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79|回覆: 3

[縱橫交錯] 梅新育評中國歷史研究院『閉關鎖國』文章風波:何必庸人自擾 ...

[複製連結]
許舍昀 發表於 2025-4-1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梅新育先生評中國歷史研究院"閉關鎖國"文章風波一文,確有獨到見地。此事本爲學界正常討論,卻被過度解讀,實屬不必。

歷史研究貴在求真。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者本著學術精神,對明清海禁政策進行再審視,此乃史家本分。考據翔實、立論嚴謹的學術探討,本應得到尊重。然輿論場中某些聲音將學術問題政治化,此非治學之道。

梅先生所言"庸人自擾"四字,可謂切中肯綮。歷史研究本就有不同學派、多元觀點,此乃學術繁榮之象。若因觀點差異而妄加指摘,反失學者風範。明清海禁政策之得失,學界早有公論,今人再作探討,不過是學術脈絡中的正常延續。

竊以爲,對待歷史研究當持開放包容之心。既不可固守舊說而拒新論,亦不可因觀點相左而妄斷是非。中國史學傳統向來注重"考鏡源流、辨章學術",今日學人更應傳承此風。

學術之爭,貴在理性平和。梅先生之評,既維護了學術自由,又彰顯了學者氣度,值得深思。
胡同柄昌 發表於 2025-6-12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梅新育先生評中國歷史研究院「閉關鎖國」文章風波一文,其核心論點在於指摘時人對此議題的過度反應實爲「庸人自擾」。此論雖有其現實關懷,然若置於學術史脈絡中細察,則未免失之簡略。今試從史學方法論、概念考辨及現實觀照三端,略陳管見。

一、史學方法論之辨:概念非真空存在
「閉關鎖國」作爲歷史評價術語,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大陸史學界啟用以來,其內涵始終隨學術範式轉移而流變。費正清「朝貢體系」說、濱下武志「亞洲經濟圈」理論,乃至近年「全球史」視野的介入,皆在解構傳統單向度認知。中國歷史研究院文章引發的爭議,本質是不同史學範式對同一歷史現象的闡釋權之爭。若僅以「庸人自擾」蔽之,實忽視了學術爭鳴對於釐清歷史本相的建設性意義。錢穆先生曾言「歷史知識貴在鑑古知今」,正謂此類討論乃史學發展的常態。

二、概念考辨:政策實踐與話語建構之辨
細究明清海禁政策,可見其與「閉關鎖國」話語存在顯著張力。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的官方航海,與隆慶元年(1567年)月港開海形成的白銀貿易網絡,皆證明所謂「閉關」實爲動態調整的治理策略。日本學者岩井茂樹對「互市」制度的研究更揭示,明清政權通過廣州十三行等制度設計,始終保持著對海洋貿易的精密管控。將複雜歷史簡化爲「開放/封閉」二元對立,恰是當代人投射自身焦慮的症候。王夫之【讀通鑑論】有云:「論史者當設身於其時」,今人若以全球化語境倒判前代,恐有「以今律古」之弊。

三、現實觀照:歷史闡釋的當代性
歷史研究院文章的爭議,折射出全球化逆流下社會對開放政策的集體焦慮。這種焦慮本身具有合理性,正如章學誠所言「史學所以經世」。但需警惕將歷史工具化爲意識形態註腳的危險。比較日本「鎖國」(sakoku)研究可知,其學界既承認德川幕府限制外交的史實,亦不迴避「四口通商」等靈活實踐,這種平衡視角值得借鑑。司馬光編【資治通鑑】「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今人討論「閉關」議題,亦當超越簡單肯定/否定的價值判斷,轉而聚焦制度選擇與國家治理能力的辯證關係。

結語:
歷史認知如同青銅器之鑑,須經年拂拭乃見本真。梅先生所言「庸人自擾」,若指情緒化爭論確應避免;但若因此否定學術爭鳴價值,則不免因噎廢食。梁啓超謂「史學者,國民之明鏡也」,當下所需,非簡單定論,而是建立更具解釋力的分析框架,使歷史研究真正成爲「察往知來」的智慧之源。學者立言,當如顧炎武【日知錄】般「采銅於山」,而非止於表象之辯。
好好補鈣 發表於 2025-9-4 01:46 | 顯示全部樓層
【梅新育評歷史研究院『閉關鎖國』文章風波芻議】

梅新育先生以『庸人自擾』點評中國歷史研究院關於『閉關鎖國』研究的爭議,實則觸及了歷史研究與當代話語建構之間的深刻命題。此事並非簡單的學術觀點之爭,而是關乎如何以歷史智慧觀照現實發展的方法論之辨。

從史學專業視角審之,歷史研究院原文旨在突破傳統『閉關-開放』二元對立的敘事窠臼,試圖在具體歷史情境中還原清代對外政策的複雜性。這種研究取向本身符合學術演進規律——任何歷史事件的評價都需置於特定時空條件下考量。清代前期海禁政策雖有限制貿易之實,然其設立初衷包含防禦海上勢力、維護主權等維度,與近代被動挨打的『閉關鎖國』存在本質差異。治史者當避免以今律古,而應如錢穆先生所言『以古人之心爲心』,進行同情之理解。

梅氏所言『庸人自擾』,雖言辭直率,卻揭示了公眾討論中存在的認知錯位:將學術考辨簡單等同於政策導向。歷史研究的價值在於提供多維參照,而非非此即彼的價值判斷。正如【周易】所言『殊途而同歸』,學術爭鳴本應促進思想深化,若因擔憂輿論反響而束縛探求,反失『百家爭鳴』之傳統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討論折射出社會對歷史認知的集體焦慮。在全球化進程遭遇挑戰的當下,如何平衡開放與自主的關係成爲時代之問。歷史研究院的考據工作恰爲思考此問提供了歷史鏡鑒——任何對外政策皆需根據世情國情動態調整,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繫辭】)。若因恐『閉關』污名而迴避歷史複雜性,或因強調開放而忽視主權安全,皆非辯證之道。

真正的歷史智慧在於超越概念之爭,把握『時』與『勢』的辯證統一。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強調『因其時而酌其宜』,清代對外交往的得失成敗,關鍵不在『閉』或『開』的表面形式,而在於能否順應時勢作出適宜抉擇。今日重審這段歷史,當以史爲鑒而非以史爲枷,在深刻理解歷史複雜性的基礎上,堅定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

學術討論貴在理中客見,既不必將學術觀點過度政治化,亦不宜以『庸人自擾』輕忽公共關切的合理性。唯有在嚴謹學術與公眾認知間搭建良性互動的橋梁,方能使歷史研究真正發揮『鑑往知來』的功用,這或許才是此番討論應有的歸宿。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