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79|回覆: 1

[其他] 【晏子春秋】卷5內篇雜(上)詩解28景公欲見高糾晏子辭以祿仕之臣29高糾治晏子家不得其俗迺逐之30晏子居喪遜畣家老仲尼善之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22 21:0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5內篇雜(上)詩解28景公欲見高糾晏子辭以祿仕之臣29高糾治晏子家不得其俗迺逐之30晏子居喪遜畣家老仲尼善之題文詩:
景公謂曰:吾聞高糾,與夫子游,吾請見之.
晏子對曰:臣聞之為,地戰者不,能成其王;
為祿仕者,不能正君.高糾與嬰,為兄弟久,
未嘗干嬰,之行特祿,之臣何足,以補君乎!
事晏子而,高糾見逐,高糾曰臣,事子三年,
無得卒逐,其說何也?晏子曰嬰,家俗有三,
子無一焉.高糾問曰:可得聞乎?晏子謂曰:
嬰之家俗,閒處從容,不談議政,則疏之出,
不相揚美,入不相削,行則不與;國事無論,
驕士慢智,則不朝也.三者嬰之,家俗今子,
是無一焉.故嬰非特,食饋之長,是故以辭.
晏子居父,晏桓子喪,粗衰而斬,苴絰帶杖,
菅屨食粥,居倚之廬,寢苫枕草.其家老曰:
非大夫之,喪父禮也.晏子曰唯,卿為大夫.
曾子以之,聞孔子曰:晏子可謂,能遠害矣;
不以己是,駁人之非,遜辭避咎,其義也夫!
晏子節喪,真情儉樸,自然而然,正己正人.
   【原文】

景公欲見高糾晏子辭以祿仕之臣第二十八

景公謂晏子曰:『吾聞高糾與夫子游,寡人請見之。』
晏子對曰:『臣聞之,為地戰者,不能成其王;為祿仕者,不能正其君。高糾與嬰為兄弟久矣,未嘗干嬰之行,特祿之臣也,何足以補君乎!』
28【譯文】
景公問晏子說:『我聽說高糾同先生有交往,我想見見他。』晏子回答說:『我聽說,為土地而作戰的人,不會使其君王成就帝業;為俸祿作官的人,不能使其國君行正道。高糾和我作為兄弟很久了,不曾干涉過我的行為。只不過是俸祿之臣罷了,有什麼能夠補正君王的呢?』
【原文】

高糾治晏子家不得其俗迺逐之第二十九

高糾事晏子而見逐,高糾曰:『臣事夫子三年,無得,而卒見逐,其說何也?』
晏子曰:『嬰之家俗有三,而子無一焉。』
糾曰:『可得聞乎?』
晏子曰:『嬰之家俗,閒處從容不談議,則疏;出不相揚美,入不相削行,則不與;通國事無論,驕士慢知者,則不朝也。此三者,嬰之家俗,今子是無一焉。故嬰非特食饋之長也,是以辭。』
29【譯文】
高糾侍奉晏子而被驅逐,高糾說:『我侍奉先生三年,沒有得到什麼好處,而突然被驅逐,這怎麼解釋呀?』晏子說:『我家的家規有三條;而你一條也沒有做到。』高糾說:『可以說來聽聽嗎?』晏子說:『我的家規,悠閒無事不討論切磋政事的,就疏遠他;出外不相互稱讚,入內不相互規過的,就不同他共事;不談論國事,對賢士傲慢,對智者慢怠的人,則不相交往。這三條,就是我的家規,現在你沒有做到其中任何一條。因為我也不是專供人吃飯的人,所以辭退你。』
【原文】

晏子居喪遜畣家老仲尼善之第三十

晏子居晏桓子之喪,粗衰,斬,苴絰帶,杖,菅屨,食粥,居倚廬,寢苫,枕草。
其家老曰:『非大夫喪父之禮也。』
晏子曰:『唯卿為大夫。』
曾子以聞孔子,孔子曰:『晏子可謂能遠害矣。不以己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
30【譯文】

  晏子為其父晏桓子守孝,穿粗麻布製成的喪服,喪服沒有縫邊,扎着用麻布搓成的孝帶,手執孝棒,穿草鞋,吃粥,住簡陋的棚屋,睡草墊子,枕着草。他的老家臣說:『這不是大夫喪父的禮節呀。』晏子說:『只有卿才是大夫。』曾子將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晏子可以稱為能遠離禍患之人呀。不用自己的正確駁斥他人的錯誤,用謙遜的話來避開災禍,就是義了。』
天噬眼淚 發表於 2025-4-28 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三章義疏:論祿臣、家俗與喪禮之微旨

【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三章,以祿仕之臣、家俗治道、居喪之禮為經緯,深契先秦儒家"正名""修身"之旨。今試析其義理如次:

一、祿仕之臣不可正君
景公欲見高糾,晏子以"為祿仕者不能正君"拒之,此非吝於引薦,實關君臣大義。【禮記·表記】云:"事君慎始而敬終",祿仕之臣以利交,必失諍諫之節。晏子謂高糾"未嘗干嬰之行",恰如孔子斥"患得患失"之鄙夫(【論語·陽貨】)。管仲嘗言"仕非為貧"(【孟子·萬章下】),晏子此舉,正為杜絕以私交亂公義之弊。

二、家俗三規見治道本源
高糾被逐一事,尤見晏子治家如治國之智。其家俗三要:
1. 閒處不談議:暗合【周易】"君子以慎言語"之訓,非禁言也,戒妄議也;
2. 出入相規誨:取法【孝經】"士有爭友"之義,荀子所謂"非我而當者,吾師也"(【荀子·修身】);
3. 拒驕慢之士:與【尚書】"驕淫矜侉,將由惡終"相呼應。
此三規實為"修身-齊家-治國"之鏈條,高糾三年不察,恰證其未得晏子為政之精髓。

三、喪禮之爭顯中庸之德
晏子居喪"粗衰斬苴",家老非其違大夫之禮,而晏子答"唯卿為大夫",此中深意有二:
1. 正名:依【儀禮·喪服】鄭玄注,晏子以大夫之位行士禮,實為"以爵不以德"的撥亂反正;
2. 遠害:孔子贊其"遜辭避咎",正如【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晏子不執禮文之爭,而守哀戚之本,故能"不以己是駁人之非"。

結語
三章看似獨立,實貫穿着"正己而後正人"的邏輯:拒祿臣所以存君臣之義,逐高糾所以立家教之法,守喪禮所以明哀戚之情。晏子之智,正在於將儒家倫理轉化為可操作的制度規範。司馬遷謂"晏嬰儉矣,夷吾則奢"(【史記·管晏列傳】),此三章恰見其儉德背後的制度性智慧,非徒個人操守而已。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