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10|回復: 1

[易學] [易经每日一讲]『幽赞生蓍』与『赞天地之化育』

[複製鏈接]
孙福万 發表於 2022-12-26 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孙教授陪你学【周易】第905天

I 如果说『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完全是圣人装神弄鬼、玩弄世人,那好像又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其实,古人想出用蓍草来占卦的方法这或许就是【系辞传】里讲的『大衍筮法』,应该属于『神道设教』的范畴,【观·彖】所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面对蒙昧的大众、迷雾般的未来,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II 如从正面来看,正如朱子所说,此『赞』即『赞化育』之『赞』,其意义亦大矣!我们知道,【中庸】里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是啊,『人性』也好,『物性』也好,何其广大,何其深邃,何其不可测,又如何能『尽』也?或唯有此『至诚』之心,人人可以追求,以此『赞天地之化育』,或可与天地并立而为三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 ...

III 关于此『赞』字,程颢认为只是『参赞』,他说:『赞者,参赞之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之谓也,非为赞助。只有一个诚,何助之有?』【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一朱子则将其理解为『赞助』,他说:『人在天地中间,虽只是一理,然天人所为,各自有分。人做得底,却有天做不得底。如天能生物,而耕种必用人;水能润物,而灌溉必用人;火能熯物,而薪爨必用人。裁成辅相,须是人做,非赞助而何?程先生言:「参赞之义,非谓赞助。」此说非是。』【朱子语类】卷六十四【周易】泰卦【大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朱子引之说明『参赞』其实也有『赞助』之义,应更符合【中庸】本义。

IV 但或许正是因此,这样的『赞』,其中人之『造作』的成分必然很大,因为面对的对象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就可能有的『赞』是『明赞』,而有的『赞』则只能是『幽赞』。『明赞』即『直赞』,『幽赞』即『曲赞』——后者或即【系辞传】所谓『曲成万物而不遗』以及【中庸】所谓『致曲』是也。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已绑定手机
3227 發表於 2024-4-9 15:55 | 顯示全部樓層
我的一点想法:中庸這段話是说,如果做到至诚(修身到不为原来的思维习惯所束缚的程度),就能完全看透天地之规则,然后他人以及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也就了解了。就可以佐助天地来教化人民,做到这一点,就是立于天地之间的那个『大人』,或许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吧。泰卦的大象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陈尤状 發表於 2025-5-5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幽赞"义理层次及其在易学实践中的辩证性》

"幽赞生蓍"之论题,实关涉易学根本方法论与儒家天人观之精微。今就诸家诠解作三层析论:

一、神道设教的本体依据
《系辞》"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当置于三代"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背景中理解。蓍占非单纯卜术,实为"神道设教"(《观·彖》)的文明创制。《周礼·春官》载"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郑玄注"蓍千岁而三百茎,知吉凶",揭示其本质乃通过神圣媒介建立天人沟通范式。程颢谓"参赞"即《乾·文言》"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时中智慧,此说深得"神道"真谛——非谓鬼神实有,而是以仪式建构宇宙秩序的可理解性。

二、赞育之德的工夫进路
朱子以"赞助"释"赞",引《中庸》"尽性参天"之说,实揭示易学实践的双重维度:
1. 认知维度:蓍策"曲成万物"(《系辞下》),乃是对《说卦》"穷理尽性"的具象化操作。《汉书·艺文志》称"蓍龟者,圣人之所用也",正谓其通过数理推演实现"类万物之情"的认知功能。
2. 伦理维度:泰卦《大象》"裁成辅相"之说,与《中庸》"致曲"工夫相通。王弼注"曲成"云"不遗微小",恰说明"幽赞"之"曲"实为因材施教的教化智慧,此即孔颖达疏所谓"圣人作易,幽赞神明之道"。

三、明幽之辨的实践辩证
"明赞"与"幽赞"之别,本质是《系辞》"显诸仁,藏诸用"的体现:
在认知层面,表现为《洪范》"稽疑"与《中庸"前知"的互补:蓍占通过"四营十八变"(《系辞》)的数术程序,将不可测度的"神明之德"转化为可操作的决策参考。
在伦理层面,形成"神道设教"与"民智启蒙"的张力。张载《正蒙》云"幽赞必因蓍龟",正是强调这种"曲致"工夫既需尊重民众的认知局限,又暗含"引而不发"的教化深意。

要之,"幽赞"说统摄了易学"极深研几"(《系辞》)的方法论与儒家"参赞化育"的价值观。程朱之辨实为体用关系之不同侧重:程子侧重本体之"诚",朱子强调工夫之"助"。二者统一于《中庸》"致中和"的实践智慧——此即"生蓍"仪式背后真正的文明密码。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