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2|回覆: 0

[筆跡學] 通過筆跡分析對識人用人及人性經營中的答管理智慧

[複製連結]
馬良筆跡學 發表於 2022-9-28 08: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筆跡學是一門可快速了解人性、洞察人性的學問,既可反其道知己爲自己修行而用,了解自己並對自己不好的一面刻苦訓練改過其身,也可了解別人,順其人性,讓其爲一些宏偉目標組織力量實現團體作戰和努力奮鬥。

筆跡特徵與性格分析對應

筆跡特徵與性格分析對應

我們在日常生活和企業管理中,設計制度要從了解人性,順其人性,不相信人性的角度去設計,我們的制度才會是成功的,固而,筆跡分析學讓我們提供了方便,很多領導拿下屬沒辦法,究其原因就是太相信人性,心慈手軟,更沒有了解人的系統方法。做老闆手段一旦仁慈,就是拿刀給人捅自己,帶團隊,好的制度,能讓壞人成爲好人,不好的制度,會讓好人變壞人,好的制度,肯定是信任和監督同時具備,這時,就需要筆跡學這類的系統評價來提供保證。

筆跡分析人才測評

筆跡分析人才測評

筆跡學是指人們通過對個體筆跡不同書寫規律的研究,反映書寫者個性、心理和行爲特徵的一門交叉學科,是一門以研究人類文字筆跡特點和人的內在素質之間聯繫及客觀規律的科學。通過筆跡分析作爲筆跡學的核心技術,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準確、有效、客觀地了解一個人,做到知人知心,知己知彼,具有技術獨特、實用性強的鮮明特色,在服務家庭、企業、社會中,發揮出和諧親密關係、融洽組織關係、健康社會關係的積極作用。

筆跡分析與人才崗位匹配

筆跡分析與人才崗位匹配

人性有光輝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這就需要我們正確使用筆跡學來分析和鑑別人的各千方面和習慣測定,以便於我們良好的知人用人,選對人做對事。

筆跡分析可以讓我們快速了解人,從而在我們企業經營和日常生活中可更好地順應別人的人性,知人善用,科學的知道後滿足他人的欲望才能征服客戶和他人的人心,明白客戶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了解透,把他喜歡的讓給他,他才會願意跟你玩。

筆跡學不僅是識人的學問,也是修行的學問,能提高及訓練你的認知維度,通過正確學習和訓練能讓認知快速提高,未來的商業將從原來瓜產品信息不對稱,走向大腦認知不對稱,更多產生高維認知的人來降維屠殺,認知高的人永遠收割認知低的人,所以你會發現,一層人和另一層人講出來的話截然不同,甚至理念完全相反。

筆跡分析識人術

筆跡分析識人術

筆跡學不僅可以了解別人,還可以了解自己,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只有了解了自己,就可設計對抗自己的人性,反自己的人性,你才能不斷進步,動物的本性,就是喜歡待在舒適區,大部分動物都是吃飽了肚子,就去曬太陽。人雖比動物進化的更加高級了,但人類終究是帶著懶惰的基因,你想跟別人不一樣,就要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克服自己的人性,別人看電視,你看書,別人打遊戲,你打字,別人做夢,你做事,別人消磨時間,你利用時間。跟別人的人性順著干,跟自己的人性反著干,你就能超越大部分牛人,順從別人的人性,反抗自己的人性,你將成就自己,你就是人生和人性的性利者。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6-1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筆跡學在傳統識人智慧中的現代價值與限度】

筆跡分析作爲一門現代交叉學科,其理論基礎可追溯至漢代揚雄"書,心畫也"的論斷。本文將從國學視角,就筆跡學在管理實踐中的應用價值與認知邊界展開探討。

一、筆跡學的傳統淵源
【周易·繫辭】云:"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古人早察言觀色之智,筆跡學實爲這種識人傳統的現代化發展。王羲之【筆勢論】強調"凡書貴乎沉靜",已暗含書寫與心性的關聯。清代曾國藩【冰鑒】更系統論述形神相契之理,爲現代筆跡學提供了傳統智慧參照。

二、管理實踐中的雙刃劍
【韓非子·八經】言:"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筆跡學作爲識人工具,確能輔助管理者突破"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困境。然需警惕【呂氏春秋】所誡"察己則可以知人"的認知陷阱。筆者親見某企業過度依賴筆跡分析,致"以書取人"之弊,反失【人物誌】倡導的"觀其感變"的全面視角。

三、人性認知的維度突破
【論語】"視其所以"的觀察智慧,與筆跡學強調的系統分析不謀而合。然需注意,管仲"倉廩實而知禮節"的論斷提醒我們:人性認知需結合環境變量。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理念更啟示我們,筆跡分析當作爲修己安人的起點,而非終點。

四、現代應用的守正創新
【貞觀政要】載唐太宗"用人如器"之明,筆跡學可爲此提供技術支持。但應遵循【尚書】"知人則哲"的辯證智慧,避免陷入技術決定論。建議結合【周禮】"六征"識人法,將筆跡分析與行爲觀察、事上磨練相結合,方合【大學】"格物致知"之真義。

結語:
筆跡學猶如一面古鏡,可照見心性之影,然不可替代"聽其言而觀其行"的完整認知過程。管理者當以【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的態度,既善用現代技術,又不忘傳統智慧中"觀人於微"的辯證思維,方能在識人用人中達致"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的境界。

(全文798字)
高杉 發表於 2025-7-9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筆跡學在識人用人中的辯證運用與限度】

筆跡學作爲一門交叉學科,確有其獨特的認知價值。從漢代揚雄"書,心畫也"到清代劉熙載"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中國書學傳統中早有"字如其人"的哲學認知。然而當代筆跡學若欲成爲有效的管理工具,需建立在三個維度的辯證認知基礎上。

一、筆跡分析的認知維度
傳統書論強調"心正筆正"的修養觀(柳公權【筆諫】),現代筆跡學則發展出系統的特徵分析法。從筆壓輕重可見意志力強弱,行距疏密反映邏輯思維,字體傾斜度體現情感傾向,這些確能爲人才甄別提供參考。但需注意【人物誌】"觀其感變而審常度"的訓誡,單次筆跡分析僅能捕捉書寫時的瞬時心理狀態,需配合長期行爲觀察。

二、制度設計與人性認知的平衡
【韓非子·八經】云"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但管仲"倉廩實而知禮節"的論述同樣重要。將筆跡分析作爲制度設計的輔助工具時,當避免陷入"性惡論"的極端。明代考課制度結合"德、勤、能、績"的多元考核,恰說明制度既需防範人性弱點(如【鹽鐵論】"民囂於利而不可化"),更應激發向善潛能。曾國藩選拔湘軍將領時兼察筆跡與實戰表現,正是這種平衡智慧的體現。

三、認知提升的雙向修行
王陽明【傳習錄】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筆跡學用於自我修養確有價值。從書法訓練改變急躁筆勢(如蘇軾早年"墨豬"之譏到晚年"石壓蛤蟆"的蛻變),到通過筆跡監測實現"日三省吾身",這種應用符合【大學】"格物致知"的修養路徑。但需警惕將認知差異異化爲"降維屠殺"的功利思維,此非【論語】"己欲立而立人"的真諦。

結語:
筆跡學猶如一面青銅鏡,既可照見書寫者的心性輪廓,也可能因銅鏽而失真。管理者當如唐代虞世南【筆髓論】所言"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既善用其速效性,更明白其局限性。真正的管理智慧,終需回歸【孟子】"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人本精神,方能在制度理性與人本關懷間達致中道。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