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48|回覆: 2

[其他] 【鹽鐵論】卷15未通詩解4御史:寬力役政無饑寒患文學:艾老力役棄縗絰從戎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9 16:3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15未通詩解4御史:寬力役政無饑寒患文學:艾老力役棄縗絰從戎
題文詩:
御史又曰:古者十五,入大學與,小役二十,

冠而成人,始與戎事;五十以上,血脈溢剛,

稱曰艾壯.詩經有曰:方叔元老,克壯其猷.

商師若烏,周師若荼.今陛下乃,哀憐百姓,

寬力役政,二十三傅,五十六免,以輔耆壯,

而息老艾.丁者治其,田裡老者,修其唐園,

儉力趣時,無饑寒患.不治其家,而訟縣官,

理亦悖矣.文學對曰:十九年已,下死爲殤,

未成人也;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可從戎事;

五十已上,稱曰艾老,執杖於家,不從力役,

以扶不足,而息高年;鄉飲酒禮,耆老異饌,

以優耆耄,而明養老.是故老者,非肉不飽,

非帛不暖,非杖不行.今五十已,上至六十,

與子孫服,輓輸並給,徭役此非,養老之意.

古有大喪,者君三年,不呼其門,通其孝道,

以遂其哀,戚之心也.君子所重,而自盡者,

其惟親喪!今或殭屍,棄縗絰而,從戎事非,

以子百姓,順孝悌心.周公抱成,王聽天下,

恩塞海內,澤破四表,矧惟人面,含仁保德,

皆得其所.詩云夙夜,基命宥密.陛下而今,

富於春秋,委任大臣,公卿輔政,政教未均,

故庶人議.御史不答.孝感動天,養老送終.
【原文】

  御史曰:古者,十五入大學,與小役,二十冠而成人,與戎事;五十以上,血脈溢剛,曰艾壯。【詩】曰:『方叔元老,克壯其猷。』故商師若烏,周師若荼。今陛下哀憐百姓,寬力役之政,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所以輔耆壯而息老艾也。丁者治其田裡,老者修其唐園,儉力趣時,無饑寒之患。不治其家而訟縣官,亦悖矣。


  【注釋】大學:古代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十五入大學』,語見【漢書·食貨志】。二十冠:古代男子年滿20加冠,表示已成人。
  艾壯:年雖老而身體壯實。艾,指50歲的人。
  這是【詩經·小雅·采苞】文。方叔:周宣王的臣子,曾受命去征伐當時南方的荊,蠻等少數民族。猶:謀略。
  荼:白色。本文烏、荼指頭髮黑白顏色,即表示年輕人和老年人。
  『傅』原作『賦』,今據楊樹達說校改。傅:人民達到服役年齡,官府將其名字註冊,名叫『傅』,表示開始服役。
  耆(q0)壯:老人和年富力強的人。耆,60歲以上的老人。
  唐園:菜園。

 【譯文】御史說:古時候15歲進大學,並負擔一些小的徭役;20歲加冠成人,開始服兵役;50歲以上身體還很強壯,稱爲艾壯。【詩經】上說:『方叔這個元老,出謀劃策都能勝任愉快。』所以當時商朝的軍隊多是少壯派,周朝的軍隊多是元老派。當今皇上十分可憐老百姓的處境,大大放寬了從事勞役的尺度,23歲開始服役,56歲解除,目的是爲了鍛鍊丁壯,照顧老年,使成年人耕田種地,老年人管理菜園,適當安排勞力,兼顧不誤農時,沒有挨凍受餓的擔心。如果還有人不搞好家業,反過來責備朝廷,那真是荒謬絕倫了。

【原文】

  文學曰:十九年已下爲殤,未成人也;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可以從戎事;五十已上曰艾老,杖於家,不從力役,所以扶不足而息高年也;鄉飲酒之禮,耆老異饌,所以優耆耄而明養老也。故老者非肉不飽,非帛不暖,非杖不行。今五十已上至六十,與子孫服輓輸,並給徭役,非養老之意也。古有大喪者,君三年不呼其門,通其孝道,遂其哀戚之心也。君子之所重而自盡者,其惟親之喪乎!今或殭屍,棄衰絰而從戎事,非所以子百姓,順孝悌之心也。周公抱成王聽天下,恩塞海內,澤破四表,矧惟人面,含仁保德,靡不得其所。【詩】云:『夙夜基命宥密。』陛下富於春秋,委任大臣,公卿輔政,政教未均,故庶人議也。
  御史默不答也。

  【注釋】殤:古時二十歲以下死者爲『殤』。【儀禮·喪服傳】:『年十九至十六爲長殤,十五至十二爲中殤,十一至八歲爲下殤,不滿八歲以下爲無服之殤。』
  耄(mao):年老者之稱。有說七十曰耄者,見下【孝養篇】。有說八十曰耄者,見【詩經·大雅·板篇】『匪我言耄』傳。又有說『八十、九十曰耄』者,見【禮記·曲禮】。大概七十以上皆得言耄。
  【孟子·盡心】上:『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
  【公羊傳·宣公九年】:『古者,臣有大喪,則君三年不呼其門。』大喪,父母的喪事。語本【論語·子張篇】:『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必也親喪乎?」』

衰:同『縗』(cui),古時的喪服。絰(die):古時用麻做的喪帽喪帶。矧(shen)惟人面:矧,何況。人面,『人』原作『南』,當依後【徭役篇】『惟人面之倫,莫不引領而歸其義』改。『人』古文作『冗』,以形近而訛爲『南』。『人面』,猶後世言圓顱方趾』之意。
  這是【詩經·周頌·天作】文。
  富於春秋:很年輕的意思。

 【譯文】文學說:19歲以下死的,叫做『殤』,是說明19歲還未成人;20歲加了冠,算成人了;30歲娶妻成家,可以服兵役;50歲以上叫做『艾老』,在家裡可以柱拐杖,不服勞役,這是爲了照顧少年,休養老人;舉行『鄉飲酒禮』的時候,對於老年人,根據年紀大小,供奉不同的菜餚,這是爲了優待老人而表明人們對他們敬壽的意思。老年人沒有肉吃不飽,沒有絲綢穿不暖和,沒有拐杖行動不方便。可是現在50歲以上至60歲的老人,還和兒子、孫子一起拉車運輸,承擔徭役,這不是孝養老人的道理呀。古時候,家裡有大喪事,君主在三年裡讓他守孝,不去登門點名,叫他們去辦事。這是爲了提倡孝道,照顧孝子悲痛的心情。君子們認爲最重要而應該盡心的事情,只有雙親的喪事呀!今天,有的人家剛剛死了人,就脫了孝服,前去從軍打仗,這不是愛護百姓,順應孝悌的心意。周公在周武王死後,抱著小孩成王聽政,恩德布滿天下,遍及四海,何況自是圓顱方趾之倫,都在周公的仁德包含和保育下,沒有一個得不著合理安排的。【詩經】上說:『朝朝夕夕進修道德來接受天命宏深而靜密。』當今皇上年紀很輕,委任大臣,公卿們輔佐國政,政令教化都沒有很好安排,所以百姓議論紛紛。御史默然不回答。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6-26 17:16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卷十五【未通】篇所載御史與文學之辯,實爲漢代力役制度與養老倫理之爭鋒,其言深契周禮遺意,又映照當世政教得失。今析其文理,當從制度沿革、經義詮釋、政道平衡三端論之。

御史所陳,本於【周禮】力役等差之制。【禮記·王制】明言「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服戎」,而【內則】復載「五十命爲大夫,服官政」,皆示年齡與職事相配之理。御史稱「二十三始傅,五十六免」較古制爲寬,確合「哀憐百姓」之旨。其引【詩·小雅】「方叔元老,克壯其猷」,正取【鄭箋】「年老而謀益壯」之義,與【曲禮】「六十曰耆,指使」相發明,可見漢廷對古制之調適。然「丁者治田裡,老者修唐園」之說,暗合【孟子】「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之養民層次,卻未察當時「子孫服輓輸」之實況,此其立論之隙。

文學之駁,則緊扣【儀禮·喪服】「十九至十六爲長殤」之文,申發【禮記·祭義】「五十不爲甸徒」之訓。其言「艾老執杖不從役」,本諸【王制】「五十杖於家」之制;「鄉飲酒異饌」,則據【鄉飲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之禮。尤值注目者,文學直指「棄縗絰從戎」有違【孝經】「喪不過三年」之教,此實以【春秋】「魯僖公伐邾在喪」爲鑒,暗諷武帝用兵匈奴時「殭屍棄喪」之弊。其引【詩·周頌】「夙夜基命宥密」,取【毛傳】「宥,寬也;密,寧也」之解,正與【尚書·無逸】「懷保小民」之道相表里。

二者之爭,實爲王道理想與霸政現實之衝突。御史持「時措之宜」立場,以【荀子·王霸】「稱數多少稱事」爲據;文學守「經義不可奪」原則,本【孟子·盡心】「五十非帛不暖」爲說。衡以董仲舒【春秋繁露】「調均」之義,則御史所見在「力役平」,文學所重在「孝悌均」。今觀漢簡【二年律令·傅律】「廿三傅疇官各半其歲務」,可知御史所言非虛;而尹灣漢墓簡牘載「年六十以上補吏」,又證文學之議切中時弊。

要之,此辯揭示漢政根本矛盾:在「霸王道雜之」國策下,如何平衡【周禮】「鄉大夫辨可任者」與【管子·度地】「老者息於堂」之兩難。太史公【平準書】言「中外騷擾而相奉」,正可爲此章註腳。後世讀【鹽鐵論】者,當於經義制度之外,更觀其「通古今之變」的深意。
孟吵兩 發表於 2025-7-18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未通】第十五卷第四篇所載御史與文學之辯,實爲漢代役政思想之重要文獻。御史主張"寬力役之政",以"輔耆壯而息老艾";文學則強調"明養老"之禮,反對"棄縗絰而從戎"。二者立論各有依歸,茲析論如下:

御史之論,本於【周禮】役政傳統。其引【詩】"方叔元老,克壯其猷",以證五十艾壯仍可爲國效力,此乃儒家"老有所用"之理想。然其特別稱頌當朝"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之政,實爲調和【王制】"五十不從力政"與漢初"二十三傅"之折衷。所謂"丁者治田裡,老者修唐園",暗合【孟子】"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之養民思想,其政策邏輯在於通過年齡分層實現社會分工。

文學之辯則嚴守【禮記】喪祭之制。其言"五十已上稱曰艾老,執杖於家",本於【曲禮】"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之文。更引"鄉飲酒禮"爲證,強調"非肉不飽,非帛不暖"的禮制養老標準,此乃將【王制】理想化的養老制度作爲批判現實之依據。至若批評"服輓輸並給徭役",直指漢代"更賦"制度之弊,與【漢書·食貨志】所載"老者未終其年,少者不得事"可相印證。

二者爭議焦點,實爲禮制理想與現實政策之衝突。御史所稱"二十三傅"乃承秦制(見【睡虎地秦簡·傅律】),而文學堅持"二十從戎"本於【周禮】。值得注意的是,文學特別強調"棄縗絰從戎"違禮,此暗諷武帝時期"發喪者征戍"的極端政策(見【史記·平準書】),其引周公"恩塞海內"之說,實含以古非今之微意。

要之,此篇對話折射出漢昭帝時期役政調整的深層矛盾:既要維持國防所需兵員(如鹽鐵會議背景中的匈奴邊患),又需緩解文景以來"民得息肩"的社會期待。御史所陳代表官方實用主義,文學所言則體現儒家理想主義,二者共同構成漢代役政思想的雙重面向。明乎此,則知【鹽鐵論】價值不僅在經濟之辯,更在禮法制度之思辨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