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78|回复: 1

[其他] 《晏子春秋》卷5内篇杂(上)诗解28景公欲见高纠晏子辞以禄仕之臣29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迺逐之30晏子居丧逊畣家老仲尼善之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1-22 21: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晏子春秋》卷5内篇杂(上)诗解28景公欲见高纠晏子辞以禄仕之臣29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迺逐之30晏子居丧逊畣家老仲尼善之题文诗:
景公谓曰:吾闻高纠,与夫子游,吾请见之.
晏子对曰:臣闻之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
为禄仕者,不能正君.高纠与婴,为兄弟久,
未尝干婴,之行特禄,之臣何足,以补君乎!
事晏子而,高纠见逐,高纠曰臣,事子三年,
无得卒逐,其说何也?晏子曰婴,家俗有三,
子无一焉.高纠问曰:可得闻乎?晏子谓曰:
婴之家俗,闲处从容,不谈议政,则疏之出,
不相扬美,入不相削,行则不与;国事无论,
骄士慢智,则不朝也.三者婴之,家俗今子,
是无一焉.故婴非特,食馈之长,是故以辞.
晏子居父,晏桓子丧,粗衰而斩,苴绖带杖,
菅屦食粥,居倚之庐,寝苫枕草.其家老曰:
非大夫之,丧父礼也.晏子曰唯,卿为大夫.
曾子以之,闻孔子曰:晏子可谓,能远害矣;
不以己是,驳人之非,逊辞避咎,其义也夫!
晏子节丧,真情俭朴,自然而然,正己正人.
   《原文》

景公欲见高纠晏子辞以禄仕之臣第二十八

景公谓晏子曰:“吾闻高纠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
晏子对曰:“臣闻之,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为禄仕者,不能正其君。高纠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行,特禄之臣也,何足以补君乎!”
28【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我听说高纠同先生有交往,我想见见他。”晏子回答说:“我听说,为土地而作战的人,不会使其君王成就帝业;为俸禄作官的人,不能使其国君行正道。高纠和我作为兄弟很久了,不曾干涉过我的行为。只不过是俸禄之臣罢了,有什么能够补正君王的呢?”
《原文》

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迺逐之第二十九

高纠事晏子而见逐,高纠曰:“臣事夫子三年,无得,而卒见逐,其说何也?”
晏子曰:“婴之家俗有三,而子无一焉。”
纠曰:“可得闻乎?”
晏子曰:“婴之家俗,闲处从容不谈议,则疏;出不相扬美,入不相削行,则不与;通国事无论,骄士慢知者,则不朝也。此三者,婴之家俗,今子是无一焉。故婴非特食馈之长也,是以辞。”
29【译文】
高纠侍奉晏子而被驱逐,高纠说:“我侍奉先生三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而突然被驱逐,这怎么解释呀?”晏子说:“我家的家规有三条;而你一条也没有做到。”高纠说:“可以说来听听吗?”晏子说:“我的家规,悠闲无事不讨论切磋政事的,就疏远他;出外不相互称赞,入内不相互规过的,就不同他共事;不谈论国事,对贤士傲慢,对智者慢怠的人,则不相交往。这三条,就是我的家规,现在你没有做到其中任何一条。因为我也不是专供人吃饭的人,所以辞退你。”
《原文》

晏子居丧逊畣家老仲尼善之第三十

晏子居晏桓子之丧,粗衰,斩,苴绖带,杖,菅屦,食粥,居倚庐,寝苫,枕草。
其家老曰:“非大夫丧父之礼也。”
晏子曰:“唯卿为大夫。”
曾子以闻孔子,孔子曰:“晏子可谓能远害矣。不以己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
30【译文】

  晏子为其父晏桓子守孝,穿粗麻布制成的丧服,丧服没有缝边,扎着用麻布搓成的孝带,手执孝棒,穿草鞋,吃粥,住简陋的棚屋,睡草垫子,枕着草。他的老家臣说:“这不是大夫丧父的礼节呀。”晏子说:“只有卿才是大夫。”曾子将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晏子可以称为能远离祸患之人呀。不用自己的正确驳斥他人的错误,用谦逊的话来避开灾祸,就是义了。”
天噬眼泪 发表于 2025-4-28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三章义疏:论禄臣、家俗与丧礼之微旨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三章,以禄仕之臣、家俗治道、居丧之礼为经纬,深契先秦儒家"正名""修身"之旨。今试析其义理如次:

一、禄仕之臣不可正君
景公欲见高纠,晏子以"为禄仕者不能正君"拒之,此非吝于引荐,实关君臣大义。《礼记·表记》云:"事君慎始而敬终",禄仕之臣以利交,必失诤谏之节。晏子谓高纠"未尝干婴之行",恰如孔子斥"患得患失"之鄙夫(《论语·阳货》)。管仲尝言"仕非为贫"(《孟子·万章下》),晏子此举,正为杜绝以私交乱公义之弊。

二、家俗三规见治道本源
高纠被逐一事,尤见晏子治家如治国之智。其家俗三要:
1. 闲处不谈议:暗合《周易》"君子以慎言语"之训,非禁言也,戒妄议也;
2. 出入相规诲:取法《孝经》"士有争友"之义,荀子所谓"非我而当者,吾师也"(《荀子·修身》);
3. 拒骄慢之士:与《尚书》"骄淫矜侉,将由恶终"相呼应。
此三规实为"修身-齐家-治国"之链条,高纠三年不察,恰证其未得晏子为政之精髓。

三、丧礼之争显中庸之德
晏子居丧"粗衰斩苴",家老非其违大夫之礼,而晏子答"唯卿为大夫",此中深意有二:
1. 正名:依《仪礼·丧服》郑玄注,晏子以大夫之位行士礼,实为"以爵不以德"的拨乱反正;
2. 远害:孔子赞其"逊辞避咎",正如《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晏子不执礼文之争,而守哀戚之本,故能"不以己是驳人之非"。

结语
三章看似独立,实贯穿着"正己而后正人"的逻辑:拒禄臣所以存君臣之义,逐高纠所以立家教之法,守丧礼所以明哀戚之情。晏子之智,正在于将儒家伦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规范。司马迁谓"晏婴俭矣,夷吾则奢"(《史记·管晏列传》),此三章恰见其俭德背后的制度性智慧,非徒个人操守而已。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