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96|回覆: 2

[其他] 劉向【說苑】卷1君道詩解5【荀子】卷12君道篇詩解5 至道大形禮公定分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9 11:3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至道大形,大形無形,無形有情:隆禮至法,
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纂論公察,
則民不疑;賞勉罰偷,則民不怠;兼聽齊明,
天下歸之.後明分職,序順事業,材技官能,
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公義明而,
私事息矣.如是而然,德厚者進,佞說者止,
貪利者退,廉節者起.尚書有曰:其先時者,
殺之無赦;不逮時者,亦殺無赦.人習事固,
人之百事,如耳目鼻,不相借官.故其職分,
而民不怠,名分次定,而序不亂,兼聽齊明,
百事不留.如是然則,臣下百吏,至於庶人,
莫不修己,後敢安止,誠能而後,敢受其職;
百姓易俗,小人變心,奸怪之屬,莫不返愨;
夫是之謂,政教之極.天子垂拱,不視而見,
不聽而聰,不慮而知,不動而功,獨坐天下,
從如一體,四肢從心,真情所至,是謂大形.
詩經有曰:溫溫恭人,維德之基.此之謂也.
至道大形形:表現。此指實行『至道』以後所表現出來的政治效果:隆禮至法至:極,使……成爲最高,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纂論公察纂:集。論:辨察、考究。纂論:與『公察』對文義近,指考察賢能時集中各方面的人員進行審查,則民不疑;賞勉罰偷勉:【集解】作『克』,據【韓詩外傳】卷六第三章改,則民不怠;兼聽齊明齊明:無所不明,則天下歸之。然後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材:通『裁』,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則德厚者進而佞說者止,貪利者退而廉節者起。【書】曰引文見偽古文【尚書·胤征】:『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
譯文最好的政治原則的最大效驗:推崇禮義,使禮法高於一切,那麼國家就會有常規;尊重賢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那麼民眾就會知道努力的方向;集體審查,公正考察,那麼民眾就不會懷疑了;獎賞勤勞的人,懲罰偷懶的人,那麼民眾就不會懶惰了;同時聽取各種意見,完全明察一切事情,那麼天下人就會歸順他。然後明確名分職責,根據輕重緩急的次序來安排工作,安排有技術的人做事,任用有才能的人當官,沒有什麼得不到治理,那麼爲公家效勞的道路就暢通了而謀私的門徑就被堵住了,爲公的原則昌明了而謀私的事情就止息了。像這樣,那麼品德淳厚的人就得到起用而巧言諂媚的人就受到遏止,貪圖財利的人被黜退而廉沽奉公的人被提拔。【尚書】說:『在規定的時刻之前行動的,殺而不赦;沒有趕上規定時刻而落後的,殺而不赦。』
人習其事而固。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故職分而民不探探:尋求,指另謀他職。一說當從【韓詩外傳】作『慢』,也通,次定而序不亂,兼聽齊明而百事不留。如是,則臣下百吏至於庶人莫不修己而後敢安止止:【集解】作『正』,據世德堂本改。止:居祝,誠能而後敢受職;百姓易俗,小人變心,奸怪之屬莫不反愨;夫是之謂政教之極。故天子不視而見,不聽而聰,不慮而知,不動而功,塊然獨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如四胑之從心塊然:同『巋然』,獨自屹立而不動的樣子,即上文『不視』、『不聽』、『不慮』、『不動』的樣子。胑:同『肢』,夫是之謂大形。【詩】曰引詩見【詩·大雅·抑】:『溫溫恭人,維德之基。』此之謂也。
譯文人們往往因爲熟悉了自己的工作而固守本職不改行。人們的各種工作,就像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等不可以互相替代官能一樣。所以,職務劃分後,民眾就不會再謀求他職;等級確定後,秩序就不會混亂;同時聽取各種意見,完全明察一切,那麼各種工作就不會拖拉。像這樣,那麼大臣百官直到平民百姓就無不提高了自己的修養以後才敢安居,真正有了才能以後才敢接受官職;百姓改變了習俗,小人轉變了思想,奸邪怪僻之流無不轉向誠實謹慎,這就叫做政治教化的最高境界。所以天子不用察看就能發現問題,不用打聽就能明白真相,不用考慮就能知道事理,不用動手就能功成業就,巋然不動地獨自坐著而天下人順從他就像長在一個身體上一樣、就像四肢順從思想的支配一樣,這就是最好的政治原則的最大效驗。【詩】云:『溫柔謙恭的人們,是以道德爲根本。』說的就是這種人。?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6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黎右 發表於 2025-5-24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至道大形與禮法之治】

【荀子·君道】所論『至道大形』,實爲治國理政之精微要義。其言『大形無形』,蓋謂至道之效驗非拘於形跡,而顯於無形之情實。今試析其文理,以明聖王之道。

一、隆禮至法,國本乃定
『隆禮至法,則國有常』,此治國之綱維也。禮者,天地之序;法者,禮之輔翼。荀子重禮法並舉,非若商韓之專任刑名,亦異於老莊之絕聖棄智。禮以導民向善,法以禁民爲非,二者相濟,方能『公道達而私門塞』。觀【尚書·胤征】『先時者殺無赦』之誡,正見禮法之嚴明——時序即天道,違時者亂綱常,故誅罰不貸。此『無形之形』者,乃制度運行之自然秩序也。

二、尚賢使能,民知所向
『尚賢使能,則民知方』,此用人樞機也。賢能居位,如北辰居所而眾星共之。然荀子特重『纂論公察』,謂考察賢能須集眾智、去偏私。昔齊桓設庭燎以待士,漢武詔舉孝廉,皆此道之踐履。至若『賞勉罰偷』,非徒行慶賞之惠,實爲彰『公義明而私事息』之效。管子云:『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正與此通。

三、兼聽齊明,政教之極
『兼聽齊明,百事不留』,此聖王御世之方。【中庸】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君道亦當如是。明分職、序事業,猶天道之四時行、百物生。材技官能者,若耳目鼻口各司其職,【呂氏春秋】所謂『百官各處其職,治其事以待主』也。至若『德厚者進,佞說者止』,則【詩經】『溫溫恭人,維德之基』之化境——君心正,則天下如肢體從心,不令而行。

結語
荀子之論,以禮法爲筋骨,以賢能爲血脈,以兼聽爲神明。其云『獨坐天下,從如一體』者,非謂君王獨斷,實言至道流行,萬物自化。今人讀此,當悟『無形之大形』不在苛求外跡,而在內修禮法、外任賢能,使政教歸於中和。此先秦儒學之真精神,亦後世爲政者之明鑑也。

(全文798字)

按:本文依【荀子】原文次第闡發,融匯【尚書】【詩經】互證,兼引管、呂諸子之說,以彰『至道』之整體性。末段點明『中和』旨歸,呼應【說苑】君道思想,力求簡當而義備。
小滄 發表於 2025-9-1 20:56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君道】與【荀子·君道】相映成輝,共彰治國至理。其言『至道大形』,實謂大道無形而情實昭彰,政教之極必以禮法爲綱、名分爲序,方能臻於治世。今試析其要義,以明君道之本。

『隆禮至法,則國有常』,禮法者,國之綱維也。禮以導民情,法以齊政令,二者並隆,則制度有章而百姓知所循。昔周公制禮作樂,孔子云『齊之以禮』,皆重禮法相濟之道。至若『尚賢使能,則民知方』,蓋賢能居位,則德業可范,民慕其行而自趨正途。【尚書】云『任官惟賢材』,此之謂也。

『纂論公察,則民不疑』,言考績賢能需集眾議而公正明察,如此則擢黜無疑謗;『賞勉罰偷,則民不怠』,賞罰當否,關係民心向背。韓非曰『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唯信賞必罰,方能使民勤勉。『兼聽齊明,則天下歸之』,兼聽則廣納眾智,齊明則洞察幽微,如此則天下歸心,如江河之赴海。

繼而『明分職,序事業』,乃言職分明確、事務有序,如耳目鼻口各司其職而不相侵。【荀子】謂『職分而民不探,名定而物不競』,正是此理。至若『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則需量才授官、因能任事,使巧者獻技、智者獻謀,則政通人和。

如是,『公道達而私門塞,公義明而私事息』,公道既行,則徇私之門杜;公義既彰,則營苟之事息。德厚者進、廉節者起,佞說者止、貪利者退,政治清明自可期。【尚書·胤征】云『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非謂苛暴,而是強調職守時序之重,失時者亂政,故須嚴儆。

最終『天子垂拱而天下治』,非真無所爲,乃因禮法備、賢能用、分職明、賞罰公,故能不勞而理。如【詩】云『溫溫恭人,維德之基』,君德溫恭以爲基,政教大形以成化,此乃『至道』之終極體現——無形之大道,借有形之政制而彰其情實也。

綜而觀之,二篇皆申君道以『禮法公義』爲體,『明分任能』爲用,體用兼備,則政教極而天下歸。今世治國者,若能鑒此古義,崇禮法、尚賢能、公賞罰、明職分,何愁世之不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