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98|回復: 2

[其他]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诗解23景公从畋十八日不返国晏子谏(四肢无心十有八日不亦久乎)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8 17:3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诗解23景公从畋十八日不返国晏子谏无心十有八日不亦久乎
题文诗:
景公畋于,署梁十有,八日不返.晏子自国,
往见比至,衣冠不正,不革衣冠,望游而驰.
望见晏子,公下而急,带曰何为,国家,
无有故乎?晏子对曰:不亦急也!虽然婴亦,
愿有复也;国人皆以,君为安野,而不安国,
好兽恶民,毋乃不可?公曰何哉?吾为夫妇,
狱讼不正?泰士,子牛存矣;社稷宗庙,
之不享乎?泰祝,子游存矣;诸侯宾客,
莫之应乎?行人,子羽存矣;为田野之,
不僻仓库,之不实乎?申田存焉;国家有余,
不足聘乎?吾子存矣.寡人之有,五子犹心,
之有四肢,心有四肢,故心得佚.今寡人有,
五子故寡,人得佚焉,岂不可哉!晏子对曰:
闻之,与君言异;若乃心之,有四,
心得,也;倘若得令,无心,
十有八日,不亦久乎!公于是,罢畋而归.
君者国心,官者四肢,心主神明,令行禁止,
发号施令,审时度势,因情制宜,心不可无,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情怀天下,万众一心.
   【原文】景公从畋十八日不返国晏子谏第二十三景公畋于署梁,十有八日而不返。晏子自国往见公。比至,衣冠不正,不革衣冠,望游而驰。公望见晏子,下而急带曰:『夫子何为遽?国家无有故乎? 』晏子对曰:『不亦急也!虽然,婴愿有复也。国人皆以君为安野而不安国,好兽而恶民,毋乃不可乎?』公曰:『何哉?吾为夫妇狱讼之不正乎?则泰士子牛存矣;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则泰祝子游存矣;为诸侯宾客莫之应乎?则行人子羽存矣;为田野之不僻,仓库之不实?则申田存焉;为国家之有余不足聘乎?则吾子存矣。寡人之有五子,犹心之有四支,心有四支,故心得佚焉。今寡人有五子,故寡人得佚焉,岂不可哉!』晏子对曰:『婴闻之,与君言异。若乃心之有四支,而心得佚焉,可;得令四支无心,十有八日;不亦久乎!』公于是罢畋而归。
【译文】
景公在署梁田猎, 十八天也没有回宫。晏子从国都前往署梁拜见景公。到了的时候, 他衣冠不整, 也不换衣服, 望见景公的彩旗疾驰而来。
    景公看见晏子, 下马急忙问:『先生为什么这样着急, 国家没有什么变故吧?』晏子回答说:『 也不算太紧急。即使这样, 我也希望您能回去。国人都认为君王是安心于田猎而不理国事, 喜好野兽而厌恶人民的人。这大概不行吧?』
    景公说: 『为什么? 我审理夫妇间的案件不公正吗, 那么, 有太士子牛在呀; 是社稷宗庙没有祭祀吗? 那么, 有太祝子游在呀; 是诸侯宾客来往没有人接待吗? 那么, 有行人子羽在呀; 是因为田野没有开垦, 国库不充实吗? 那么, 有司田在呀,是因为国家的余亏无人管吗? 那么, 有先生您在呀。我有你们五个人, 就像心脏拥有四肢一样。心脏有了四肢, 所以能够安逸。现在我有你们五人, 所以我能得安逸, 有什么不行的?』
    晏子回答说:『 我听说的,和您说的不同。若心脏拥有四肢,心脏能得安逸, 行; 假若四肢没了心脏(依靠) , 十八天, 不是太漫长了吗!』因此, 景公停止田猎, 回到国都。
贾衣 發表於 2025-6-7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十三章所载"景公畋猎十八日不返"一事,实为先秦政治哲学中"君臣共治"思想的典型范例。晏婴之谏,非止于劝诫君主耽于游猎,更深刻揭示了"君心为国本"的治国要义。

考其文本结构,可分三重意蕴:首言景公"畋于署梁十有八日不返",以数字凸显其违礼之甚。《礼记·王制》明载"诸侯田猎,不过三驱",而景公远超礼制,已失"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的农隙讲武本义。晏子"衣冠不正"而往,非失礼也,乃刻意以"仪容不整"隐喻国政荒弛之状,此即《春秋》"微言大义"笔法。

其次,晏子以"四肢无心"为喻,直指政本。《黄帝内经》云"心为君主之官",管子亦言"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晏子融合医家、法家学说,将国家喻为有机体:国君若长期离位,犹人身"十有八日"无主,必致"百骸溃散"。其谏语暗合《尚书·五子之歌》"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的危惧意识。

深层观之,此章实阐发"虚君实相"的政治智慧。晏子不循"暴谏"之途,而以"望游而驰"的急切姿态,既守人臣之礼,又彰匡弼之诚。这种"婉而多讽"的谏言艺术,正是《左传》所称"圣达节,次守节"的实践。景公"下而急"的反应,亦证明《荀子·臣道》"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的论断。

要之,本章以畋猎为表,以君臣互动为里,完整呈现了先秦理想政治模式:君主当"执中守一",臣子须"以道事君"。晏子之谏,非特为规过,实乃通过"正君心"以"正天下",此即《大学》"格君心之非"说的先声,亦为后世"文死谏"传统立极。读此篇者,当于字外求义,方得古人垂诫之深心。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7-23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十三章所载"景公畋猎十八日不返"一事,实为古代君臣伦理与治国之道的经典案例。晏子以"四肢无心"为喻,其谏言深得《周易》"鼎折足"之象与《孟子》"民为贵"之旨,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畋猎失度之弊
古者天子诸侯畋猎,本为"讲武事、备祭祀"(《礼记·王制》),然景公"十有八日不返",已违《尚书·无逸》"不敢盘于游田"之训。晏子"衣冠不正"而往,非失礼也,乃效《孝经》"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之意,以急君之难为至礼。其"望游而驰"之态,正合《论语》"事君尽礼"而"不谄"之义。

二、肢体喻政之妙
"四肢无心"之喻,实本《黄帝内经》"心者君主之官"之说,又暗合《管子·君臣》"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之论。晏子将国政比作人体,十八日无君,犹"百骸九窍无主"(《庄子·齐物论》),其危可知。此喻较《荀子·王制》"君者舟也"之譬更为警策,直指政权运作之核心机制。

三、谏诤艺术之精
晏子不直言君过,而设"四境无归"之间,使景公自悟其非,此乃《鬼谷子·反应》"欲张反敛"之术。其"不革衣冠"之状,既合《仪礼》"有忧者侧席而坐"之仪,又得《韩非子·说难》"顺辞而谏"之要。终使景公"罢畋而归",较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更为含蓄而效。

四、当代启示
此章揭示"勤政为民"之永恒价值。昔范仲淹"先忧后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皆承晏子之精神。今观之,领导干部若沉湎娱乐,恰如"无心之四肢",终致政令不行。晏子之谏,实为古今中外行政管理学"决策中枢不可缺位"理论的最佳古典注脚。

要之,此章虽简,却蕴含"君臣共治""以民为本""节制有度"三重治国智慧。晏子之谏,非特为齐景公发,实为万世君臣立镜。读此可知《春秋》责备贤者之义,更明《大学》"修身治国"之道,诚国学精髓之所在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