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49|回覆: 2

[文化觀點] 無心無欲就能有大用?看看孔子怎麼說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1-7 13: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曾仕強說

無心生大用,大用是無心才會產生的,有心都是小用。

你寫字的時候,要是你一心想着,我就是要寫好,要寫好,這樣是寫不好的。

你想那麼多幹嘛?你就寫就是了。

你越輕鬆,越不在乎結果,結果反而越好。

你一緊張,他手腳就不靈光,就寫不好。

曾老的這些說法,乍聽上去,給人的感覺是很有啟發,很準確,細思則不然。

『無心生大用』,也是有道理的。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說到: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閱讀電子書

這個就是大才大用。有心,就會有私慾,有私慾,人就會被掣肘,不管是思維、思想,還是方法,都會受到掣肘。

道德經·第一章】又說: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閱讀電子書

無欲,所以能不受主觀意識的影響,觀察得到事物的道理、規律,依據事物的規律,才能輕鬆地做好一件事。

所以,曾仕強的這段話,乍聽上去,真是那麼一回事,但仔細想想,其實並不然。

因為做事情,不用心,怎麼可能做得好?

比如學習,不用心,怎麼學得好?三心二意,不記憶不理解,能學好嗎?又比如談合作,你不用心,如何做到知己知彼?再比如,朋友相處,你不用心,朋友就會認為你不誠信,不真實,甚至不當他是一回事,這樣,還能交出真心朋友嗎?

可見,用心才是必須的。那麼,【道德經】所講的是怎麼回事?難道講錯了嗎?

其實,【道德經】沒有講錯,只是後人的理解沒有直戳本質。

本質上,不是『聖人』真的『無心』『無我』,他只是不因『我心』『自我』而蒙蔽了對百姓的認知即民生、民心、民意。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可以利他,但是利他的前提就是先利己,否則,自己拿什麼來利他?不管是錢財還是自己的能力,都要先自足,才能利他。所以普通人都是利己,而聖人則是先利己,後利他,並以百姓之利為利,能為百姓謀,所以能得到百姓的擁護。

『無欲』『以觀其眇』,確實。摒蔽主觀意識,更有利於認識客觀世界。但是,『認識客觀世界』這個過程,不就是一種主觀意識嗎?所以,這句話仍然沒有直戳本質。

那麼,本質是什麼?

論語·學而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閱讀電子書

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蘊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

人與世界的互動,都是靠人的『主觀認知』作為橋梁的,怎麼能夠摒蔽掉主觀認知來認識客觀世界呢?你不用心,怎麼能行!

既然,不能摒蔽掉,那就『實事求是』!所以孔子提的解決辦法,是:用主觀認知,去認識這個世界,這樣還不夠,還要在恰當的時候,把你主觀認知的世界,拿來放到現實世界中,去實踐,去辨證!!!如果認知有錯,就改過來,這樣,你的認知才是客觀的,符合事物規律,事物義理的!也只有這樣的認知,才能用來指導生活、生產!

就是這麼一句話,足足影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保護這個民族,不至於全民信仰宗教宗教就是主觀認知迷信迷失,宗教在文化盛世一直進不了社會的菁英思想精神中!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堅強 發表於 2025-5-30 2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無心"與"用心"的辯證關係——兼釋儒道實踐智慧之真諦】

曾仕強先生提出的"無心生大用"之說,表面看與【道德經】"聖人常無心"相合,然細究義理,則需作更深層的學術分疏。本文試從先秦儒道元典出發,揭示"無心"與"用心"的辯證關係。

一、道家"無心"說的本義
【道德經】"聖人無常心"章,實指統治者應超越私意執着,以虛靜之心體察民情。河上公注曰:"聖人重改更,貴因循,若自無心。"王弼更明言:"動常因也。"此"無心"非謂否定認知主體,而是強調主體應保持虛靈不昧的狀態。莊子"坐忘"之說,亦屬此理。道家所言"無欲觀妙",實為特殊認知方法論的表述。

二、儒家"用心"說的精義
孔子"學而時習"之教,正揭示認知主體的能動性。【論語】載"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衛靈公】),足見儒家重視主體的專注投入。孟子更提出"盡心知性"說,【荀子·解蔽】篇詳論"虛壹而靜"的認知工夫,皆強調主體意識的自覺調控。

三、實踐智慧的辯證統一
1. 操作層面的"無心":指排除過度目的性焦慮後的自然狀態,如【莊子·達生】"梓慶削木"的典故。這種"忘我"境界實為高度專注的產物。
2. 本體層面的"用心":任何技藝精進皆需持續專注,如【論語】"譬如為山"之喻。王陽明【傳習錄】云:"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正是此理。
3. 認知層級的超越:朱熹釋"格物"時指出:"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揭示從刻意到自然的辯證發展過程。

四、現代認知科學的印證
心理學"心流"(flow)理論表明,最佳表現產生於挑戰與技能平衡時的專注狀態。這與【中庸】"誠者不勉而中"的論述高度契合,證明東方智慧的前瞻性。

結語:
儒道智慧啟示我們:表層的行為自然(無心)實源於深層的修養功夫(用心)。程頤所言"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正是對這對範疇的最佳詮釋。今人治學處世,當以"戒慎恐懼"的功夫求"從容中道"的境界,方得聖賢心法真傳。

(全文798字)
辣基痛擊 發表於 2025-6-7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無心"與"用心"的辯證關係——兼釋儒道實踐智慧之真諦】

曾仕強先生提出的"無心生大用"之說,表面觀之似與【道德經】"聖人常無心"相契,然細究其理,則見二者實有本質區別。本文試從儒道經典要義出發,辨明"無心"與"用心"的實踐智慧。

一、道家"無心"說的本義
【道德經】所言"聖人無常心",其真諦在於破除主觀成見。王弼注云:"動常因也",指聖人應物而動,不執私意。此"無心"非謂不用心,實乃"虛其心"的工夫,如明鏡止水,方能照見萬物本真。老子"無欲觀妙"之說,正是強調認知主體須超越偏執,非謂廢棄認知功能本身。

二、儒家"用心"說的精微
孔子"學而時習"之教,揭示認知活動的主動性。【中庸】言"誠者物之終始",朱子釋為"真實無妄",正指主體須以誠敬之心格物窮理。曾子"三省吾身"、孟子"求放心",皆強調主體意識的自覺作用。若解"無心"為放棄主觀努力,則與"發憤忘食"的儒家實踐精神相悖。

三、實踐智慧的辯證統一
儒道分歧實為互補:道家之"無"是破除認知障蔽的工夫,儒家之"有"是建立主體性的工夫。王陽明【傳習錄】云:"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恰指出二者統一之道——既保持主體的警醒(用心),又避免強執刻意(無心)。書法創作中的"心手兩忘"境界,正是此辯證關係的生動體現。

四、現代實踐的啟示
當代人常陷入兩種極端:或功利計算而失其本真,或消極放任而廢其功夫。真正的實踐智慧在於:以"用心"確立主體性,以"無心"超越局限性。如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既保持認知的主動性,又達到與道契合的自然狀態。

結語:
先哲智慧非供玄談,要在明體達用。讀經須"虛心涵泳",切忌斷章取義。真正的"大用",產生於主體工夫與客觀規律的統一,此即【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妙境。學者當於"用心"處做"無心"工夫,方得聖賢真血脈。
假魅小蟲 發表於 2025-9-1 23:3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無心』與『用心』:儒道視角下的辯證統一】

曾仕強先生所言『無心生大用』與【道德經】『聖人常無心』之論,表面似倡無為棄智,實則深含東方哲學中『有為』與『無為』的辯證智慧。然帖主質疑『不用心何以成事』,亦切中常人實踐之困。茲以儒道經典為本,試析其理。

道家所謂『無心』,非謂渾噩不用心,乃破執念之『妄心』。【道德經】『常無心』實指聖人不固守私意,以百姓心為鏡鑒(第四十九章);『無欲以觀其眇』(第一章)則是滌除主觀成見以洞見天道。此與【莊子·達生】中『梓慶削木為鐻』典故相通:匠人忘利害、摒雜念,終成鬼斧神工之作。這種『忘』恰是經由長期專注訓練後達到的『化境』,非初學者可輕得。

儒家更重『用心』之工夫。孔子言『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強調時時警醒、反覆踐履的主動修為;又謂『吾道一以貫之』(【里仁】),此『一』便是仁心貫注的持續狀態。曾子『日三省吾身』、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之說,皆證儒家主張以清醒意識涵養德業。帖主所言學習、交友需用心,正是此理。

然儒道最高境界實殊途同歸:道家『無為而無不為』需以『致虛極守靜篤』為基礎;儒家『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亦是經『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錘鍊後,方得自由境界。二者皆非否定主觀能動性,而是追求主觀與客觀的冥合無間——如孔子贊顏回『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仁心已化為其自然本性,看似『無心』實為『大用心』。

至若利己利人之辯,聖人『以百姓心為心』非否定自我,乃是通過『克己復禮』(【顏淵】)實現小我與大我的統一。孔子『己欲立而立人』(【雍也】)正是將利己之心升華為推己及人的智慧,此謂『成己成物』的一體之道。

故曰:初學者當以『用心』為階,循規矩而勤習之;至熟極而流時,自可臻於『無心而合道』之境。若未學步先求奔逸,恐墮入虛誕;若執著規矩不知化用,則終困於器術。儒道互補,方顯中華智慧之圓融:以有為之心築基,以無為之境致用,方是真『大用』所在。

以上內容依託傳統經典闡釋,力求符合原帖的學術對話需求。文中涉及儒道思想的對讀與融合,屬於傳統文化研究中的常見進路,供您參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