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79|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詩解24景公稱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辭不受25 景公使梁丘據致千金之裘晏子固辭不受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29 22: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詩解24景公稱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辭不受25景公使梁丘據致千金之裘晏子固辭不受
題文詩:
景公謂曰:昔吾先君,桓公賜予,管仲狐谷,
其縣十七,著之於帛,申之以策,通之諸侯,
以為其子,孫賞邑也;吾不足以,封爾先君,
今賞子邑,通之子孫.晏子辭曰:昔聖王論,
功而賞賢,賢者得之,不肖失之,御德修禮,
無有荒怠.今事君而,免於罪者,其子孫奚,
宜與之焉?若為齊國,大夫也者,必有賞邑,
齊君何以,共社稷與,諸侯幣帛?嬰請辭之.
遂不受也.公賜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
其貲千金,使梁丘據,致之晏子,辭而不受,
三反公曰:吾有此二,將欲服之,夫子不受,
吾不敢服;與其閉而,藏之豈如,弊之身乎?
晏子曰君,就賜使嬰,修百官政,君服之上,
而使嬰服,之於下不,可以為教.固辭不受.

【原文】
景公稱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辭不受第二十四〔1〕

  景公謂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與谷,其縣十七,着之於帛〔2〕,申之以策,通之諸侯〔3〕,以為其子孫賞邑。寡人不足以辱而先君〔4〕,今為夫子賞邑,通之子孫。』晏子辭曰:『昔聖王論功而賞賢,賢者得之,不肖者失之,御德修禮,無有荒怠。今事君而免於罪者,其子孫奚宜與焉?若為齊國大夫者必有賞邑,則齊君何以共其社稷與諸侯幣帛〔5〕?嬰請辭。』遂不受。
【注釋】
  〔1〕 盧文弨云:「元刻末注云:『此章與景公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使田無宇致封邑晏子辭章旨悉同,而辭少異,故着於此篇。』」
  〔2〕 則虞案:活字本誤「干」。
  〔3〕 則虞案:「通」與左成七年傳「通吳與晉」之「通」義同。
  〔4〕 盧文弨云:「三字疑。」◎則虞案:凡封邑皆以遺之子孫,非身受也。故雜下第十九晏子辭曰:「惡有不肖父為不肖子為封邑以敗其君之政者乎?」今言「不足以辱而先君」者,景公謙言不足以封汝之父,以蔭汝之身。「而」「汝」通,「先君」指晏子之先人也。
  〔5〕 蘇時學云:「『共』與『供』同。」
【原文】
景公使梁丘據致千金之裘晏子固辭不受第二十五〔1〕

  景公賜晏子狐之白裘〔2〕,元豹之茈〔3〕,其貲千金〔4〕,使梁丘據致之。晏子辭而不受,三反〔5〕。公曰:「寡人有此二,將欲服之,今夫子不受,寡人不敢服。與其閉藏之,豈如弊之身乎?」晏子曰:「君就賜,使嬰修百官之政,君服之上,而使嬰服之於下〔6〕,不可以為教〔7〕。」固辭而不受。
【譯文】
    景公賞賜晏子白狐大衣,美麗的花紋,價值千金,派梁丘據送給(晏子),晏子推辭不接受,如此三次。景公說:『我有這樣的衣服兩件,想讓你穿它,現在先生不接受,我也不敢穿啊。與其把它放起來,怎麼比得上把它穿在身上呢?』晏子說:『您的恩賜,讓我修習百官的政事,您在上面穿(這件衣服),而讓我在下面穿(這件衣服),不可以把這作為教材啊。』堅決的推辭不接受。

【注釋】
  〔1〕 盧文弨云:「元刻末注云:『此章與景公使梁丘據遺之車馬三返不受章旨同而事少異,故着於此篇。』」◎則虞案:目錄作「千金衣裘」。
  〔2〕 孫星衍云:「墨子親士篇:『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盧文弨云:「『之白』疑倒。」◎則虞案:御覽六百九十四引無「之」字,指海本作「狐白之裘」。
  〔3〕 孫星衍云:「未詳。『茈』為染草,疑毛之有紫色者。」◎于鬯云:「『茈』,蓋本作『芘』,『芘』者,『紕』之借字也。爾雅釋言:『紕,飾也。』廣雅釋詁云:『紕,緣也。』此承上『狐白之裘』言之(今作『狐之白裘』,黃元同大令校勘云:『當作「狐白之裘」』),謂狐白之裘以元豹之皮為緣飾也。緣飾即在裘上,實止言一裘耳。故下文『公曰寡人有此二』,謂有此裘二:一以賜晏子,一以自服也。此非謂狐白之裘之外又別有元豹之茈也。『茈』與『紕』,論音實亦可通,特讀『茈』為『紕』,與讀『芘』為『紕』,假借之例有遠近耳。故疑『茈』為『芘』之誤也。山海南山經云『洵水其中多芘蠃』,郭璞注云:『紫色螺。』朱駿聲說文通訓云:『芘,當為茈之誤。』然則此『芘』之誤為『茈』,猶彼『茈』之誤為『芘』矣。」◎劉師培校補云:「『茈』疑同『眥』。爾雅釋器云:『衣眥謂之襟。』淮南齊俗訓云:『隅眥之制。』義詳諫下篇雜誌。此言狐白之裘以豹皮斜飾其襟眥,猶禮記玉藻所謂『裼』也。」

  〔4〕 則虞案:御覽六百九十四「貲」作「貿」。

  〔5〕 孫星衍云:「一本作『返』。」

  〔6〕 則虞案:御覽六百九十四引無「於」字。

  〔7〕 黃以周云:「謂狐白裘乃人君之上服,非臣下所得服也。記曰:『君衣狐白裘。』疏家謂大夫得衣狐白,與此違,不足信。」◎蘇輿云:「此言君服此裘於上,臣復服此裘於下,則是同君,恐奢侈之民皆從而效之。故云『不可為教』。上篇『今駱馬乘車,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云云,義正同此。黃說稍泥。」
楊垂 發表於 2025-7-23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外篇二章疏解

【晏子春秋】外篇上卷第二十四、二十五章,以"辭邑""拒裘"二事,彰顯晏子"御德修禮"之節。此二章雖事異而理同,皆見晏嬰守禮制、明職分之義,今試為疏解。

第二十四章"辭邑"事,當與內篇【雜下】第十五章參看。景公欲效桓公封管仲"狐谷十七縣"之例,賜晏子世襲采邑,其辭有三重深意:其一,援"聖王論功"古制,謂"賢者得之,不肖者失之",今己僅"免於罪",未足稱功;其二,揭"大夫皆受賞邑"之弊,若齊國大夫盡取封地,則"社稷與諸侯幣帛"無以供給;其三,暗諷管仲受封之非禮。案【左傳】僖公十二年載管仲辭上卿禮曰"臣賤有司也",而終受三歸反坫,晏子所謂"御德修禮"者,實含微諷。蘇時學釋"共"為"供",正揭晏子憂慮國用不足之深意。

第二十五章"拒裘"事尤見晏子政治智慧。景公賜"千金之裘",以"寡人有此二"為言,其奢靡自矜之態已現。晏子之辭,非僅廉潔自守,更着眼於"百官之政"的秩序建構:"君服之上,而使嬰服之於下,不可以為教"。此語直指禮制核心——服章器物乃等級秩序之視覺符號。【荀子·富國】云"德必稱位,位必稱祿",晏子深諳若大夫僭服君禮,將導致"名實亂"的政治危機。其"三反"之堅,實為維護"上下有差"的禮治結構。

此二章可視為晏子政治倫理的雙重實踐:對外(諸侯)辭邑以彰齊國節用,對內(君臣)拒裘以正尊卑秩序。吳則虞校注引元刻本注,謂此與"致千金""致封邑"諸章"旨同辭異",誠為的論。晏子之辭讓,非虛矯之姿,實含"以禮匡君"的深刻用意。當春秋晚期"禮崩樂壞"之際,晏嬰以"德禮"為藩籬,其處濁世而持清節,猶如"元豹之茈"(黑豹紋飾)之於白裘,在絢爛中守其本真。司馬遷稱"晏子儉矣",此二章足為註腳。
真衣 發表於 2025-8-1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外篇二章疏解

【晏子春秋】外篇上卷第二十四、二十五章,載錄晏嬰辭封邑、拒裘服二事,彰顯春秋賢相"以德制位"的執政理念。此二章雖事異而理同,今合而論之。

一、辭邑章的政治倫理
景公欲效桓公封管仲故事,賜晏子世襲封邑,其辭曰:"昔聖王論功而賞賢,賢者得之,不肖者失之。"此語直指周代"選賢與能"的封建本質。晏子特別強調"御德修禮,無有荒怠"八字,揭示封賞制度當以德行為準繩。其深層考量尤見於"若為齊國大夫者必有賞邑,則齊君何以共其社稷"之問,實暗諷管仲"三歸反坫"之奢,警示過度封賞將導致"公室卑而大夫強"的政治失衡。晏子不受非分封邑,正是維護"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宗法秩序。

二、辭裘章的禮制深意
景公賜千金之裘,晏子三反不受,其言"君服之上而使嬰服之於下,不可以為教",實本【周禮】"衣服有常"之制。考【禮記·玉藻】"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狐白裘乃諸侯專屬服制。晏子以"修百官政"自任,嚴守"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的服飾等差,此即孔子所謂"克己復禮"的實踐。其"固辭"之舉,非僅廉潔自守,更在維護"貴賤有等"的禮治綱維。

三、晏子政治哲學發微
二章共同彰顯晏子"以禮制欲"的施政原則。觀其辭封邑時言"御德修禮",拒裘服時稱"不可以為教",皆將個人行為與教化功能相聯繫。這種"君子之德風"的政治自覺,較之管仲"侈逼君"的作風,更合於儒家"正己正人"之道。值得注意的是,晏子特別強調"今事君而免於罪者,其子孫奚宜與焉",此論直指世卿世祿制之弊,與後來商鞅"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的變革思想遙相呼應。

四、文本考釋餘論
盧文弨指出第二十四章與雜下篇內容"旨同而辭異",此正可見戰國時期齊國史官對晏子事跡的多重記述。考"元豹之茈",孫詒讓【周禮正義】謂"茈當為疵",指豹皮斑紋;"其貲千金"之"貲"通"資",足見此裘之珍貴。景公"與其閉而藏之,豈如弊之身乎"之語,雖顯奢靡,然亦見其時君臣對話之生動。

要之,晏子二辭非僅謙德,實乃通過拒絕物質賞賜來重構政治倫理。其以大夫之位而持守"儉德之共"的準則,既矯正管仲治齊的功利遺風,又為後世樹立"以禮治國"的典範。司馬遷稱"晏嬰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正是對此種政治品格的千古定評。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