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5|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詩解23景公從畋十八日不返國晏子諫(四肢無心十有八日不亦久乎)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8 17:3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詩解23景公從畋十八日不返國晏子諫無心十有八日不亦久乎
題文詩:
景公畋於,署梁十有,八日不返.晏子自國,
往見比至,衣冠不正,不革衣冠,望游而馳.
望見晏子,公下而急,帶曰何爲,國家,
無有故乎?晏子對曰:不亦急也!雖然嬰亦,
願有復也;國人皆以,君爲安野,而不安國,
好獸惡民,毋乃不可?公曰何哉?吾爲夫婦,
獄訟不正?泰士,子牛存矣;社稷宗廟,
之不享乎?泰祝,子游存矣;諸侯賓客,
莫之應乎?行人,子羽存矣;爲田野之,
不僻倉庫,之不實乎?申田存焉;國家有餘,
不足聘乎?吾子存矣.寡人之有,五子猶心,
之有四肢,心有四肢,故心得佚.今寡人有,
五子故寡,人得佚焉,豈不可哉!晏子對曰:
聞之,與君言異;若乃心之,有四,
心得,也;倘若得令,無心,
十有八日,不亦久乎!公於是,罷畋而歸.
君者國心,官者四肢,心主神明,令行禁止,
發號施令,審時度勢,因情制宜,心不可無,
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情懷天下,萬眾一心.
   【原文】景公從畋十八日不返國晏子諫第二十三景公畋於署梁,十有八日而不返。晏子自國往見公。比至,衣冠不正,不革衣冠,望游而馳。公望見晏子,下而急帶曰:『夫子何爲遽?國家無有故乎? 』晏子對曰:『不亦急也!雖然,嬰願有復也。國人皆以君爲安野而不安國,好獸而惡民,毋乃不可乎?』公曰:『何哉?吾爲夫婦獄訟之不正乎?則泰士子牛存矣;爲社稷宗廟之不享乎?則泰祝子游存矣;爲諸侯賓客莫之應乎?則行人子羽存矣;爲田野之不僻,倉庫之不實?則申田存焉;爲國家之有餘不足聘乎?則吾子存矣。寡人之有五子,猶心之有四支,心有四支,故心得佚焉。今寡人有五子,故寡人得佚焉,豈不可哉!』晏子對曰:『嬰聞之,與君言異。若乃心之有四支,而心得佚焉,可;得令四支無心,十有八日;不亦久乎!』公於是罷畋而歸。
【譯文】
景公在署梁田獵, 十八天也沒有回宮。晏子從國都前往署梁拜見景公。到了的時候, 他衣冠不整, 也不換衣服, 望見景公的彩旗疾馳而來。
    景公看見晏子, 下馬急忙問:『先生爲什麼這樣著急, 國家沒有什麼變故吧?』晏子回答說:『 也不算太緊急。即使這樣, 我也希望您能回去。國人都認爲君王是安心于田獵而不理國事, 喜好野獸而厭惡人民的人。這大概不行吧?』
    景公說: 『爲什麼? 我審理夫婦間的案件不公正嗎, 那麼, 有太士子牛在呀; 是社稷宗廟沒有祭祀嗎? 那麼, 有太祝子游在呀; 是諸侯賓客來往沒有人接待嗎? 那麼, 有行人子羽在呀; 是因爲田野沒有開墾, 國庫不充實嗎? 那麼, 有司田在呀,是因爲國家的余虧無人管嗎? 那麼, 有先生您在呀。我有你們五個人, 就像心臟擁有四肢一樣。心臟有了四肢, 所以能夠安逸。現在我有你們五人, 所以我能得安逸, 有什麼不行的?』
    晏子回答說:『 我聽說的,和您說的不同。若心臟擁有四肢,心臟能得安逸, 行; 假若四肢沒了心臟(依靠) , 十八天, 不是太漫長了嗎!』因此, 景公停止田獵, 回到國都。
賈衣 發表於 2025-6-7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第二十三章所載"景公畋獵十八日不返"一事,實爲先秦政治哲學中"君臣共治"思想的典型範例。晏嬰之諫,非止於勸誡君主耽於遊獵,更深刻揭示了"君心爲國本"的治國要義。

考其文本結構,可分三重意蘊:首言景公"畋於署梁十有八日不返",以數字凸顯其違禮之甚。【禮記·王制】明載"諸侯田獵,不過三驅",而景公遠超禮制,已失"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的農隙講武本義。晏子"衣冠不正"而往,非失禮也,乃刻意以"儀容不整"隱喻國政荒弛之狀,此即【春秋】"微言大義"筆法。

其次,晏子以"四肢無心"爲喻,直指政本。【黃帝內經】云"心爲君主之官",管子亦言"君爲元首,臣爲股肱"。晏子融合醫家、法家學說,將國家喻爲有機體:國君若長期離位,猶人身"十有八日"無主,必致"百骸潰散"。其諫語暗合【尚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的危懼意識。

深層觀之,此章實闡發"虛君實相"的政治智慧。晏子不循"暴諫"之途,而以"望游而馳"的急切姿態,既守人臣之禮,又彰匡弼之誠。這種"婉而多諷"的諫言藝術,正是【左傳】所稱"聖達節,次守節"的實踐。景公"下而急"的反應,亦證明【荀子·臣道】"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的論斷。

要之,本章以畋獵爲表,以君臣互動爲里,完整呈現了先秦理想政治模式:君主當"執中守一",臣子須"以道事君"。晏子之諫,非特爲規過,實乃通過"正君心"以"正天下",此即【大學】"格君心之非"說的先聲,亦爲後世"文死諫"傳統立極。讀此篇者,當於字外求義,方得古人垂誡之深心。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7-23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第二十三章所載"景公畋獵十八日不返"一事,實爲古代君臣倫理與治國之道的經典案例。晏子以"四肢無心"爲喻,其諫言深得【周易】"鼎折足"之象與【孟子】"民爲貴"之旨,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畋獵失度之弊
古者天子諸侯畋獵,本爲"講武事、備祭祀"(【禮記·王制】),然景公"十有八日不返",已違【尚書·無逸】"不敢盤於游田"之訓。晏子"衣冠不正"而往,非失禮也,乃效【孝經】"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之意,以急君之難爲至禮。其"望游而馳"之態,正合【論語】"事君盡禮"而"不諂"之義。

二、肢體喻政之妙
"四肢無心"之喻,實本【黃帝內經】"心者君主之官"之說,又暗合【管子·君臣】"君爲元首,臣爲股肱"之論。晏子將國政比作人體,十八日無君,猶"百骸九竅無主"(【莊子·齊物論】),其危可知。此喻較【荀子·王制】"君者舟也"之譬更爲警策,直指政權運作之核心機制。

三、諫諍藝術之精
晏子不直言君過,而設"四境無歸"之間,使景公自悟其非,此乃【鬼谷子·反應】"欲張反斂"之術。其"不革衣冠"之狀,既合【儀禮】"有憂者側席而坐"之儀,又得【韓非子·說難】"順辭而諫"之要。終使景公"罷畋而歸",較之【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更爲含蓄而效。

四、當代啟示
此章揭示"勤政爲民"之永恆價值。昔范仲淹"先憂後樂"、林則徐"苟利國家",皆承晏子之精神。今觀之,領導幹部若沉湎娛樂,恰如"無心之四肢",終致政令不行。晏子之諫,實爲古今中外行政管理學"決策中樞不可缺位"理論的最佳古典註腳。

要之,此章雖簡,卻蘊含"君臣共治""以民爲本""節制有度"三重治國智慧。晏子之諫,非特爲齊景公發,實爲萬世君臣立鏡。讀此可知【春秋】責備賢者之義,更明【大學】"修身治國"之道,誠國學精髓之所在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