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93|回覆: 3

[其他] 【貞觀政要】卷18儉約詩解4岑文本官不營產業魏徵簡樸公而忘私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1 17: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8儉約詩解4岑文本官不營產業魏徵簡樸公而忘私題文詩:
昔岑文本,爲中書今,宅卑濕無,帷帳之飾.
或有勸其,營產業者,文本嘆曰:吾本漢南,
一布衣耳,竟無汗馬,之勞徒以,文墨致位,
中書令也,斯亦極矣.荷俸祿重,爲懼已多,
更豈得言,營產業乎?勸之言者,嘆息而退.
官者不商,與民爭利,治國有常,利民爲本.
戶部尚書,戴胄卒矣,太宗以其,居宅弊陋,
祭享無所,令有司特,爲之造廟.儉樸廉潔.
溫彥博位,爲尚書之,右僕射家,貧無正寢,
及其薨也,殯於旁室.太宗聞而,嗟嘆遽命,
所司爲造,祭廟又當,厚加賻贈.廉潔奉公,
公而忘私,公者千古.魏徵宅內,先無正堂.
及遇有疾,唐太宗時,欲造小殿,而輟其材,
爲征營構,五日而就.遣中使齎,素褥布被,
而賜之以,遂其所尚.魏徵簡樸,情真義深.
【原文】

岑文本爲中書今,宅卑濕,無帷帳之飾。有勸其營產業者,文本嘆曰:『吾本漢南一布衣耳,竟無汗馬之勞,徒以文墨致位中書令,斯亦極矣。荷俸祿之重,爲懼已多,更得言產業乎?』言者嘆息而退。

戶部尚書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無所,令有司特爲之造廟。

溫彥博爲尚書右僕射,家貧無正寢,及薨,殯於旁室。太宗聞而嗟嘆,遽命所司爲造,當厚加賻贈。

魏徵宅內,先無正堂。及遇疾,太宗時欲造小殿,而輟其材爲征營構,五日而就。遣中使齎素褥布被而賜之,以遂其所尚。

【譯文】
岑文本擔任中書令要職,但他的房宅卻低下潮濕,沒有帷帳之類的裝飾,有人勸他買房置地,文本嘆息道:『我本來只是漢水南邊的一個平民百姓,並沒有什麼汗馬功勞,只是憑藉一點文墨,就當上了中書令,我已經很滿足了,現在我享受著這麼高的俸祿,已經感到很慚愧了,還買房置地幹什麼呢?』聽他這麼說,勸他的人嘆息著離開了。

戶部尚書戴胄去世後,唐太宗見他的居所很簡陋,沒有地方祭拜弔唁,於是下令有關部門專門爲他營造祭拜之廟。
溫彥博官居尚書右僕射,但是家中貧困沒有正室,他死後,只有在旁屋祭奠。唐太宗知道後嘆息不已,下令爲他營造祭廟,又饋贈給他的家人豐厚的物資。
魏徵的住宅開始時沒有正堂。一次他生病,唐太宗當時正要營造小型的宮殿,於是停下工,用這些材料爲魏徵營造正堂,五天就完工了,唐太宗還派使者贈送給魏徵喜歡的素布被褥,以成全他節儉的志向。
戴威 發表於 2025-5-26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儉約篇所載岑文本、戴胄、溫彥博、魏徵四子之事,實爲千古臣道之圭臬。本文試從"儉以養德"與"公而忘私"二端,析其深意。

一、儉樸乃士大夫立身之本
岑文本"漢南布衣"之嘆,實爲傳統士人"安貧樂道"精神之體現。【論語】云"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文本身居中書令而居陋室,非不能也,實不爲也。其"荷俸祿之重爲懼已多"之語,尤見【周易】"負且乘,致寇至"之戒懼。唐太宗爲戴胄造廟、爲溫彥博營寢,非僅憫其清貧,實爲彰揚"國奢則示之以儉"的治國之道。此正合【禮記】"祭不欲數,數則煩;祭不欲疏,疏則怠"的禮制精義。

二、公而忘私乃爲政之要
魏徵宅無正堂一事,最見君臣相得之誠。太宗輟殿材以營正堂,非破格逾制,實爲踐行【孟子】"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的君臣倫理。魏徵受素褥布被而不辭,恰合【中庸】"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的處世之道。二者相得益彰,成就"君明臣直"的治世典範。溫彥博"殯於旁室"而得太宗厚賻,更見"儉其親喪"與"慎終追遠"的辯證統一。

三、當代鏡鑒
今人觀此四子行跡,當思【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之訓。岑文本"不營產業"非矯情,實爲深諳"仕者不殖"的爲官準則;魏徵受賜不慚,正顯"以道事君"的大臣風骨。唐太宗以帝王之尊,能體察臣下清貧而存恤之,恰是【貞觀政要】"以百姓心爲心"的具體實踐。

要之,四子之事雖微,然"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爲"?其儉約之德與忘私之志,實爲【貞觀政要】"崇儉戒奢"思想的最佳註腳,亦足爲後世仕宦者永式。
冰玉壺 發表於 2025-6-2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儉約篇所載岑文本、魏徵諸公事,實爲千古官箴之典範。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岑文本之"懼盈守謙"
文本官至中書令而"宅卑濕無帷帳之飾",此非故作清高,實乃深諳"祿過其功者削"之理。其言"荷俸祿重,爲懼已多",正合【周易】"亢龍有悔"之誡。漢代蕭何"賤強買田宅以自污"、宋代王旦"宅第不施丹雘",皆同此理。唐太宗【帝范】云"人主嗜欲,取類無厭",而文本以"漢南布衣"自警,可謂"知足不辱"之實踐。

二、戴胄、溫彥博之"廉以成禮"
戴胄卒後"祭享無所",溫彥博"殯於旁室",然太宗特敕造廟,此中深意值得玩味。【禮記】言"禮者,因人情而節文",二公生前廉潔致貧,死後反得廟享殊榮,實爲"儉德之報"。范仲淹"歿之日身無以爲斂",而宋仁宗親題"褒賢之碑",與此事同一機杼。

三、魏徵"正堂"之政治隱喻
魏徵宅無正堂,太宗輟殿材五日成之,此非徒爲營構之事。【尚書】云"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太宗此舉實具三重深意:其一彰"股肱之臣"地位,其二顯"納諫如流"之誠,其三樹"君臣共治"典範。所賜素褥布被,暗合【道德經】"聖人被褐懷玉"之旨,較之漢文帝賜張蒼"蒲輪安車",更見精神傳承。

四、貞觀儉約之現代啟示
諸公事例揭示爲政三要:一曰"知止",文本"斯亦極矣"之嘆,正是【大學】"止於至善"註腳;二曰"尚質",魏徵素褥與太宗輟殿,構成"君儉臣直"的良性互動;三曰"重義",戴胄、溫彥博身後哀榮,體現"德厚者流光"的價值觀。司馬光【訓儉示康】言"儉德之共也",觀貞觀群臣,方知"共"字真義。

要之,貞觀名臣之儉非爲邀譽,實乃"正其誼不謀其利"的自然流露。今人讀此,當思【顏氏家訓】"儉者,君子之德"的訓誡,更應體悟"儉近仁"的深層倫理。史載太宗見魏徵堂成而泣曰:"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諸公之儉德,豈非千秋明鏡乎?
賈況奕 發表於 2025-9-2 14:26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儉約】所載岑文本、戴胄、溫彥博、魏徵四事,非獨言臣子之廉,更彰明君之鑑,其深意遠超『儉德』二字,直指爲政之本與君臣相得之道。今試析之,以明古人之心。

岑文本身居中書令之要職,而『宅卑濕,無帷帳之飾』,其儉素非出於矯飾,乃源於清醒之自知。彼自謂『漢南一布衣』,以文墨致位極臣,已深感『荷俸祿之重,爲懼已多』。此『懼』字最堪玩味:非懼權位之不保,乃懼德不配位、功不稱祿,懼負君王與國家之託。其拒營產業,實乃以『懼』爲守,以廉爲盾,護持其政治人格之完整。此與【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之訓暗合,體現了一種高度的政治自律與身份自覺。

至若戴胄、溫彥博身後之事,太宗皆『嗟嘆』而敕令有司造廟營葬。此非徒爲憫其清貧,實爲彰表一種官方認可的價值取向——以國家儀典榮寵廉臣,乃是以制度化的方式,將『儉約廉潔』確立爲官僚體系的核心美德。太宗此舉,非私恩也,乃公義;非恤其私,乃勵天下。其深層用意,在於構建一個以德行爲先、以公心爲重的政治倫理共同體。

魏徵之事尤具象徵意義。太宗輟小殿之材,五日而成魏徵正堂,更賜素褥布被以『遂其所尚』。此非簡單之君賜臣受,而是一場深刻的政治對話與精神契合。太宗以『輟工』之舉,向魏徵及天下臣民宣告:良臣之志,重於君王之欲;公義之需,先於私用之奢。魏徵以儉樸爲『所尚』,太宗則以『遂其所尚』爲尚,二者共同演繹了『君臣同心,共治天下』的理想圖景。此正是【貞觀政要】核心精神之體現——君明臣直,上下同欲,以公心忘私利,方爲治國之要道。

綜而觀之,此四事連綴成篇,實爲貞觀君臣共同繪製的一幅政治倫理畫卷:臣子以『懼』守廉,以儉養德;君主則以彰廉表儉爲務,以成全臣節爲明。其終極目標,非爲樹立幾個道德楷模,而在營造『官不私與民爭利,治國有常利民爲本』的清明白治生態。儉約非目的,而是實現『公而忘私』這一更高政治理想之途徑。讀史至此,可知貞觀之治非偶然,其背後是一套由價值觀念、制度設計與君臣實踐共同支撐的精密體系,至今思之,猶足爲鑒。

以上淺析,力求貼合原文語境,以『儉約』爲表,以『公心』爲里,闡發貞觀君臣相得、共鑄治世之深意,謹此呈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