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3|回復: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5内篇杂(上)诗解27晏子乞北郭騷米以养母騷杀身以明晏子之贤(君子义死有情有义)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22 20:5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5内篇杂(上)诗解27晏子乞北郭騷米以养母騷杀身以明晏子之贤(君子义死有情有义)
题文诗:北郭騷者,齐有织履,结罘罔捆,蒲苇养母,
不足,踵门,晏子曰窃,先生义,
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使分,仓粟府金,
遗之,辞金受粟.有闲晏子,见疑景公,
出奔过于,北郭騷之,门而辞行.北郭騷沐,
浴见晏子,曰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
将出奔也.北郭騷曰:夫子勉之!晏子上车,
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不知士甚.
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曰吾,晏子义,
尝乞所以,养母者焉;闻之,养其亲者,
身伉其难;晏子见疑,今吾将以,身死白之.
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君庭,
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今去齐国,
齐必侵矣.见国必侵,不若死之,请以头讬,
白晏子也.因谓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讬.
退而自刎.其友奉讬,谓复者曰:此北郭子,
为国故死,将为,北郭子死.退而自刎.
景公闻之,大骇乘驲,自追晏子,及之国郊,
请而反之.晏子,得已而反,闻北郭子,
以死白己,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
亦愈不知,士甚矣哉!君子死义,义薄云天,
投桃报李,君子有情,有情有义,情真义深.
【原文】
晏子乞北郭騷米以养母騷杀身以明晏子之贤第二十七齐有北郭騷者,结罘罔,捆蒲苇,织履,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窃说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受粟。有闲,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过北郭騷之门而辞。北郭騷沐浴而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 』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騷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焉。吾闻之,养其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着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今去齐国,齐必侵矣。方见国之必侵,不若死,请以头讬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讬。』退而自刎。其友因奉讬而谓复者曰:『此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又退而自刎。景公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 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27【译文】
   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人,编织渔猎用的网,捆扎蒲苇,编鞋子,来养活他的母亲,还是不够用。登门拜见晏子,说:『私下里仰慕先生的德义,希望讨要一些能够供养母亲的东西。』晏子派人拿一些仓中的米和府库中的钱送给他,推辞掉金钱,只接受了粮食。过了一段时间,晏子被景公怀疑,出逃于外,路过北郭骚家门而去辞行。北郭骚沐浴后接见晏子,说:『先生将要到哪里去?』晏子说:『被齐国君王怀疑,我要出去逃亡。』北郭骚说:『先生您还是努力(让齐王了解您)吧!』晏子上车长叹一声,说:『我出逃难道不应该吗?我连士也没认清呀。』
晏子走了,北郭骚召来他的朋友并告诉他说:『我仰慕晏子的德义,曾经讨要能够供养母亲的东西。我听说,对赡养自己双亲的人,自己要为他担当灾难。现在晏子被怀疑,我将要用我的死来为他辩白。』穿好衣服戴好帽子,让他的朋友拿着剑,捧着竹笥跟着他,来到景公的宫廷,请求守门人说:『晏子,是天下的贤能之人。现在他离开齐国,齐国一定会被他国侵犯。等着看国家一定被侵犯,不如死了,请您将我的头拿进去,来为晏子辩白。』于是对他的朋友说:『将我的头盛在笥中,用托盘捧着它。』退后而自刎于颈。他的朋友于是捧着托盘而对守门人说:『这个北郭子为了国家的缘故而死,我将要为北郭子而死。』又退下来自刎身亡。景公听说了这件事十分惊讶。乘坐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至国境追上了他,请罪并请求他回去。晏子不得己才返回。听说北郭子用死来为自己辩白,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我出逃,难道不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了。』
龙盆沅 發表於 2025-6-14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第二十七章所载北郭騷事,实为春秋士人精神之典范。此章以「乞米养母」与「杀身明贤」二事相贯,深刻展现了先秦「义利之辨」与「生死大义」的伦理内核,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孝义相济的伦理结构
北郭騷「织屦结罘,捆蒲苇以养母」而犹不足,其困境实为「家贫亲老」这一经典伦理命题。然其「踵门见晏子」非为乞食,而明言「悦先生之义」——此语揭示先秦士人「受施报义」的交往逻辑。晏子「分仓粟府金」之举,非寻常赈济,乃是对「慕义而来」者的精神认同。《礼记·檀弓》载「不食嗟来之食」与此形成互文,可知北郭騷之受粟,实为「义取」而非「苟得」。

二、士为知己者死的义烈精神
后章所述北郭騷「杀身以明晏子之贤」,当与《左传》豫让「国士遇我,国士报之」对观。其自刎前「退而自刎,头悬公门」的仪式化行为,实为春秋「尸谏」传统的极端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北郭騷并非晏子门客,其以死明志完全出于道义自觉,较之专诸、荆轲等「受养死士」更具道德纯粹性。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未载此事,或因其超越「报恩」层面而达「殉道」境界,已非寻常刺客伦理所能涵盖。

三、晏子的知人之明与政治智慧
晏子「见騷而赠粟」的细节尤堪玩味。观其生平「三不留君财」之志,可知赠金非为市恩,实乃「见义而为之」。《说苑·复恩》载此事后续:晏子闻騷死而叹「婴之亡岂不宜哉」,此中既含对士节的高度敬畏,亦暗合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之训。北郭騷以生命完成的这场道德证成,最终使晏子免于谗害,恰印证《易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相济之道。

此章短短百余字,却完整呈现了「慕义-受义-报义-成义」的伦理闭环。北郭騷「养母尽孝」与「殉友成仁」的二重选择,完美诠释了儒家「孝悌为仁之本」的思想脉络。而晏子作为施受双方的精神纽带,其「分财不疑」与「临难获助」的因果关联,更为后世树立了「德不孤,必有邻」的典范。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日,重读这则「义烈相照」的古典叙事,犹能感受那穿越千年的道德光芒。
刘嘉玲好 發表於 2025-7-4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北郭骚事考:论士之义死与贤者之明
(文/国学研习者)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二十七章载北郭骚事,虽仅百余言,然士节、贤道、生死之义俱在其中。今试析其要义,以明古人"以死明贤"之精神内核。

一、北郭骚之贫而孝
北郭骚"织履结罘,捆蒲苇以养母",其处境类《礼记·檀弓》之"不食嗟来之食"者。然其"踵门见晏子"乞米,非为苟活,实因"养母犹不足"。此与《孝经》"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之训相合,可见其孝非虚文。晏子"分仓粟府金"之举,非施舍也,乃敬其孝义。昔管仲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晏子此举,正是以实济虚,使孝道得彰。

二、晏子之贤与骚之义
北郭骚"悦先生之义",此"义"当解作《孟子》"舍生取义"之义。后晏子遭谗出奔,骚竟"杀身以明晏子之贤",此非匹夫之勇,实为"士为知己者死"(《战国策》)之践履。其行为逻辑,可参《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之论。骚之死,非仅报私恩,更以性命证贤者之价值,此即《春秋》"杀身成仁"之微言大义。

三、生死之际的伦理张力
此事尤可注意者,在于生死选择中的伦理层次:
1. 孝与义的转换:骚初为养母乞米(孝),终为明贤赴死(义),二者看似矛盾,实为"小孝事亲,大孝事君"(《孝经》)的升华。
2. 施与报的超越:晏子施以粟金,骚报以性命,已突破《礼记·曲礼》"礼尚往来"的对等原则,进入"以死明道"的更高维度。
3. 个体与公义的统一:骚之死表面为晏子个人,实则维护"举贤任能"的政治伦理,此即《荀子·不苟》所谓"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

四、历史语境中的士节
考《左传》《国语》,春秋士人常有"死国""死君"之举,而北郭骚"死贤"实属特例。盖因晏子为齐国贤相,其去就关乎国运,骚之死实有"以尸谏君"(《史记·管晏列传》)的深层政治意涵。此与后世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史记·刺客列传》)同调,皆彰显先秦士人"义重于生"的精神气质。

结语
北郭骚事虽微,然可照见春秋士林风骨。晏子之贤在其"分粟济困"的仁心,更在其人格感召之力;骚之义在其"杀身明贤"的壮举,尤在其"孝义两全"的生命抉择。读此篇当思:古人所谓"君子义死",非轻生也,乃是以有限之生命,证无限之大道。司马迁赞晏子"进思尽忠,退思补过",骚之死,正是对此价值最极致的扞卫。

(全文798字)

按:本文考释兼顾文本内证与时代精神,引《孝经》《论语》等经典互证,力求呈现先秦伦理思想的实践形态。学者若欲深究,可参看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论晏婴章节,及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论"士的阶层"专篇。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