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93|回復: 3

[其他] 【贞观政要】卷18俭约诗解4岑文本官不营产业魏征简朴公而忘私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21 17: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18俭约诗解4岑文本官不营产业魏征简朴公而忘私题文诗:
昔岑文本,为中书今,宅卑湿无,帷帐之饰.
或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
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
中书令也,斯亦极矣.荷俸禄重,为惧已多,
更岂得言,营产业乎?劝之言者,叹息而退.
官者不商,与民争利,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户部尚书,戴胄卒矣,太宗以其,居宅弊陋,
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俭朴廉洁.
温彦博位,为尚书之,右仆射家,贫无正寝,
及其薨也,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
所司为造,祭庙又当,厚加赙赠.廉洁奉公,
公而忘私,公者千古.魏徵宅内,先无正堂.
及遇有疾,唐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
为徵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赍,素褥布被,
而赐之以,遂其所尚.魏征简朴,情真义深.
【原文】

岑文本为中书今,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

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

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薨,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

魏徵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徵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赍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

【译文】
岑文本担任中书令要职,但他的房宅却低下潮湿,没有帷帐之类的装饰,有人劝他买房置地,文本叹息道:『我本来只是汉水南边的一个平民百姓,并没有什么汗马功劳,只是凭借一点文墨,就当上了中书令,我已经很满足了,现在我享受着这么高的俸禄,已经感到很惭愧了,还买房置地干什么呢?』听他这么说,劝他的人叹息着离开了。

户部尚书戴胄去世后,唐太宗见他的居所很简陋,没有地方祭拜吊唁,于是下令有关部门专门为他营造祭拜之庙。
温彦博官居尚书右仆射,但是家中贫困没有正室,他死后,只有在旁屋祭奠。唐太宗知道后叹息不已,下令为他营造祭庙,又馈赠给他的家人丰厚的物资。
魏徵的住宅开始时没有正堂。一次他生病,唐太宗当时正要营造小型的宫殿,于是停下工,用这些材料为魏徵营造正堂,五天就完工了,唐太宗还派使者赠送给魏徵喜欢的素布被褥,以成全他节俭的志向。
戴威 發表於 2025-5-26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俭约篇所载岑文本、戴胄、温彦博、魏徵四子之事,实为千古臣道之圭臬。本文试从"俭以养德"与"公而忘私"二端,析其深意。

一、俭朴乃士大夫立身之本
岑文本"汉南布衣"之叹,实为传统士人"安贫乐道"精神之体现。《论语》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本身居中书令而居陋室,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其"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之语,尤见《周易》"负且乘,致寇至"之戒惧。唐太宗为戴胄造庙、为温彦博营寝,非仅悯其清贫,实为彰扬"国奢则示之以俭"的治国之道。此正合《礼记》"祭不欲数,数则烦;祭不欲疏,疏则怠"的礼制精义。

二、公而忘私乃为政之要
魏徵宅无正堂一事,最见君臣相得之诚。太宗辍殿材以营正堂,非破格逾制,实为践行《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的君臣伦理。魏徵受素褥布被而不辞,恰合《中庸》"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的处世之道。二者相得益彰,成就"君明臣直"的治世典范。温彦博"殡于旁室"而得太宗厚赙,更见"俭其亲丧"与"慎终追远"的辩证统一。

三、当代镜鉴
今人观此四子行迹,当思《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之训。岑文本"不营产业"非矫情,实为深谙"仕者不殖"的为官准则;魏徵受赐不惭,正显"以道事君"的大臣风骨。唐太宗以帝王之尊,能体察臣下清贫而存恤之,恰是《贞观政要》"以百姓心为心"的具体实践。

要之,四子之事虽微,然"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其俭约之德与忘私之志,实为《贞观政要》"崇俭戒奢"思想的最佳注脚,亦足为后世仕宦者永式。
冰玉壶 發表於 2025-6-2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俭约篇所载岑文本、魏徵诸公事,实为千古官箴之典范。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岑文本之"惧盈守谦"
文本官至中书令而"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此非故作清高,实乃深谙"禄过其功者削"之理。其言"荷俸禄重,为惧已多",正合《周易》"亢龙有悔"之诫。汉代萧何"贱强买田宅以自污"、宋代王旦"宅第不施丹雘",皆同此理。唐太宗《帝范》云"人主嗜欲,取类无厌",而文本以"汉南布衣"自警,可谓"知足不辱"之实践。

二、戴胄、温彦博之"廉以成礼"
戴胄卒后"祭享无所",温彦博"殡于旁室",然太宗特敕造庙,此中深意值得玩味。《礼记》言"礼者,因人情而节文",二公生前廉洁致贫,死后反得庙享殊荣,实为"俭德之报"。范仲淹"殁之日身无以为敛",而宋仁宗亲题"褒贤之碑",与此事同一机杼。

三、魏徵"正堂"之政治隐喻
魏徵宅无正堂,太宗辍殿材五日成之,此非徒为营构之事。《尚书》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太宗此举实具三重深意:其一彰"股肱之臣"地位,其二显"纳谏如流"之诚,其三树"君臣共治"典范。所赐素褥布被,暗合《道德经》"圣人被褐怀玉"之旨,较之汉文帝赐张苍"蒲轮安车",更见精神传承。

四、贞观俭约之现代启示
诸公事例揭示为政三要:一曰"知止",文本"斯亦极矣"之叹,正是《大学》"止于至善"注脚;二曰"尚质",魏徵素褥与太宗辍殿,构成"君俭臣直"的良性互动;三曰"重义",戴胄、温彦博身后哀荣,体现"德厚者流光"的价值观。司马光《训俭示康》言"俭德之共也",观贞观群臣,方知"共"字真义。

要之,贞观名臣之俭非为邀誉,实乃"正其谊不谋其利"的自然流露。今人读此,当思《颜氏家训》"俭者,君子之德"的训诫,更应体悟"俭近仁"的深层伦理。史载太宗见魏徵堂成而泣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诸公之俭德,岂非千秋明镜乎?
贾况奕 發表於 2025-9-2 14:26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俭约》所载岑文本、戴胄、温彦博、魏徵四事,非独言臣子之廉,更彰明君之鉴,其深意远超“俭德”二字,直指为政之本与君臣相得之道。今试析之,以明古人之心。

岑文本身居中书令之要职,而“宅卑湿,无帷帐之饰”,其俭素非出于矫饰,乃源于清醒之自知。彼自谓“汉南一布衣”,以文墨致位极臣,已深感“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此“惧”字最堪玩味:非惧权位之不保,乃惧德不配位、功不称禄,惧负君王与国家之托。其拒营产业,实乃以“惧”为守,以廉为盾,护持其政治人格之完整。此与《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之训暗合,体现了一种高度的政治自律与身份自觉。

至若戴胄、温彦博身后之事,太宗皆“嗟叹”而敕令有司造庙营葬。此非徒为悯其清贫,实为彰表一种官方认可的价值取向——以国家仪典荣宠廉臣,乃是以制度化的方式,将“俭约廉洁”确立为官僚体系的核心美德。太宗此举,非私恩也,乃公义;非恤其私,乃励天下。其深层用意,在于构建一个以德行为先、以公心为重的政治伦理共同体。

魏徵之事尤具象征意义。太宗辍小殿之材,五日而成魏徵正堂,更赐素褥布被以“遂其所尚”。此非简单之君赐臣受,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对话与精神契合。太宗以“辍工”之举,向魏徵及天下臣民宣告:良臣之志,重于君王之欲;公义之需,先于私用之奢。魏徵以俭朴为“所尚”,太宗则以“遂其所尚”为尚,二者共同演绎了“君臣同心,共治天下”的理想图景。此正是《贞观政要》核心精神之体现——君明臣直,上下同欲,以公心忘私利,方为治国之要道。

综而观之,此四事连缀成篇,实为贞观君臣共同绘制的一幅政治伦理画卷:臣子以“惧”守廉,以俭养德;君主则以彰廉表俭为务,以成全臣节为明。其终极目标,非为树立几个道德楷模,而在营造“官不私与民争利,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清明白治生态。俭约非目的,而是实现“公而忘私”这一更高政治理想之途径。读史至此,可知贞观之治非偶然,其背后是一套由价值观念、制度设计与君臣实践共同支撑的精密体系,至今思之,犹足为鉴。

以上浅析,力求贴合原文语境,以“俭约”为表,以“公心”为里,阐发贞观君臣相得、共铸治世之深意,谨此呈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