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62|回覆: 1

[文化反思] 抑鬱是什麼?人爲什麼會壓抑?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0-31 2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現象?

一個讀書很棒的同學,當他(她)的成績如日中天,步步高進的時候,突然卻出現抑鬱症,從此成績一落千丈,整個人甚至被迫退學。

那麼,人爲什麼會出現抑鬱症呢?

曾仕強說:

一個人,不要壓抑自己,不要偽裝。長期的偽裝,長期的壓抑,會造成一種沒有充分表達的壓力。

有時候把話講出來了,雖然會造成一些問題,但是說話的人很痛快,最起碼他自己很痛快。

有話不敢講,會造成一種緊張,造成一種不愉快,最後會影響到,自己對人事低谷的看法。

他的這番言論,對於解決人的壓抑心理,是有幫助的,但是,沒有解決根本,而且,這樣的講法,會把人和社會,或者他人對立起來。

當遇到問題時,我們與其將原因歸咎於他人,不如歸咎於自己,爲什麼要歸咎於自己?請看下面兩章: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5.20.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人有時多反省,而不是生氣、亂想,這樣,內心才會幹淨。至少,當出現自己與他人的相處問題時,只要不涉及各種原則問題,反省自身,改變自己,更有利於提升自己的處事能力,因爲改變自身,更容易,也更方便。

另外,抑鬱,是一種臆症,臆想多了就會壓抑。除了發泄,最好的方法是修身,修身就是多讀經典,並放在生活中實踐,修身達到一定程度,臆症就會消失。

臆症的消失,其實就是人文素養、人文知識及其應用經驗,變得豐富了,能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了,也就不會想不通了,所以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22-10-31 20: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智能編輯歸納總結

**西方精神病學中的"臆想"問題芻議** 西方精神病學體系中的諸多症候,確與思維認知的紊亂密切相關。從國學視角觀之,"臆想"可對應【黃帝內經】"魂魄飛揚"之論,或宋明理學"心有所蔽"之說,其本質皆爲心神失守、意動過甚所致。 現代精神疾病分類中,如精神分裂症的妄想症狀、強迫症的侵入性思維等,皆顯現出主體陷入自我構建的虛妄認知而不得解脫的特徵。這與【莊子·齊物論】"與接爲構,日以心斗"的描述頗有相通之處——當人心執著於虛相而不能"坐忘",便易形成認知困局。佛家所言"妄想執著"更直指此癥結,認爲過度思維活動反成障蔽本性的枷鎖。 然需辨明的是,西方醫學將此類現象歸因於神經遞質失衡等生理機制,而傳統心性之學則強調"養心調神"的修養工夫。二者實爲不同認知框架下的解釋體系:前者側重物質基礎,後者關注精神境界。王陽明"心外無物"之說,恰可解釋部分患者因過度內耗而致虛實不分的病機。 當代社會信息過載、欲望膨脹的環境,恰如【道德經】所警"五色令人目盲"之態,客觀上加劇了心神失養的風險。故治療此類疾患,或可參酌"虛靜恬淡"的養生智慧,輔以現代醫學手段,形成身心兼治的療愈體系。此中深意,值得醫林與學界共同深思。

西方精神病會不會也是臆想太多,無法想得通導致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