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0|回復: 2

[其他] 贾谊【新书】卷48六术诗解2六亲有次不可相踰王设昭穆以禁其乱数度之道以六为法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3 17:5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贾谊【新书】卷48六术诗解2六亲有次不可相踰王设昭穆以禁其乱数度之道以六为法
题文诗:

人之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其始曰父,

父有二子,二子昆弟,昆弟有子,子从父而,

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有子子从,

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有子,

子从曾祖,而昆弟故,为从曾祖,昆弟曾祖,

昆弟有子,子为族兄,弟备于六,此谓六亲.

亲也者之,始于一人,世世别离,分为六亲.

亲戚非六,则失本末,之度故六,为制而止.

六亲有次,不可相踰,倘相踰则,宗族扰乱,

不能相亲.故先王设,昭穆三庙,以禁其乱.

何为三庙?上室为昭,中室为穆,下室也为,

孙嗣令子.各以其次,上下更居,三庙以别,

亲疏有制.丧服亦称,亲疏以为,重轻亲者,

重疏者轻,故有麤衰,齐衰大红,细红缌麻,

备六各服,其所当服.服则有殊,此先王之,

所以禁乱.礼别亲疏.数度之道,以六为法,

数加于少,度出于居.数度之始,始于微细.

有形之物,莫细于毫.故立一毫,以为度始,

十毫为发,十发为牦,十牦为分,十分为寸,

十寸为尺,备于六故,先王以为,天下事用.

事之以六,为法者不,可胜数也.此所言六,

以效事之,尽以六为,度谓六理,可谓陰陽,

之六节可,谓天地之,六法可谓,人之六行.

先圣真情,以六为制,制礼作乐,乐以合同,

报本返始,不忘所由,慎终追远,不忘六亲,

有情有义,孝感动天,天人情通,情真义深.


【原文】


人之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子从曾祖而昆弟,故为从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备于六,此之谓六亲。亲之始于一人,世世别离,分为六亲。亲戚非六,则失本末之度,是故六为制而止矣。六亲有次,不可相踰,相踰则宗族扰乱,不能相亲。是故先王设为昭穆三庙,以禁其乱。何为三庙?上室为昭,中室为穆,下室为孙嗣令子。各以其次,上下更居,三庙以别,亲疏有制。丧服称亲疏以为重轻,亲者重,疏者轻,故复有麤衰、齐衰、大红、细红、缌麻备六,各服其所当服。夫服则有殊,此先王之所以禁乱也。

数度之道,以六为法,数加于少,而度出于居。数度之始,始于微细。有形之物,莫细于毫。是故立一毫以为度始,十毫为发,十发为牦,十牦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备于六。故先王以为天下事用也。

事之以六为法者,不可胜数也。此所言六,以效事之尽以六为度者,谓六理,可谓陰陽之六节,可谓天地之六法,可谓人之六行。

【注释】

1昭穆制度:是指宗庙制度之一,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延伸到民间,祠堂神主牌的摆放次序也就是昭穆制度,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2丧服,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中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均取白色﹐并有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5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最上﹐用于重丧﹐取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缉边缝﹐出殡时披在胸前﹔女子还须加用丧髻(髻系丧带)﹐俗称披麻戴孝。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7-9 13:42 | 顯示全部樓層
《新书》卷四十八《六术》篇所论"六亲"之制,实为周代宗法制度之精要。贾生此篇阐发"数度之道以六为法"的礼制思想,其核心在于通过数理结构确立人伦秩序,可谓深得先王制礼之微意。

六亲之制始于父子一脉,依世代递衍而分为从父、从祖、从曾祖至族兄弟六等。此制以"六"为限,非徒数字之设,实寓"备极返本"之深意。《礼记·丧服小记》云"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而贾谊特标"六"数,盖取《易》之六爻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之意。六亲序列严格遵循"世数相降"原则,每增一世则亲等递降,形成金字塔式的亲属结构。这种"不可相踰"的差序格局,正是宗法社会"尊尊亲亲"的具象化表达。

昭穆三庙之设尤见精妙。郑玄注《周礼》谓"昭穆者,父子易其班辈",贾谊则进一步揭示其"禁乱别亲"的功能机制。上昭下穆的庙次排列,配合"孙嗣令子"的承继制度,形成时空交错的礼制网格。这种"上下更居"的动态平衡,既确保宗统延续,又防止亲等淆乱。观《仪礼·丧服》所载麤衰至缌麻六等丧服,正与六亲制度严密对应,所谓"称情而立文"者,于此可见其精微。

贾子更将六亲制度提升至宇宙法则的高度。其"数度始于毫厘"之说,暗合《淮南子·天文训》"律历之数,天地之道"的思想。从"十毫为发"至"十寸为尺"的度量体系,皆以六为终极之数,此即《汉书·律历志》"数者,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的具现。六亲、六服、六理、六行诸说,实为同一宇宙法则在不同层面的展现。

值得注意的是,贾谊在严谨的制度论述中,始终贯穿着"报本返始"的情感维度。其论丧服"各服其所当服",既强调制度规范,又注重情感表达,与《孝经》"生事爱敬,死事哀戚"之说遥相呼应。这种"缘情制礼"的思想,正是汉代礼学由制度向性情转化的重要表征。六亲制度之所以能"天人情通",正因其在数理结构中涵容了人伦温情。
並船 發表於 2025-7-25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书》卷四十八《六术》篇所论"六亲"之制,实为周代宗法制度之精微体现。贾生以"六"为度,阐发人伦秩序,其说可溯至《周礼》"六亲"之教,而与《仪礼·丧服》相表里,诚为先秦礼制研究之重要文献。

考"六亲"之序,始于一人而衍为六世,其制以父系为经、昆弟为纬:父→昆弟→从父昆弟→从祖昆弟→从曾祖昆弟→族兄弟。此等差序列,实为宗法"五服"制度之理论雏形。《礼记·大传》云"六世亲属竭矣",正与此相发明。贾生特强调"六为制而止",盖因超出六世则亲尽,符合《白虎通》"亲属不相逾,以礼为之界"的礼学原则。

昭穆三庙之设,尤见深意。郑玄注《周礼》谓"昭穆者,父子之代号",贾生则进一步揭示其"禁乱"功能:上昭(父辈)、中穆(子辈)、下孙的三庙结构,通过"上下更居"的动态调整,实现《礼记·祭统》所谓"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的伦理功能。这种空间化的礼制设计,与《仪礼》所载"迁主"制度互为印证。

丧服制度之"六等"(麤衰、齐衰、大红、细红、缌麻、袒免),实为"六亲"理论的具体实践。《仪礼·丧服》贾疏云:"服术有六,轻重异数",正与贾生"亲者重,疏者轻"之说相契。值得注意的是,贾生将丧服等级与数度之道相联系,揭示出礼制中"数"与"度"的哲学关联——从毫、发、牦至寸、尺的度量系统,实为伦理秩序在物质层面的投射。

要言之,贾谊此篇实开汉代"以数统礼"思想之先河。其说既本于《周礼》六官之制,又下启《白虎通》"六纪"之说,在经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所谓"六理""六节""六法""六行"之论,非徒数字游戏,实为通过数理结构构建人伦宇宙观的尝试,此乃汉代天人哲学在礼学领域的典型体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