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5|回覆: 1

[其他] 宋應星【論氣】卷2氣聲7詩解矢百步聲止衡炮爇沖火力止一里山谷傳聲蕩氣十里逼氣成聲差等億萬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1 20:3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應星【論氣】卷2聲7詩解矢百步聲止衡炮爇沖火力止一里山谷傳聲蕩氣逼氣成聲差等億萬
題文詩:
或曰向者,沖氣界氣,而成聲其,說既着明;
矢及百步,聲亦止,此而已乎?曰矢及,
百步聲之,過也必倍,特所沖地,面無幾故,
其聲不揚.衡炮而爇,沖之火力,止於一里,
而山谷傳,聲十里焉.總之動氣,之故也物,
之沖氣也,如激水然.氣水同一,易動之物.
以石投水,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止而其,
文浪,而開,縱橫尋丈,而猶未歇.
其蕩氣也,亦猶是焉,特微渺而,不得聞耳.
曰炮聲,從何出也?曰陰陽,二氣結成,
硝石硫黃,二者原有,質而無質,所謂神物,
見火會合,急欲還虛,而去當其,出也努機,
發矢不足,喻其勁也,與疾虛空,靜氣沖逼,
而開至無,容身地故,響至此極.凡逼氣而,
成聲差等,有億萬焉.大至西洋,紅夷諸炮,
至於,指揪茅戟,靜則氣靜,而皆無聲,
動則氣動,而皆有聲.搖箑聲非,至者?
當其聞性,不亂耳根,哄然可推,指揪理矣.  

【原文】氣聲七向者沖氣、界氣而成聲,其說既着明矣。矢及百步聲亦止此而已乎?曰:矢及百步,聲之過也必倍焉,特所沖地面無幾,故其聲不揚。衡炮而爇沖之,火力止於一里,而山谷傳聲十里焉。總之動氣之故也。物之沖氣也,如其激水然。氣與水,同一易動之物。以石投水,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止,而其文浪以次而開,至縱橫尋丈而猶未歇。其蕩氣也亦猶是焉,特微渺而不得聞耳。曰:炮聲從何出也?曰:陰陽二氣,結成硝石、硫黃,此二者原有質而無質,所謂神物也,見火會合,急欲還虛而去。當其出也,努機發矢不足喻其勁,與疾虛空靜氣沖逼而開,至無容身地,故其響至此極也。凡逼氣而成聲也,差等有億萬焉。大至於西洋紅夷諸炮,細至於指揪茅戟,靜則氣靜而皆無聲,動則氣動而皆有聲也。搖箑之聲,非其細之至者?當其聞性不亂,耳根哄然,此可推於指揪之理矣。卓注指揪:釋義:緊緊地抓;抓住並拉
【注釋】 聲氣七   
向者(釋:副詞,以往,從前)氣沖,界氣而成,其說既着明矣。矢及百步聲亦止而已乎?曰:矢及百步聲之過也,必倍焉,特所沖地面無幾,故其聲不揚。衡炮而爇ruo(釋:點燃、焚燒)沖之,火力止於一里,而山谷傳聲十里焉。總之動氣之故也。物之沖氣也,如其激水然。氣與水同一易動之物。以石投水,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止,而其文浪以次而開,至縱橫尋丈(釋:尋丈泛指八尺至一丈之間的長度)而猶未歇。其蕩氣也亦猶是焉,特微渺(釋:微弱,纖細)而不聞耳。  
曰:炮聲從何也?曰:陰陽二氣,結成硝石、硫黃,此二者有質而無質,所謂神物也,見火會合,急欲還虛去。當其出也,努機發矢而不足喻其勁,與疾虛空靜氣沖逼而開,置無容身地,故其響至此極也。凡逼氣而成聲也,差等有億萬焉。大至於西洋紅夷諸炮,細至於指揪jiu茅干,靜則氣靜而皆無聲,動則氣動而皆有聲也。搖箑sha(釋:箑即扇子。方言關東叫箑,關西叫扇,古楊雄註解)之聲,非其細至之者?其聞性不亂,耳根哄然,此可推於指揪之理矣。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4-25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答【論氣·氣聲七】學術詮釋

宋應星【論氣】卷二『氣聲七』章以實證精神探討聲氣傳播之理,其『矢百步聲止』『炮火一里』『山谷傳聲十里』諸論,實為明代聲學思想之精粹。今就原文要旨析論如下:

一、聲氣傳播的物理差等
宋氏提出『逼氣成聲,差等億萬』,揭示聲之傳播本質為『氣』的遞推運動。其以矢、炮、山谷為例,構建聲效遞減模型:
1. 矢行百步聲止:箭矢破空之聲受限於『所沖地面無幾』,氣動範圍狹小,故聲波衰減迅速。
2. 炮火一里:火藥爆炸『爇沖火力』劇烈,擾動大氣範圍更廣,故聲傳較遠,然終因能量耗散而止。
3. 山谷蕩氣十里:封閉地形中,聲波經岩壁反射疊加,形成『蕩氣』效應,延長傳播距離。此說暗合現代聲學『混響』原理,體現對介質共振的樸素認知。

二、『沖氣界氣』的哲學內涵
宋氏以『沖氣界氣』為聲成之因,承襲張載『太虛即氣』之說,將聲視為氣之動態邊界效應。其謂『差等億萬』,既指聲強隨距離衰減的物理現象,亦隱含『氣本論』下萬物差異性的哲學觀照——聲之遠近、強弱,皆由氣化運動之『分殊』所致。

三、科學思維的價值重估
此篇以實驗觀察(矢、炮)與自然現象(山谷回聲)互證,跳脫玄理窠臼,展現『格物致知』的實證傾向。雖未量化聲速、頻率,然其『能量-介質-距離』三維分析框架,較同期歐洲聲學理論亦不遑多讓。

結語
宋應星以氣論聲,兼攝物理與哲思,其說既為古代聲學之里程碑,亦為今人理解傳統文化中『天人一氣』的認知範式提供範例。讀此篇者,當於『差等億萬』間,見中華文明格物之精微。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