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39|回覆: 1

[道家人物] ​微明6道物所道【 文 子 】(通玄真經注卷之七)詩解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10 17: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微明6道物所道【  文 子 】(通玄真經注卷之七)詩解

題文詩:
至道至無,至無非物;至德至畜,自生不息;
至仁至積,恩重情深;至義至宜,合於眾適.
君子重義,財散情聚,小人重利,財聚情散.
愚者所犯,先迕後合,言而無信,嗜欲無窮,
不知所止,用之喪軀;聖人知權,先合後迕,
不言而信,不期而當,能知所止,真情之窟.
利害相反,禍福相傾,不可不察,不得不慎.
教本君子,小人被澤,利本小人,君子享功,
君子小人,各得其宜.真情澤被,祿利奉下,
無官自治,不令自行,風清氣正,各安其所.
慈父愛子,非求其報,聖主養民,非為己用,
真情不已,自然之分,不養而養,至養至情,
至情至慈,至慈博愛,博施濟眾,天下一家,
用眾所愛,得眾之力,舉眾所喜,得眾之心,
眾志成誠,精誠所至,見始知終,始終一情.
無情君父,恃其功力.驕其臣子,恩惠不接.
正文:
       道者,物之所道也,德者,生之所扶也,仁者,積恩之證也,義者,比於心而合於眾適者也。道滅而德興,中世守德而不懷,下世繩繩唯恐失仁。故君子非義無以活,失義則失其所以活,小人非利無以活,失利則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懼失義,小人懼失利,觀其所懼,禍福異矣。
  ( 默希子注 :)  道者物之所道也,德者生之所扶也,仁者積恩之證也,義者比於心而合於眾適者也。四者,所用以處世修身,不可失也。道滅而德興,德衰而仁義生。故上世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不懷,下世繩繩唯恐失仁義,故君子非義無以生,失義則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利無以活,失利則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懼失義,小人懼失利,觀其所懼,禍福異矣。道喪德亡,仁絕義薄。君子無義無以全其道,小人無利無以活其身。君子懼失義以為禍,小人慾利以為福也。
       老子曰:事或欲利之,適足以害人,害之乃足以利之。夫病溫而強食之,病渴而飲之寒,此眾人之所養也,而良醫所以為病也。悅於目,悅於心,愚道所利,有道者之所避。聖人者先迕而後合,眾人先合而後迕,故禍福之門,利害之反,不可不察也。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事或欲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足以利之。夫病濕而強食之熱,病渴而強飲之寒,此眾人之所養也,而良醫所以為病也。悅於目,悅於心,愚者之所利,有道者之所避。聖人者,先迎而後合,眾人先合而後逢,故禍福之門,利害之反,不可不察也。夫病渴飲之以水,良醫以為禍;貧者取財於不義,君子以為害。先迕而後合,愚者之所犯;先合而後迕,聖人之所惡。夫利害相反,禍福相傾,不可不察也。
       老子曰:有功離仁義者即見疑,有罪有仁義者必見信,故仁義者,事之常順也,天下之尊爵也。雖謀得計當,慮患解圖國存,其事有離仁義者,其功必不遂。言雖無中於策,其計無益於國,而心周於君,合於仁義者,身必存,故曰言百計常不當者,不若舍趨而審仁義也。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有功離仁義者即見疑,有罪有仁義者必見信。故仁義者,事之常順也,天下之尊爵也。言雖功名已立而仁義不可舍之,舍之則罪累斯及順之則爵祿可尊,雖謀得計,當慮患解圖,國存,其事有離仁義者,其功必不遂也;言雖無中於策,其計無益於國;而心周於君,合於仁義者,身必存。故曰:百言百計常不當者,不若舍趨而審仁義也。為人臣,圖國解難、驕王尊己、而功不成者,去仁義故也。或有良謀、不用,奇計不行,戴君盡力,雖不見察,終保仁義,不敢暫忘,而身亦無害也。
       老子曰:教本乎君子,小人被其澤,利本乎小人,君子享其功,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宜,則通功易食而道達矣。人多欲即傷義,多憂即害智,故治國,樂所以存,虐國,樂所以亡。水下流而廣大,君下臣而聰明,君不與臣爭而治道通,故君,根本也,臣,枝葉也,根本不美而枝葉茂者,未之有也。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教本乎君子,小人被其澤,利本乎小人,君子享其功。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宜,則通功易食而道達矣。德澤被乎下,祿利奉於上,則無官而自治,不令而自行,各安其所,道之達也。人多欲即傷義,多憂即害智,欲生義奪,愛積智昏。故治國樂所以存,守其道也。虐國樂所以亡。繼其欲也。水下流而廣大,君下臣而聰明,君不與臣爭而治道通,故君根本也,臣枝葉也,根本不美而枝葉茂者,未之有也。聖人之治者,明四目,達四聰,屏邪慝,任賢能,則上垂拱無為自化,則下盡心而奉職。豈有交爭之理?則根本日固,枝葉繁盛也。
       老子曰:慈父之愛子者,非求其報,不可內解於心;聖主之養民,非為士用也,性不得已也,及恃其力,賴其功勳而必窮,有以為則恩不接矣。故用眾人之所愛,則得眾人之力,舉眾人之所喜,則得眾人之心,故見其所始,則知其所終。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慈父之愛子者,非求其報,不可內解於心。聖主之養民,非為己用也,性不能已也,及恃其力,賴其功勳,而必窮有以為,則恩不接矣。父之愛子,君之牧民,豈求其所報?自然之分,天道也。或有君父,恃其功力,驕其臣子者,恩惠不接也。故用眾人之所愛,則得眾人之力,舉眾人之所喜,則得眾人之心。故見其所始,則知其所終。兼愛天下,天下雖大,其為一家之人,不愛天下,則匹夫雖微,由萬方一敞。以此而觀,則終始可知,存亡可察也。




親親窩窩 發表於 2025-4-15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通玄真經】微明第六闡義

【文子】微明第六篇以"道物所道"發端,實開顯形上形下貫通之旨。默希子注本揭示四維結構:道為物之所由(【說文】"所行道也"),德為生之所憑(【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仁為恩積之驗(鄭玄注【中庸】"仁者人也"),義為心眾之宜(【孟子】"心之所同然者")。此四者構成儒家修齊治平之基,與【大學】三綱八目遙相呼應。

考"道滅德興"之變,實反映三代損益之理。上世道治無為,如【擊壤歌】所示;中世德治懷柔,見【尚書·洪範】義;下世仁治憂勤,若孔子"克己復禮"之教。君子小人分野,正在義利之辨:【論語】載"君子喻於義"與"小人喻於利",此處更深化為生存論差異——君子失義則喪其所以生(孟子所謂"捨生取義"),小人失利則失其所以活(【管子】"倉廩實知禮節")。禍福之異,非關命運,實系價值選擇。

老子言利害相生之機,尤具辯證智慧。病溫強食、病渴飲寒之喻,暗合【黃帝內經】"熱無灼灼,寒無滄滄"之誡。眾人養疾之道,恰成良醫所忌,此即【道德經】"正言若反"之旨。聖人先迕後合,如商湯之囚夏台;眾人先合後迕,似趙高之惑胡亥。禍福轉化之樞機,正在能否洞察表象與本質之悖反。

慈父養子、聖主育民之論,深得儒家"民胞物與"精義。不期報而自得報,不求用而自為用,此即【周易】"不言所利"之境。至情至慈的博愛精神,超越墨家"兼愛"之功利性,上承【禮記】"天下為公"之理想。文子強調"用眾所愛"的政治智慧,與【孟子】"得道多助"說互為表里,共同構成王道政治的情感基礎。

末章警示"無情君父"之弊,直指法家功利主義之失。恩惠不接則君臣相疑,父子相夷,此韓非"法術勢"理論之致命缺陷。反觀【孝經】"愛敬盡於事親"之說,可知治國平天下必本於真情實感。文子之論,既為黃老道家向儒家倫理的靠攏,亦為戰國思想融合之重要見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