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1|回复: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诗解24景公称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辞不受25 景公使梁丘据致千金之裘晏子固辞不受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1-29 22: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诗解24景公称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辞不受25景公使梁丘据致千金之裘晏子固辞不受
题文诗:
景公谓曰:昔吾先君,桓公赐予,管仲狐谷,
其县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通之诸侯,
以为其子,孙赏邑也;吾不足以,封尔先君,
今赏子邑,通之子孙.晏子辞曰:昔圣王论,
功而赏贤,贤者得之,不肖失之,御德修礼,
无有荒怠.今事君而,免于罪者,其子孙奚,
宜与之焉?若为齐国,大夫也者,必有赏邑,
齐君何以,共社稷与,诸侯币帛?婴请辞之.
遂不受也.公赐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
其赀千金,使梁丘据,致之晏子,辞而不受,
三反公曰:吾有此二,将欲服之,夫子不受,
吾不敢服;与其闭而,藏之岂如,弊之身乎?
晏子曰君,就赐使婴,修百官政,君服之上,
而使婴服,之于下不,可以为教.固辞不受.

《原文》
景公称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辞不受第二十四〔1〕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谷,其县十七,着之于帛〔2〕,申之以策,通之诸侯〔3〕,以为其子孙赏邑。寡人不足以辱而先君〔4〕,今为夫子赏邑,通之子孙。”晏子辞曰:“昔圣王论功而赏贤,贤者得之,不肖者失之,御德修礼,无有荒怠。今事君而免于罪者,其子孙奚宜与焉?若为齐国大夫者必有赏邑,则齐君何以共其社稷与诸侯币帛〔5〕?婴请辞。”遂不受。
【注释】
  〔1〕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此章与景公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使田无宇致封邑晏子辞章旨悉同,而辞少异,故着于此篇。”’
  〔2〕 则虞案:活字本误‘干’。
  〔3〕 则虞案:‘通’与左成七年传‘通吴与晋’之‘通’义同。
  〔4〕 卢文弨云:‘三字疑。’◎则虞案:凡封邑皆以遗之子孙,非身受也。故杂下第十九晏子辞曰:‘恶有不肖父为不肖子为封邑以败其君之政者乎?’今言‘不足以辱而先君’者,景公谦言不足以封汝之父,以荫汝之身。‘而’‘汝’通,‘先君’指晏子之先人也。
  〔5〕 苏时学云:‘“共”与“供”同。’
《原文》
景公使梁丘据致千金之裘晏子固辞不受第二十五〔1〕

  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2〕,元豹之茈〔3〕,其赀千金〔4〕,使梁丘据致之。晏子辞而不受,三反〔5〕。公曰:‘寡人有此二,将欲服之,今夫子不受,寡人不敢服。与其闭藏之,岂如弊之身乎?’晏子曰:‘君就赐,使婴修百官之政,君服之上,而使婴服之于下〔6〕,不可以为教〔7〕。’固辞而不受。
【译文】
    景公赏赐晏子白狐大衣,美丽的花纹,价值千金,派梁丘据送给(晏子),晏子推辞不接受,如此三次。景公说:“我有这样的衣服两件,想让你穿它,现在先生不接受,我也不敢穿啊。与其把它放起来,怎么比得上把它穿在身上呢?”晏子说:“您的恩赐,让我修习百官的政事,您在上面穿(这件衣服),而让我在下面穿(这件衣服),不可以把这作为教材啊。”坚决的推辞不接受。

【注释】
  〔1〕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此章与景公使梁丘据遗之车马三返不受章旨同而事少异,故着于此篇。”’◎则虞案:目录作‘千金衣裘’。
  〔2〕 孙星衍云:‘墨子亲士篇:“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卢文弨云:‘“之白”疑倒。’◎则虞案:御览六百九十四引无‘之’字,指海本作‘狐白之裘’。
  〔3〕 孙星衍云:‘未详。“茈”为染草,疑毛之有紫色者。’◎于鬯云:‘“茈”,盖本作“芘”,“芘”者,“纰”之借字也。尔雅释言:“纰,饰也。”广雅释诂云:“纰,缘也。”此承上“狐白之裘”言之(今作“狐之白裘”,黄元同大令校勘云:“当作‘狐白之裘’”),谓狐白之裘以元豹之皮为缘饰也。缘饰即在裘上,实止言一裘耳。故下文“公曰寡人有此二”,谓有此裘二:一以赐晏子,一以自服也。此非谓狐白之裘之外又别有元豹之茈也。“茈”与“纰”,论音实亦可通,特读“茈”为“纰”,与读“芘”为“纰”,假借之例有远近耳。故疑“茈”为“芘”之误也。山海南山经云“洵水其中多芘蠃”,郭璞注云:“紫色螺。”朱骏声说文通训云:“芘,当为茈之误。”然则此“芘”之误为“茈”,犹彼“茈”之误为“芘”矣。’◎刘师培校补云:‘“茈”疑同“眦”。尔雅释器云:“衣眦谓之襟。”淮南齐俗训云:“隅眦之制。”义详谏下篇杂志。此言狐白之裘以豹皮斜饰其襟眦,犹礼记玉藻所谓“裼”也。’

  〔4〕 则虞案:御览六百九十四‘赀’作‘贸’。

  〔5〕 孙星衍云:‘一本作“返”。’

  〔6〕 则虞案:御览六百九十四引无‘于’字。

  〔7〕 黄以周云:‘谓狐白裘乃人君之上服,非臣下所得服也。记曰:“君衣狐白裘。”疏家谓大夫得衣狐白,与此违,不足信。’◎苏舆云:‘此言君服此裘于上,臣复服此裘于下,则是同君,恐奢侈之民皆从而效之。故云“不可为教”。上篇“今骆马乘车,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云云,义正同此。黄说稍泥。’
杨垂 发表于 2025-7-23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外篇二章疏解

《晏子春秋》外篇上卷第二十四、二十五章,以"辞邑""拒裘"二事,彰显晏子"御德修礼"之节。此二章虽事异而理同,皆见晏婴守礼制、明职分之义,今试为疏解。

第二十四章"辞邑"事,当与内篇《杂下》第十五章参看。景公欲效桓公封管仲"狐谷十七县"之例,赐晏子世袭采邑,其辞有三重深意:其一,援"圣王论功"古制,谓"贤者得之,不肖者失之",今己仅"免于罪",未足称功;其二,揭"大夫皆受赏邑"之弊,若齐国大夫尽取封地,则"社稷与诸侯币帛"无以供给;其三,暗讽管仲受封之非礼。案《左传》僖公十二年载管仲辞上卿礼曰"臣贱有司也",而终受三归反坫,晏子所谓"御德修礼"者,实含微讽。苏时学释"共"为"供",正揭晏子忧虑国用不足之深意。

第二十五章"拒裘"事尤见晏子政治智慧。景公赐"千金之裘",以"寡人有此二"为言,其奢靡自矜之态已现。晏子之辞,非仅廉洁自守,更着眼于"百官之政"的秩序建构:"君服之上,而使婴服之于下,不可以为教"。此语直指礼制核心——服章器物乃等级秩序之视觉符号。《荀子·富国》云"德必称位,位必称禄",晏子深谙若大夫僭服君礼,将导致"名实乱"的政治危机。其"三反"之坚,实为维护"上下有差"的礼治结构。

此二章可视为晏子政治伦理的双重实践:对外(诸侯)辞邑以彰齐国节用,对内(君臣)拒裘以正尊卑秩序。吴则虞校注引元刻本注,谓此与"致千金""致封邑"诸章"旨同辞异",诚为的论。晏子之辞让,非虚矫之姿,实含"以礼匡君"的深刻用意。当春秋晚期"礼崩乐坏"之际,晏婴以"德礼"为藩篱,其处浊世而持清节,犹如"元豹之茈"(黑豹纹饰)之于白裘,在绚烂中守其本真。司马迁称"晏子俭矣",此二章足为注脚。
真衣 发表于 2025-8-1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外篇二章疏解

《晏子春秋》外篇上卷第二十四、二十五章,载录晏婴辞封邑、拒裘服二事,彰显春秋贤相"以德制位"的执政理念。此二章虽事异而理同,今合而论之。

一、辞邑章的政治伦理
景公欲效桓公封管仲故事,赐晏子世袭封邑,其辞曰:"昔圣王论功而赏贤,贤者得之,不肖者失之。"此语直指周代"选贤与能"的封建本质。晏子特别强调"御德修礼,无有荒怠"八字,揭示封赏制度当以德行为准绳。其深层考量尤见于"若为齐国大夫者必有赏邑,则齐君何以共其社稷"之问,实暗讽管仲"三归反坫"之奢,警示过度封赏将导致"公室卑而大夫强"的政治失衡。晏子不受非分封邑,正是维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宗法秩序。

二、辞裘章的礼制深意
景公赐千金之裘,晏子三反不受,其言"君服之上而使婴服之于下,不可以为教",实本《周礼》"衣服有常"之制。考《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狐白裘乃诸侯专属服制。晏子以"修百官政"自任,严守"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的服饰等差,此即孔子所谓"克己复礼"的实践。其"固辞"之举,非仅廉洁自守,更在维护"贵贱有等"的礼治纲维。

三、晏子政治哲学发微
二章共同彰显晏子"以礼制欲"的施政原则。观其辞封邑时言"御德修礼",拒裘服时称"不可以为教",皆将个人行为与教化功能相联系。这种"君子之德风"的政治自觉,较之管仲"侈逼君"的作风,更合于儒家"正己正人"之道。值得注意的是,晏子特别强调"今事君而免于罪者,其子孙奚宜与焉",此论直指世卿世禄制之弊,与后来商鞅"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的变革思想遥相呼应。

四、文本考释余论
卢文弨指出第二十四章与杂下篇内容"旨同而辞异",此正可见战国时期齐国史官对晏子事迹的多重记述。考"元豹之茈",孙诒让《周礼正义》谓"茈当为疵",指豹皮斑纹;"其赀千金"之"赀"通"资",足见此裘之珍贵。景公"与其闭而藏之,岂如弊之身乎"之语,虽显奢靡,然亦见其时君臣对话之生动。

要之,晏子二辞非仅谦德,实乃通过拒绝物质赏赐来重构政治伦理。其以大夫之位而持守"俭德之共"的准则,既矫正管仲治齐的功利遗风,又为后世树立"以礼治国"的典范。司马迁称"晏婴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正是对此种政治品格的千古定评。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