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95|回覆: 1

[道家人物] 【文子】詩解下德11文德者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7 18:3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子】詩解下德11文德者王
題文詩:
   
地廣民眾,不足以強,甲堅兵利,不可恃勝,
城高池深,不足爲固,嚴刑峻罰,不足以威.
爲存政者,雖小必存;爲亡政者,雖大必亡.
善守無御,善戰無斗,乘時順勢,因民所欲,
利民所利,天下心服.善爲政者,必積其德,
民乃可用;善用兵者,必畜其怒,威乃可立.
至德至文,至文真情,真情所至,文之所加,
至深至誠,至誠如神,權所服大,德所施博,
威所制廣,我強敵弱.善用兵者,弱敵後戰,
費半功倍.千乘國行,文德者王,先勝後戰;
萬乘之國,好兵者亡,先戰後勝,不明於道.
至道至存,至存至久,至久至畜,至畜至厚,
情深義厚,厚積薄發,至義真情,真情永恆.
正文:
老子曰:地廣民眾,不足以爲強,甲堅兵利,不可以恃勝,城高池深,不足以爲固,嚴刑峻罰,不足以爲威。爲存政者,雖小必存焉,爲亡政者,雖大必亡焉。故善守者無與御,善戰者無與斗,乘時勢,因民欲,而天下服。故善爲政者,積其德,善用兵者,畜其怒,德積而民可用也,怒畜而威可立也。故文之所加者,深則權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則威之所制者廣,廣即我強而適弱。善用兵者,先弱敵而後戰,故費不半而功十倍。故千乘之國行文德者王,萬乘之國好用兵者亡,王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此不明於道也。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地廣民眾,不足以爲強;甲堅兵利,不可以恃勝;城高池深,不足以爲固;嚴邢峻罰,不足以爲威。夫三者不得恃,唯有德者王也。爲存政者,雖小必存焉;爲亡政者,雖大必亡焉。故善守者,無與御。音御。善戰者,無與斗,乘時勢因民欲,而天下服。故善爲政者,積其德;善用兵者,畜其恕。德積而民可用也#5,怒畜而威可立也。故文之所加者深,則權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則威之所制者廣。廣即我強而適弱。善用兵者,先弱敵而後戰,故費不半而功十倍。故千乘之國,行文德者王;萬乘之國,好用兵者亡。王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此不明於道也。輕用兵器,雖大必亡;善任政術,雖小必昌。存萬姓於不死之地,故勝;驅民於立屍之地,必敗者也。
范尼 發表於 2025-4-3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篇第十一章闡發治國用兵之要義,其言"文德者王"實爲黃老道術精微所在。今試析其理,以明王道之本。

一、形器不足恃,德政爲根本
地廣民眾、甲兵堅利、城高池深三者,皆形而下者。老子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傳】引)默希子注"三者不得恃",正合【道德經】"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之旨。嚴刑峻罰乃法家之術,而【文子】指出其"不足爲威",此與孔子"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論語·爲政】)相發明。存亡之機,在政不在勢,管子所謂"政者,正也"(【管子·法法】),即此義也。

二、善政用兵之道
"善守無御"者,如【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善戰無斗"者,類【司馬法】"爭義不爭利"。其要在於"乘時順勢",此"時"字最妙,合於【周易】"與時偕行"之理。"因民所欲"四字尤爲精要,【尚書】云"民惟邦本",孟子言"得民心者得天下",皆可互證。善政者積德如【周易】"厚德載物",善兵者畜怒似【孫子】"並氣積力",二者皆須養其本原。

三、文德與兵道之辨
"文之所加者深"一段,闡發文德化育之功。權服、德施、威制三者遞進,暗合【大學】"明明德"至"天下平"之序。"先弱敵而後戰"乃【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之具體運用。千乘之國行文德則王,印證【孟子】"七十里爲政於天下";萬乘之國好兵則亡,應驗【史記】"窮兵黷武未有能終者"。先勝後戰者,如【形篇】"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先戰後求勝者,恰似【尉繚子】"戰再勝,當一敗"。

四、道術之要歸
默希子注"輕用兵器雖大必亡",深得老子"佳兵不祥"之誡。其"存萬姓於不死之地"一語,直指黃老"貴生"思想核心。【文子】此章以"不明於道"作結,呼應【道德經】"不知常,妄作凶"之訓。所謂道者,非僅用兵之術,實爲"以百姓心爲心"(【老子】第四十九章)之治道。

要之,本章以"文德"統攝政術兵略,揭示"內聖外王"之實踐路徑。其思想脈絡上承【老子】"以道佐人主"之說,下啟【淮南子】"兵之勝敗,本在於政"之論,誠爲黃老學派治國安邦之樞要。讀者當於"積德""畜怒"處體認,方知"真情永恆"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