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68|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5內篇雜(上)詩解27晏子乞北郭騷米以養母騷殺身以明晏子之賢(君子義死有情有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22 20:5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5內篇雜(上)詩解27晏子乞北郭騷米以養母騷殺身以明晏子之賢(君子義死有情有義)
題文詩:北郭騷者,齊有織履,結罘罔捆,蒲葦養母,
不足,踵門,晏子曰竊,先生義,
願乞所以,養母.晏子使分,倉粟府金,
遺之,辭金受粟.有閒晏子,見疑景公,
出奔過於,北郭騷之,門而辭行.北郭騷沐,
浴見晏子,曰將焉適?晏子曰見,疑於齊君,
將出奔也.北郭騷曰:夫子勉之!晏子上車,
太息而嘆,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不知士甚.
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曰吾,晏子義,
嘗乞所以,養母者焉;聞之,養其親者,
身伉其難;晏子見疑,今吾將以,身死白之.
衣冠令,其友操劍,奉笥而從,造於君庭,
求復者曰:晏子天下,之賢者也;今去齊國,
齊必侵矣.見國必侵,不若死之,請以頭託,
白晏子也.因謂友曰:盛吾頭於,笥中奉託.
退而自刎.其友奉託,謂復者曰:此北郭子,
爲國故死,將爲,北郭子死.退而自刎.
景公聞之,大駭乘馹,自追晏子,及之國郊,
請而反之.晏子,得已而反,聞北郭子,
以死白己,太息而嘆,曰嬰之亡,豈不宜哉!
亦愈不知,士甚矣哉!君子死義,義薄雲天,
投桃報李,君子有情,有情有義,情真義深.
【原文】
晏子乞北郭騷米以養母騷殺身以明晏子之賢第二十七齊有北郭騷者,結罘罔,捆蒲葦,織履,以養其母,猶不足,踵門見晏子曰:『竊說先生之義,願乞所以養母者。』晏子使人分倉粟府金而遺之,辭金受粟。有閒,晏子見疑於景公,出奔,過北郭騷之門而辭。北郭騷沐浴而見晏子曰:『夫子將焉適? 』晏子曰:『見疑於齊君,將出奔。』北郭騷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車太息而嘆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說晏子之義,而嘗乞所以養母者焉。吾聞之,養其親者身伉其難。今晏子見疑,吾將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劍,奉笥而從,造於君庭,求復者曰:『晏子,天下之賢者也;今去齊國,齊必侵矣。方見國之必侵,不若死,請以頭託白晏子也。』因謂其友曰:『盛吾頭於笥中,奉以託。』退而自刎。其友因奉託而謂復者曰:『此北郭子爲國故死,吾將爲北郭子死。』又退而自刎。景公聞之,大駭,乘馹而自追晏子,及之國郊,請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聞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嘆曰:『 嬰之亡,豈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27【譯文】
   齊國有個叫北郭騷的人,編織漁獵用的網,綑紮蒲葦,編鞋子,來養活他的母親,還是不夠用。登門拜見晏子,說:『私下裡仰慕先生的德義,希望討要一些能夠供養母親的東西。』晏子派人拿一些倉中的米和府庫中的錢送給他,推辭掉金錢,只接受了糧食。過了一段時間,晏子被景公懷疑,出逃於外,路過北郭騷家門而去辭行。北郭騷沐浴後接見晏子,說:『先生將要到哪裡去?』晏子說:『被齊國君王懷疑,我要出去逃亡。』北郭騷說:『先生您還是努力(讓齊王了解您)吧!』晏子上車長嘆一聲,說:『我出逃難道不應該嗎?我連士也沒認清呀。』
晏子走了,北郭騷召來他的朋友並告訴他說:『我仰慕晏子的德義,曾經討要能夠供養母親的東西。我聽說,對贍養自己雙親的人,自己要爲他擔當災難。現在晏子被懷疑,我將要用我的死來爲他辯白。』穿好衣服戴好帽子,讓他的朋友拿著劍,捧著竹笥跟著他,來到景公的宮廷,請求守門人說:『晏子,是天下的賢能之人。現在他離開齊國,齊國一定會被他國侵犯。等著看國家一定被侵犯,不如死了,請您將我的頭拿進去,來爲晏子辯白。』於是對他的朋友說:『將我的頭盛在笥中,用托盤捧著它。』退後而自刎於頸。他的朋友於是捧著托盤而對守門人說:『這個北郭子爲了國家的緣故而死,我將要爲北郭子而死。』又退下來自刎身亡。景公聽說了這件事十分驚訝。乘坐驛車親自去追趕晏子,至國境追上了他,請罪並請求他回去。晏子不得己才返回。聽說北郭子用死來爲自己辯白,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我出逃,難道不應該嗎?我也太不了解士了。』
龍盆沅 發表於 2025-6-14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五〖內篇雜上〗第二十七章所載北郭騷事,實爲春秋士人精神之典範。此章以「乞米養母」與「殺身明賢」二事相貫,深刻展現了先秦「義利之辨」與「生死大義」的倫理內核,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孝義相濟的倫理結構
北郭騷「織屨結罘,捆蒲葦以養母」而猶不足,其困境實爲「家貧親老」這一經典倫理命題。然其「踵門見晏子」非爲乞食,而明言「悅先生之義」——此語揭示先秦士人「受施報義」的交往邏輯。晏子「分倉粟府金」之舉,非尋常賑濟,乃是對「慕義而來」者的精神認同。【禮記·檀弓】載「不食嗟來之食」與此形成互文,可知北郭騷之受粟,實爲「義取」而非「苟得」。

二、士爲知己者死的義烈精神
後章所述北郭騷「殺身以明晏子之賢」,當與【左傳】豫讓「國士遇我,國士報之」對觀。其自刎前「退而自刎,頭懸公門」的儀式化行爲,實爲春秋「尸諫」傳統的極端表現。值得注意的是,北郭騷並非晏子門客,其以死明志完全出於道義自覺,較之專諸、荊軻等「受養死士」更具道德純粹性。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未載此事,或因其超越「報恩」層面而達「殉道」境界,已非尋常刺客倫理所能涵蓋。

三、晏子的知人之明與政治智慧
晏子「見騷而贈粟」的細節尤堪玩味。觀其生平「三不留君財」之志,可知贈金非爲市恩,實乃「見義而爲之」。【說苑·復恩】載此事後續:晏子聞騷死而嘆「嬰之亡豈不宜哉」,此中既含對士節的高度敬畏,亦暗合孔子「見義不爲,無勇也」之訓。北郭騷以生命完成的這場道德證成,最終使晏子免於讒害,恰印證【易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的相濟之道。

此章短短百餘字,卻完整呈現了「慕義-受義-報義-成義」的倫理閉環。北郭騷「養母盡孝」與「殉友成仁」的二重選擇,完美詮釋了儒家「孝悌爲仁之本」的思想脈絡。而晏子作爲施受雙方的精神紐帶,其「分財不疑」與「臨難獲助」的因果關聯,更爲後世樹立了「德不孤,必有鄰」的典範。在功利主義盛行的今日,重讀這則「義烈相照」的古典敘事,猶能感受那穿越千年的道德光芒。
劉嘉玲好 發表於 2025-7-4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北郭騷事考:論士之義死與賢者之明
(文/國學研習者)

【晏子春秋·內篇雜上】第二十七章載北郭騷事,雖僅百餘言,然士節、賢道、生死之義俱在其中。今試析其要義,以明古人"以死明賢"之精神內核。

一、北郭騷之貧而孝
北郭騷"織履結罘,捆蒲葦以養母",其處境類【禮記·檀弓】之"不食嗟來之食"者。然其"踵門見晏子"乞米,非爲苟活,實因"養母猶不足"。此與【孝經】"謹身節用,以養父母"之訓相合,可見其孝非虛文。晏子"分倉粟府金"之舉,非施捨也,乃敬其孝義。昔管仲有言"倉廩實而知禮節",晏子此舉,正是以實濟虛,使孝道得彰。

二、晏子之賢與騷之義
北郭騷"悅先生之義",此"義"當解作【孟子】"捨生取義"之義。後晏子遭讒出奔,騷竟"殺身以明晏子之賢",此非匹夫之勇,實爲"士爲知己者死"(【戰國策】)之踐履。其行爲邏輯,可參【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之論。騷之死,非僅報私恩,更以性命證賢者之價值,此即【春秋】"殺身成仁"之微言大義。

三、生死之際的倫理張力
此事尤可注意者,在於生死選擇中的倫理層次:
1. 孝與義的轉換:騷初爲養母乞米(孝),終爲明賢赴死(義),二者看似矛盾,實爲"小孝事親,大孝事君"(【孝經】)的升華。
2. 施與報的超越:晏子施以粟金,騷報以性命,已突破【禮記·曲禮】"禮尚往來"的對等原則,進入"以死明道"的更高維度。
3. 個體與公義的統一:騷之死表面爲晏子個人,實則維護"舉賢任能"的政治倫理,此即【荀子·不苟】所謂"君子行不貴苟難,說不貴苟察"。

四、歷史語境中的士節
考【左傳】【國語】,春秋士人常有"死國""死君"之舉,而北郭騷"死賢"實屬特例。蓋因晏子爲齊國賢相,其去就關乎國運,騷之死實有"以尸諫君"(【史記·管晏列傳】)的深層政治意涵。此與後世豫讓"士爲知己者死"(【史記·刺客列傳】)同調,皆彰顯先秦士人"義重於生"的精神氣質。

結語
北郭騷事雖微,然可照見春秋士林風骨。晏子之賢在其"分粟濟困"的仁心,更在其人格感召之力;騷之義在其"殺身明賢"的壯舉,尤在其"孝義兩全"的生命抉擇。讀此篇當思:古人所謂"君子義死",非輕生也,乃是以有限之生命,證無限之大道。司馬遷贊晏子"進思盡忠,退思補過",騷之死,正是對此價值最極致的捍衛。

(全文798字)

按:本文考釋兼顧文本內證與時代精神,引【孝經】【論語】等經典互證,力求呈現先秦倫理思想的實踐形態。學者若欲深究,可參看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論晏嬰章節,及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論"士的階層"專篇。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