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44|回復: 2

[其他] 【盐铁论】卷15未通诗解4御史:宽力役政无饥寒患文学:艾老力役弃缞绖从戎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2-9 16:3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盐铁论】卷15未通诗解4御史:宽力役政无饥寒患文学:艾老力役弃缞绖从戎
题文诗:
御史又曰:古者十五,入大学与,小役二十,

冠而成人,始与戎事;五十以上,血脉溢刚,

称曰艾壮.诗经有曰:方叔元老,克壮其猷.

商师若乌,周师若荼.今陛下乃,哀怜百姓,

宽力役政,二十三傅,五十六免,以辅耆壮,

而息老艾.丁者治其,田里老者,修其唐园,

俭力趣时,无饥寒患.不治其家,而讼县官,

理亦悖矣.文学对曰:十九年已,下死为殇,

未成人也;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可从戎事;

五十已上,称曰艾老,执杖于家,不从力役,

以扶不足,而息高年;乡饮酒礼,耆老异馔,

以优耆耄,而明养老.是故老者,非肉不饱,

非帛不暖,非杖不行.今五十已,上至六十,

与子孙服,挽输并给,徭役此非,养老之意.

古有大丧,者君三年,不呼其门,通其孝道,

以遂其哀,戚之心也.君子所重,而自尽者,

其惟亲丧!今或僵尸,弃缞绖而,从戎事非,

以子百姓,顺孝悌心.周公抱成,王听天下,

恩塞海内,泽破四表,矧惟人面,含仁保德,

皆得其所.诗云夙夜,基命宥密.陛下而今,

富于春秋,委任大臣,公卿辅政,政教未均,

故庶人议.御史不答.孝感动天,养老送终.
【原文】

  御史曰:古者,十五入大学,与小役,二十冠而成人,与戎事;五十以上,血脉溢刚,曰艾壮。【诗】曰:『方叔元老,克壮其猷。』故商师若乌,周师若荼。今陛下哀怜百姓,宽力役之政,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所以辅耆壮而息老艾也。丁者治其田里,老者修其唐园,俭力趣时,无饥寒之患。不治其家而讼县官,亦悖矣。


  【注释】大学: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十五入大学』,语见【汉书·食货志】。二十冠:古代男子年满20加冠,表示已成人。
  艾壮:年虽老而身体壮实。艾,指50岁的人。
  这是【诗经·小雅·采苞】文。方叔:周宣王的臣子,曾受命去征伐当时南方的荆,蛮等少数民族。犹:谋略。
  荼:白色。本文乌、荼指头发黑白颜色,即表示年轻人和老年人。
  『傅』原作『赋』,今据杨树达说校改。傅:人民达到服役年龄,官府将其名字注册,名叫『傅』,表示开始服役。
  耆(q0)壮:老人和年富力强的人。耆,60岁以上的老人。
  唐园:菜园。

 【译文】御史说:古时候15岁进大学,并负担一些小的徭役;20岁加冠成人,开始服兵役;50岁以上身体还很强壮,称为艾壮。【诗经】上说:『方叔这个元老,出谋划策都能胜任愉快。』所以当时商朝的军队多是少壮派,周朝的军队多是元老派。当今皇上十分可怜老百姓的处境,大大放宽了从事劳役的尺度,23岁开始服役,56岁解除,目的是为了锻炼丁壮,照顾老年,使成年人耕田种地,老年人管理菜园,适当安排劳力,兼顾不误农时,没有挨冻受饿的担心。如果还有人不搞好家业,反过来责备朝廷,那真是荒谬绝伦了。

【原文】

  文学曰:十九年已下为殇,未成人也;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可以从戎事;五十已上曰艾老,杖于家,不从力役,所以扶不足而息高年也;乡饮酒之礼,耆老异馔,所以优耆耄而明养老也。故老者非肉不饱,非帛不暖,非杖不行。今五十已上至六十,与子孙服挽输,并给徭役,非养老之意也。古有大丧者,君三年不呼其门,通其孝道,遂其哀戚之心也。君子之所重而自尽者,其惟亲之丧乎!今或僵尸,弃衰绖而从戎事,非所以子百姓,顺孝悌之心也。周公抱成王听天下,恩塞海内,泽破四表,矧惟人面,含仁保德,靡不得其所。【诗】云:『夙夜基命宥密。』陛下富于春秋,委任大臣,公卿辅政,政教未均,故庶人议也。
  御史默不答也。

  【注释】殇:古时二十岁以下死者为『殇』。【仪礼·丧服传】:『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
  耄(mao):年老者之称。有说七十曰耄者,见下【孝养篇】。有说八十曰耄者,见【诗经·大雅·板篇】『匪我言耄』传。又有说『八十、九十曰耄』者,见【礼记·曲礼】。大概七十以上皆得言耄。
  【孟子·尽心】上:『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公羊传·宣公九年】:『古者,臣有大丧,则君三年不呼其门。』大丧,父母的丧事。语本【论语·子张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

衰:同『缞』(cui),古时的丧服。绖(die):古时用麻做的丧帽丧带。矧(shen)惟人面:矧,何况。人面,『人』原作『南』,当依后【徭役篇】『惟人面之伦,莫不引领而归其义』改。『人』古文作『冗』,以形近而讹为『南』。『人面』,犹后世言圆颅方趾』之意。
  这是【诗经·周颂·天作】文。
  富于春秋:很年轻的意思。

 【译文】文学说:19岁以下死的,叫做『殇』,是说明19岁还未成人;20岁加了冠,算成人了;30岁娶妻成家,可以服兵役;50岁以上叫做『艾老』,在家里可以柱拐杖,不服劳役,这是为了照顾少年,休养老人;举行『乡饮酒礼』的时候,对于老年人,根据年纪大小,供奉不同的菜肴,这是为了优待老人而表明人们对他们敬寿的意思。老年人没有肉吃不饱,没有丝绸穿不暖和,没有拐杖行动不方便。可是现在50岁以上至60岁的老人,还和儿子、孙子一起拉车运输,承担徭役,这不是孝养老人的道理呀。古时候,家里有大丧事,君主在三年里让他守孝,不去登门点名,叫他们去办事。这是为了提倡孝道,照顾孝子悲痛的心情。君子们认为最重要而应该尽心的事情,只有双亲的丧事呀!今天,有的人家刚刚死了人,就脱了孝服,前去从军打仗,这不是爱护百姓,顺应孝悌的心意。周公在周武王死后,抱着小孩成王听政,恩德布满天下,遍及四海,何况自是圆颅方趾之伦,都在周公的仁德包含和保育下,没有一个得不着合理安排的。【诗经】上说:『朝朝夕夕进修道德来接受天命宏深而静密。』当今皇上年纪很轻,委任大臣,公卿们辅佐国政,政令教化都没有很好安排,所以百姓议论纷纷。御史默然不回答。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6-26 17:16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卷十五《未通》篇所载御史与文学之辩,实为汉代力役制度与养老伦理之争锋,其言深契周礼遗意,又映照当世政教得失。今析其文理,当从制度沿革、经义诠释、政道平衡三端论之。

御史所陈,本于《周礼》力役等差之制。《礼记·王制》明言「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而《内则》复载「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皆示年龄与职事相配之理。御史称「二十三始傅,五十六免」较古制为宽,确合「哀怜百姓」之旨。其引《诗·小雅》「方叔元老,克壮其猷」,正取《郑笺》「年老而谋益壮」之义,与《曲礼》「六十曰耆,指使」相发明,可见汉廷对古制之调适。然「丁者治田里,老者修唐园」之说,暗合《孟子》「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之养民层次,却未察当时「子孙服挽输」之实况,此其立论之隙。

文学之驳,则紧扣《仪礼·丧服》「十九至十六为长殇」之文,申发《礼记·祭义》「五十不为甸徒」之训。其言「艾老执杖不从役」,本诸《王制》「五十杖于家」之制;「乡饮酒异馔」,则据《乡饮酒义》「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之礼。尤值注目者,文学直指「弃缞绖从戎」有违《孝经》「丧不过三年」之教,此实以《春秋》「鲁僖公伐邾在丧」为鉴,暗讽武帝用兵匈奴时「僵尸弃丧」之弊。其引《诗·周颂》「夙夜基命宥密」,取《毛传》「宥,宽也;密,宁也」之解,正与《尚书·无逸》「怀保小民」之道相表里。

二者之争,实为王道理想与霸政现实之冲突。御史持「时措之宜」立场,以《荀子·王霸》「称数多少称事」为据;文学守「经义不可夺」原则,本《孟子·尽心》「五十非帛不暖」为说。衡以董仲舒《春秋繁露》「调均」之义,则御史所见在「力役平」,文学所重在「孝悌均」。今观汉简《二年律令·傅律》「廿三傅畴官各半其岁务」,可知御史所言非虚;而尹湾汉墓简牍载「年六十以上补吏」,又证文学之议切中时弊。

要之,此辩揭示汉政根本矛盾:在「霸王道杂之」国策下,如何平衡《周礼》「乡大夫辨可任者」与《管子·度地》「老者息于堂」之两难。太史公《平准书》言「中外骚扰而相奉」,正可为此章注脚。后世读《盐铁论》者,当于经义制度之外,更观其「通古今之变」的深意。
孟吵两 發表於 2025-7-18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未通》第十五卷第四篇所载御史与文学之辩,实为汉代役政思想之重要文献。御史主张"宽力役之政",以"辅耆壮而息老艾";文学则强调"明养老"之礼,反对"弃缞绖而从戎"。二者立论各有依归,兹析论如下:

御史之论,本于《周礼》役政传统。其引《诗》"方叔元老,克壮其猷",以证五十艾壮仍可为国效力,此乃儒家"老有所用"之理想。然其特别称颂当朝"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之政,实为调和《王制》"五十不从力政"与汉初"二十三傅"之折衷。所谓"丁者治田里,老者修唐园",暗合《孟子》"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之养民思想,其政策逻辑在于通过年龄分层实现社会分工。

文学之辩则严守《礼记》丧祭之制。其言"五十已上称曰艾老,执杖于家",本于《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之文。更引"乡饮酒礼"为证,强调"非肉不饱,非帛不暖"的礼制养老标准,此乃将《王制》理想化的养老制度作为批判现实之依据。至若批评"服挽输并给徭役",直指汉代"更赋"制度之弊,与《汉书·食货志》所载"老者未终其年,少者不得事"可相印证。

二者争议焦点,实为礼制理想与现实政策之冲突。御史所称"二十三傅"乃承秦制(见《睡虎地秦简·傅律》),而文学坚持"二十从戎"本于《周礼》。值得注意的是,文学特别强调"弃缞绖从戎"违礼,此暗讽武帝时期"发丧者征戍"的极端政策(见《史记·平准书》),其引周公"恩塞海内"之说,实含以古非今之微意。

要之,此篇对话折射出汉昭帝时期役政调整的深层矛盾:既要维持国防所需兵员(如盐铁会议背景中的匈奴边患),又需缓解文景以来"民得息肩"的社会期待。御史所陈代表官方实用主义,文学所言则体现儒家理想主义,二者共同构成汉代役政思想的双重面向。明乎此,则知《盐铁论》价值不仅在经济之辩,更在礼法制度之思辨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