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73|回復: 2

[儒家文化] [论语心得] 2.15 自学能力、学习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认真学习论语的这一章,就完备了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1-28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为政】第十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孔子说,『学习经文知识,却不通过生活案例去思索其中义理,那么在日后的行践中就会迷茫无所益。只利用生活案例去思考,但不是建立在从经文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去思考的,就会误解事物的义理,在日后行践中应用这些错误的义理,必然会误导自己,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
论语新解·为政篇】先生说:『仅向外面学,不知用思想,终于迷惘了。仅知用思想,不向外面学,那又危殆了。』
论语译注·为政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我们从书本中,和别人的教导中『学』到的只是一种『认知』,要转化成可以用于实践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一定的『思维模式』方法,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结合生活案例(或者实验、试验结果),去思索总结出相关事物的义理,这些『义理』才是我们需要的知识。
二、『思维模式』和『基础知识』都是需要从经文去学习得来。
三、『学』了『知识』,要实『习』,必须保证『知识』符合事物的义理,否则,错误的理论应用,必然得出错误的结果,甚至是非常严重的后果。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学了知识必须放到生活中去思考,否则会迷罔;思考一定要建立在经文的基础知识之上,不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一、不是随便什么感悟,或者思考结果都能称之为知识,更未必是有益的,没有建立在系统化的基础知识之上,很可能就是错误的、有害的。
二、学习到的知识,一定要经过实践案例去检验。
三、要用于实践的理论知识,必须建立在系统化的基础理论之上。
四、从书本中学到的认知,要蜕变成知识,需要以一定的思维模式去思考,所以我们要学习多种思维模式。

词语注释
罔,诬罔的意思。『学而不思』则受欺,似乎是【孟子·尽心下】『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
殆,【论语】的『殆』dài有两个意义,下文第十八章『多见阙殆』的『殆』当『疑惑』解说本王引之经义述闻。【微子篇】『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殆』当危险解,这里两个意义都讲得过去,译文取前一义。古人常以『罔』『殆』对文,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云:『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己,无小人殆。』『无小人殆』卽『无殆小人』,因韵脚而倒装。旧注有以『罔然无所得』释『罔』,以『精神疲殆』释『殆』的,似乎难以圆通。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22-11-29 15:2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道经】恒有欲以观其徼,恒无欲以观其眇。
这是因为人的认知,欲格物致知,欲达于道义,先要去掉内心的影响,只依据思维模式,立足于客观的基础理论之上,才能做得到。
相反,如果要由道成器,由义达物,就要『有欲』,这个欲就是『徼』:『目的』『宗旨』,有了这个『欲』,再依据之前『学而思』得到的『道义』,就能做到想要的『徼』了。
疯度翩翩 發表於 2025-5-16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为政》第十五章义理阐微
——论学思辩证与知识转化之道

孔子"学思之辨"一章,实为儒家认知论之枢要。历代注家虽释义稍异,然其核心要旨一以贯之:知识之真伪、义理之正误,皆系于学思之辩证统一。今试从经学诠释、认知转化、实践应用三端详析之。

一、经学诠释维度
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此解最得圣贤本意。朱子《集注》更申明:"不求诸心,则昏而无得;不习其事,则危而不安",将"殆"训为认知危机与实践风险双重意涵。清儒刘宝楠《论语正义》引《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为证,揭示学而不思乃记诵之学,思而不学则为臆测之见。诸家注疏共同指向认知活动的完整性要求——外铄之学与内省之思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二、知识转化机理
"学-思-行"实为儒家知识论之完整链条。所谓"学",非仅典籍记诵,当如程颐所言"在事上学"(《二程遗书》),即通过经典文本获取系统化认知框架;"思"者,乃《中庸》"慎思之"的理性加工过程,需以"格物"精神验证义理。王阳明《传习录》载"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恰说明知识必须经主体思维重构方能避免"罔"的认知迷雾。而"殆"之危殆,特指脱离经典根基的私智穿凿,此即陆九渊所戒"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弊。

三、现代认知启示
1. 知识验证体系
《论语》此章实开实证主义先河。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强调"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与孔子"思"的工夫遥相呼应。今人治学,当效法顾炎武《日知录》"采铜于山"之法,使文献考据与事实验证相互发明。

2. 思维模式建构
朱子"虚心涵泳"说揭示思维训练之要:既需经典提供的"理一分殊"框架(《朱子语类》),又要"切己体察"的反思工夫。此与现代认知科学强调的"双系统加工理论"(Kahneman,2011)暗合——系统化知识储备与批判性思维缺一不可。

3. 实践理性培育
王夫之《尚书引义》言"知行相资以为用",正可解本章深意。知识若未经"思"的淬炼,则如未锻造之矿,终难成器;思考若脱离"学"的约束,则似无舵之舟,必入险途。当代教育尤当警惕碎片化学习与浅层思考的双重陷阱。

要之,本章实为儒家认知方法论之总纲。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点破:"中国学问重在通天人合内外",学思并重正是达成此境的不二法门。今人若能在典籍研读中践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的完整认知链条,庶几可免"罔""殆"之患,得窥圣学真谛。

(全文798字)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9-1 04:0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为政篇》第十五章所载孔子之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仅八字,实为儒家为学之道的精要概括,蕴含知行合一、学思并重的深刻义理。兹就本章之理解要点、中心思想及现代启示略陈管见。

一、章句释义与理解要点
孔子此言须从“学”“思”二者之辩证关系把握。所谓“学”,非仅指诵习经文,实泛指一切对外在知识、经验、典章制度的汲取;所谓“思”,则强调内在的辨析、体悟与转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 学而不思则罔
“罔”训为“迷惘”,盖因未经思辨的知识仅是外在灌输的“认知”,未能内化为可指导实践的“真知”。若只机械积累而不究其义理,终将陷入茫然无措之境。此即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之深意——缺乏主体性的批判思考,学问便失其活力。

2. 思而不学则殆
“殆”可解为“危疑”或“谬误”。脱离学术传承与知识基础的思考,犹如无源之水,易流于主观臆断。孔子强调“思”需以“学”为根基,正是为防止陷入空疏妄诞之弊。宋代朱熹释此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可谓切中肯綮。

二、中心思想:学思相济,知行合一
本章核心在于揭示为学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性:
“学”是承续往圣绝学,奠定知识根基;
“思”是结合当下实践,实现创造性转化。
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学问的深化与实践的升华。此与《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次第一脉相承。

三、现代启示
1. 批判性思维与学术传承并重
当代知识爆炸的时代,更需以传统智慧为根基,通过理性思辨筛选信息,避免成为“数据奴仆”。所谓“系统化基础知识”,实为构建认知框架的前提。

2. 实践检验真知
知识须经“习”(实践)的锤炼方能落地。王阳明倡“知行合一”,正是对“学-思-行”链条的延伸:真知必能行,不行不足谓知。

3. 思维模式须多元修炼
孔子重“举一反三”(《述而》),实则是强调思维模式的灵活性。现代人当涉猎逻辑学、辩证法等多元方法论,使“思”更具深度与广度。

结语
本章虽简,却勾勒出儒家学问生命的完整循环:以学养思,以思促学,终归于行。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日,孔子“学思结合”之训尤显珍贵——唯有在传统与当代、理论与实践的张力中保持平衡,方能避免“罔”之困惑与“殆”之危局,真正实现学问的经世致用。

以上浅见,谨依朱子《集注》、钱穆《新解》及杨伯峻《译注》为本,兼采历代注疏要义,力求溯本开新,以契圣贤立言之初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