融通古今:一方面承繼【貞觀政要】"為官擇人"的慎重要義,另一方面可參酌現代人才測評技術。然其核心,終不離【尚書】"知人則哲"的古訓。惟主政者具【帝范】所言"去邪勿疑,任賢勿貳"的明斷,方能臻於"野無遺賢,朝無幸進"的治境。此中三昧,值得當代組織人事工作者深長思之。
趙耶 發表於 2025-8-27 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人才三品:從【晏子】觀古今用人之道】

【晏子春秋】所載人才三品之論,實為中華識人智慧之精粹。其言『上士難進而易退,其次易進而易退,其下易進而難退』,不僅揭示人才品秩之別,更映照出世道清明與昏濁之象。

上品之士『難進而易退』,如諸葛亮之需三顧方出,范仲淹『先憂後樂』之襟懷。其難進非故作姿態,乃因志在道義而非祿位,必待明主誠心求賢、世道有可為之際方願出山。而『易退』之性,恰如顏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孔子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此類人材以道義為進退準繩,故見機不對則飄然遠引,毫無戀棧之心。北宋邵雍【伊川擊壤集】云『安分身無辱,知幾心自閒』,正是此等境界。

中材者『易進而易退』,如戰國策士之擇主而事,漢末名士之擇木而棲。其進退隨緣,合乎【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旨。此類人才雖未必有聖賢之志,然守士君子節操,如白居易『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之實踐,尚能保持人格獨立。

下品者『易進而難退』,恰如柳宗元【蝜蝂傳】所諷『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之輩。其趨利若鶩、戀權如痴,恰合【荀子·不苟篇】『唯利所在,無所不傾』之謂。此類人材之難退,非因才具不可或缺,實因私慾纏縛難解,正如【戰國策】所斥『挾功臣以要君』者流。

晏子之論尤具現實警醒:競爭上崗之制若失道義根基,易選得易進難退之下材。故【禮記·月令】特重『聘名士,禮賢者』之禮,強調君主當如周公『一飯三吐哺』,主動延攬高潔之士。唐太宗設弘文館聚才,宋太祖勒石『不殺士大夫』,皆深諳『尊賢使能,俊傑在位』之理。

然識人用人之難,自古皆然。劉邵【人物誌】嘆:『人初甚難知,而士無眾寡皆自以為知人。』故須如【尚書】所言『任官惟賢才』,建立如漢代察舉、唐代科舉之制度性保障,兼以【韓非子·觀行】所強調『試之以職,考之以功』的實踐檢驗。

縱覽古今,人才選拔之道必以德行為基,兼重才學,輔以制度保障與明君賢相之慧眼,方可達致【墨子·尚賢】所倡『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的治世境界。此中智慧,於今世選才用人仍如明鏡高懸,足資深省。

(全文約780字)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