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09|回覆: 1

[易學] [易經每日一講]『幽贊生蓍』與『贊天地之化育』

[複製連結]
孫福萬 發表於 2022-12-26 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教授陪你學【周易】第905天

I 如果說『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完全是聖人裝神弄鬼、玩弄世人,那好像又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其實,古人想出用蓍草來占卦的方法這或許就是【繫辭傳】裏講的『大衍筮法』,應該屬於『神道設教』的範疇,【觀·彖】所謂『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面對蒙昧的大眾、迷霧般的未來,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II 如從正面來看,正如朱子所說,此『贊』即『贊化育』之『贊』,其意義亦大矣!我們知道,【中庸】裏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是啊,『人性』也好,『物性』也好,何其廣大,何其深邃,何其不可測,又如何能『盡』也?或唯有此『至誠』之心,人人可以追求,以此『贊天地之化育』,或可與天地並立而為三矣。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 ...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 ...

III 關於此『贊』字,程顥認為只是『參贊』,他說:『贊者,參贊之義,「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之謂也,非為贊助。只有一個誠,何助之有?』【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一朱子則將其理解為『贊助』,他說:『人在天地中間,雖只是一理,然天人所為,各自有分。人做得底,卻有天做不得底。如天能生物,而耕種必用人;水能潤物,而灌溉必用人;火能熯物,而薪爨必用人。裁成輔相,須是人做,非贊助而何?程先生言:「參贊之義,非謂贊助。」此說非是。』【朱子語類】卷六十四【周易】泰卦【大象】曰:『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朱子引之說明『參贊』其實也有『贊助』之義,應更符合【中庸】本義。

IV 但或許正是因此,這樣的『贊』,其中人之『造作』的成分必然很大,因為面對的對象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就可能有的『贊』是『明贊』,而有的『贊』則只能是『幽贊』。『明贊』即『直贊』,『幽贊』即『曲贊』——後者或即【繫辭傳】所謂『曲成萬物而不遺』以及【中庸】所謂『致曲』是也。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已綁定手機
3227 發表於 2024-4-9 15:55 | 顯示全部樓層
我的一點想法:中庸這段話是說,如果做到至誠(修身到不為原來的思維習慣所束縛的程度),就能完全看透天地之規則,然後他人以及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也就了解了。就可以佐助天地來教化人民,做到這一點,就是立於天地之間的那個『大人』,或許這就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吧。泰卦的大象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陳尤狀 發表於 2025-5-5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幽贊"義理層次及其在易學實踐中的辯證性】

"幽贊生蓍"之論題,實關涉易學根本方法論與儒家天人觀之精微。今就諸家詮解作三層析論:

一、神道設教的本體依據
【繫辭】"幽贊於神明而生蓍"當置於三代"絕地天通"的宗教改革背景中理解。蓍占非單純卜術,實為"神道設教"(【觀·彖】)的文明創製。【周禮·春官】載"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鄭玄注"蓍千歲而三百莖,知吉凶",揭示其本質乃通過神聖媒介建立天人溝通範式。程顥謂"參贊"即【乾·文言】"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的時中智慧,此說深得"神道"真諦——非謂鬼神實有,而是以儀式建構宇宙秩序的可理解性。

二、贊育之德的工夫進路
朱子以"贊助"釋"贊",引【中庸】"盡性參天"之說,實揭示易學實踐的雙重維度:
1. 認知維度:蓍策"曲成萬物"(【繫辭下】),乃是對【說卦】"窮理盡性"的具象化操作。【漢書·藝文志】稱"蓍龜者,聖人之所用也",正謂其通過數理推演實現"類萬物之情"的認知功能。
2. 倫理維度:泰卦【大象】"裁成輔相"之說,與【中庸】"致曲"工夫相通。王弼注"曲成"雲"不遺微小",恰說明"幽贊"之"曲"實為因材施教的教化智慧,此即孔穎達疏所謂"聖人作易,幽贊神明之道"。

三、明幽之辨的實踐辯證
"明贊"與"幽贊"之別,本質是【繫辭】"顯諸仁,藏諸用"的體現:
在認知層面,表現為【洪範】"稽疑"與【中庸"前知"的互補:蓍占通過"四營十八變"(【繫辭】)的數術程序,將不可測度的"神明之德"轉化為可操作的決策參考。
在倫理層面,形成"神道設教"與"民智啟蒙"的張力。張載【正蒙】云"幽贊必因蓍龜",正是強調這種"曲致"工夫既需尊重民眾的認知局限,又暗含"引而不發"的教化深意。

要之,"幽贊"說統攝了易學"極深研幾"(【繫辭】)的方法論與儒家"參贊化育"的價值觀。程朱之辨實為體用關係之不同側重:程子側重本體之"誠",朱子強調工夫之"助"。二者統一於【中庸】"致中和"的實踐智慧——此即"生蓍"儀式背後真正的文明密碼。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