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94|回復: 2

[其他] 宋应星【论气】卷2气声7诗解矢百步声止衡炮爇冲火力止一里山谷传声荡气十里逼气成声差等亿万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1 20:3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应星【论气】卷2声7诗解矢百步声止衡炮爇冲火力止一里山谷传声荡气逼气成声差等亿万
题文诗:
或曰向者,冲气界气,而成声其,说既著明;
矢及百步,声亦止,此而已乎?曰矢及,
百步声之,过也必倍,特所冲地,面无几故,
其声不扬.衡炮而爇,冲之火力,止于一里,
而山谷传,声十里焉.总之动气,之故也物,
之冲气也,如激水然.气水同一,易动之物.
以石投水,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止而其,
文浪,而开,纵横寻丈,而犹未歇.
其荡气也,亦犹是焉,特微渺而,不得闻耳.
曰炮声,从何出也?曰阴阳,二气结成,
硝石硫黄,二者原有,质而无质,所谓神物,
见火会合,急欲还虚,而去当其,出也努机,
发矢不足,喻其劲也,与疾虚空,静气冲逼,
而开至无,容身地故,响至此极.凡逼气而,
成声差等,有亿万焉.大至西洋,红夷诸炮,
至于,指揪茅戟,静则气静,而皆无声,
动则气动,而皆有声.摇箑声非,至者?
当其闻性,不乱耳根,哄然可推,指揪理矣.  

【原文】气声七向者冲气、界气而成声,其说既著明矣。矢及百步声亦止此而已乎?曰:矢及百步,声之过也必倍焉,特所冲地面无几,故其声不扬。衡炮而爇冲之,火力止于一里,而山谷传声十里焉。总之动气之故也。物之冲气也,如其激水然。气与水,同一易动之物。以石投水,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止,而其文浪以次而开,至纵横寻丈而犹未歇。其荡气也亦犹是焉,特微渺而不得闻耳。曰:炮声从何出也?曰:阴阳二气,结成硝石、硫黄,此二者原有质而无质,所谓神物也,见火会合,急欲还虚而去。当其出也,努机发矢不足喻其劲,与疾虚空静气冲逼而开,至无容身地,故其响至此极也。凡逼气而成声也,差等有亿万焉。大至于西洋红夷诸炮,细至于指揪茅戟,静则气静而皆无声,动则气动而皆有声也。摇箑之声,非其细之至者?当其闻性不乱,耳根哄然,此可推于指揪之理矣。卓注指揪:释义:紧紧地抓;抓住并拉
【注释】 声气七   
向者(释:副词,以往,从前)气冲,界气而成,其说既著明矣。矢及百步声亦止而已乎?曰:矢及百步声之过也,必倍焉,特所冲地面无几,故其声不扬。衡炮而爇ruo(释:点燃、焚烧)冲之,火力止于一里,而山谷传声十里焉。总之动气之故也。物之冲气也,如其激水然。气与水同一易动之物。以石投水,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止,而其文浪以次而开,至纵横寻丈(释:寻丈泛指八尺至一丈之间的长度)而犹未歇。其荡气也亦犹是焉,特微渺(释:微弱,纤细)而不闻耳。  
曰:炮声从何也?曰:阴阳二气,结成硝石、硫黄,此二者有质而无质,所谓神物也,见火会合,急欲还虚去。当其出也,努机发矢而不足喻其劲,与疾虚空静气冲逼而开,置无容身地,故其响至此极也。凡逼气而成声也,差等有亿万焉。大至于西洋红夷诸炮,细至于指揪jiu茅乾,静则气静而皆无声,动则气动而皆有声也。摇箑sha(释:箑即扇子。方言关东叫箑,关西叫扇,古杨雄注解)之声,非其细至之者?其闻性不乱,耳根哄然,此可推于指揪之理矣。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25-4-25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答《论气·气声七》学术诠释

宋应星《论气》卷二“气声七”章以实证精神探讨声气传播之理,其“矢百步声止”“炮火一里”“山谷传声十里”诸论,实为明代声学思想之精粹。今就原文要旨析论如下:

一、声气传播的物理差等
宋氏提出“逼气成声,差等亿万”,揭示声之传播本质为“气”的递推运动。其以矢、炮、山谷为例,构建声效递减模型:
1. 矢行百步声止:箭矢破空之声受限于“所冲地面无几”,气动范围狭小,故声波衰减迅速。
2. 炮火一里:火药爆炸“爇冲火力”剧烈,扰动大气范围更广,故声传较远,然终因能量耗散而止。
3. 山谷荡气十里:封闭地形中,声波经岩壁反射叠加,形成“荡气”效应,延长传播距离。此说暗合现代声学“混响”原理,体现对介质共振的朴素认知。

二、“冲气界气”的哲学内涵
宋氏以“冲气界气”为声成之因,承袭张载“太虚即气”之说,将声视为气之动态边界效应。其谓“差等亿万”,既指声强随距离衰减的物理现象,亦隐含“气本论”下万物差异性的哲学观照——声之远近、强弱,皆由气化运动之“分殊”所致。

三、科学思维的价值重估
此篇以实验观察(矢、炮)与自然现象(山谷回声)互证,跳脱玄理窠臼,展现“格物致知”的实证倾向。虽未量化声速、频率,然其“能量-介质-距离”三维分析框架,较同期欧洲声学理论亦不遑多让。

结语
宋应星以气论声,兼摄物理与哲思,其说既为古代声学之里程碑,亦为今人理解传统文化中“天人一气”的认知范式提供范例。读此篇者,当于“差等亿万”间,见中华文明格物之精微。

(全文798字)
戴威 發表於 2025-6-28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答《论气·气声七》学术诠释

宋应星《论气》卷二《气声》篇,以自然实证阐发声气交感之理,其第七节所论尤具物理哲思。今就所询"矢炮声止""山谷传声"诸象,分疏如次:

一、声气交感之本
"冲气界气而成声"者,实为宋氏声学观枢要。"冲气"谓物体迫促空气,"界气"指气之边际振荡。二者相激,声乃生焉。此说暗合今声波振动原理,然宋氏以"气"为介质,承《淮南子》"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之气化传统,显华夏自然哲学特色。

二、声止远近之辨
矢行百步而声止,炮火一里而响息,此非声气本体有异,实因"所冲地面无几"。宋氏指出:
1. 介质接触面:矢镞破空,所扰气域有限;炮火冲气,则扰动范围广袤。此即"差等亿万"之要义,与《考工记》"矢人为矢,参分其长而杀其一"的动能控制说相发明。
2. 能量耗散律:声随距衰,今称"平方反比定律",宋氏以"荡气十里"喻声波递衰减,较之王充《论衡》"雷震百里"的纯现象描述,已具量化思维雏形。

三、山谷回声现象
"逼气成声"之论尤精:
山谷地形使气受迫聚,声波反复折射,故传声悠远。此现象《庄子》"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已有触及,然宋氏以"荡气"释其物理机制,较之晋代张华《博物志》"谷中应声"说更进一境。
"逼"字妙得声压精髓,《黄帝内经》"气迫乃举"可相参证,皆见传统"气论"对物质压力的直观把握。

四、科学史价值重估
宋氏此篇有三重突破:
1. 实证精神:以矢、炮实测数据立论,迥异于邵雍《皇极经世》纯象数推演。
2. 比较方法论:通过"差等亿万"的量化对比,接近近代控制变量法。
3. 现象学解释:将回声归因于地形与气的互动,较沈括《梦溪笔谈》"虚室生白"说更具物理性。

要之,此篇堪称前牛顿时代声学思想之高峰,其以气为枢的诠释体系,既不同于西学原子论,亦超越汉儒天人感应说,适为明清实学"格物究理"之典范。然文中未及声速计算、频率分析,亦见传统科学经验性局限,此读之不可不察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