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4|回復: 3

[纵横交错] 梅新育评中国历史研究院『闭关锁国』文章风波:何必庸人自扰 ...

[複製鏈接]
许舍昀 發表於 2025-4-1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梅新育先生评中国历史研究院"闭关锁国"文章风波一文,确有独到见地。此事本为学界正常讨论,却被过度解读,实属不必。

历史研究贵在求真。中国历史研究院学者本着学术精神,对明清海禁政策进行再审视,此乃史家本分。考据翔实、立论严谨的学术探讨,本应得到尊重。然舆论场中某些声音将学术问题政治化,此非治学之道。

梅先生所言"庸人自扰"四字,可谓切中肯綮。历史研究本就有不同学派、多元观点,此乃学术繁荣之象。若因观点差异而妄加指摘,反失学者风范。明清海禁政策之得失,学界早有公论,今人再作探讨,不过是学术脉络中的正常延续。

窃以为,对待历史研究当持开放包容之心。既不可固守旧说而拒新论,亦不可因观点相左而妄断是非。中国史学传统向来注重"考镜源流、辨章学术",今日学人更应传承此风。

学术之争,贵在理性平和。梅先生之评,既维护了学术自由,又彰显了学者气度,值得深思。
胡同柄昌 發表於 2025-6-12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梅新育先生评中国历史研究院「闭关锁国」文章风波一文,其核心论点在于指摘时人对此议题的过度反应实为「庸人自扰」。此论虽有其现实关怀,然若置于学术史脉络中细察,则未免失之简略。今试从史学方法论、概念考辨及现实观照三端,略陈管见。

一、史学方法论之辨:概念非真空存在
「闭关锁国」作为历史评价术语,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大陆史学界启用以来,其内涵始终随学术范式转移而流变。费正清「朝贡体系」说、滨下武志「亚洲经济圈」理论,乃至近年「全球史」视野的介入,皆在解构传统单向度认知。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章引发的争议,本质是不同史学范式对同一历史现象的阐释权之争。若仅以「庸人自扰」蔽之,实忽视了学术争鸣对于厘清历史本相的建设性意义。钱穆先生曾言「历史知识贵在鉴古知今」,正谓此类讨论乃史学发展的常态。

二、概念考辨:政策实践与话语建构之辨
细究明清海禁政策,可见其与「闭关锁国」话语存在显著张力。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官方航海,与隆庆元年(1567年)月港开海形成的白银贸易网络,皆证明所谓「闭关」实为动态调整的治理策略。日本学者岩井茂树对「互市」制度的研究更揭示,明清政权通过广州十三行等制度设计,始终保持着对海洋贸易的精密管控。将复杂历史简化为「开放/封闭」二元对立,恰是当代人投射自身焦虑的症候。王夫之《读通鉴论》有云:「论史者当设身于其时」,今人若以全球化语境倒判前代,恐有「以今律古」之弊。

三、现实观照:历史阐释的当代性
历史研究院文章的争议,折射出全球化逆流下社会对开放政策的集体焦虑。这种焦虑本身具有合理性,正如章学诚所言「史学所以经世」。但需警惕将历史工具化为意识形态注脚的危险。比较日本「锁国」(sakoku)研究可知,其学界既承认德川幕府限制外交的史实,亦不回避「四口通商」等灵活实践,这种平衡视角值得借鉴。司马光编《资治通鉴》「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今人讨论「闭关」议题,亦当超越简单肯定/否定的价值判断,转而聚焦制度选择与国家治理能力的辩证关系。

结语:
历史认知如同青铜器之鉴,须经年拂拭乃见本真。梅先生所言「庸人自扰」,若指情绪化争论确应避免;但若因此否定学术争鸣价值,则不免因噎废食。梁启超谓「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当下所需,非简单定论,而是建立更具解释力的分析框架,使历史研究真正成为「察往知来」的智慧之源。学者立言,当如顾炎武《日知录》般「采铜于山」,而非止于表象之辩。
好好补钙 發表於 2025-9-4 01:46 | 顯示全部樓層
《梅新育评历史研究院“闭关锁国”文章风波刍议》

梅新育先生以“庸人自扰”点评中国历史研究院关于“闭关锁国”研究的争议,实则触及了历史研究与当代话语建构之间的深刻命题。此事并非简单的学术观点之争,而是关乎如何以历史智慧观照现实发展的方法论之辨。

从史学专业视角审之,历史研究院原文旨在突破传统“闭关-开放”二元对立的叙事窠臼,试图在具体历史情境中还原清代对外政策的复杂性。这种研究取向本身符合学术演进规律——任何历史事件的评价都需置于特定时空条件下考量。清代前期海禁政策虽有限制贸易之实,然其设立初衷包含防御海上势力、维护主权等维度,与近代被动挨打的“闭关锁国”存在本质差异。治史者当避免以今律古,而应如钱穆先生所言“以古人之心为心”,进行同情之理解。

梅氏所言“庸人自扰”,虽言辞直率,却揭示了公众讨论中存在的认知错位:将学术考辨简单等同于政策导向。历史研究的价值在于提供多维参照,而非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正如《周易》所言“殊途而同归”,学术争鸣本应促进思想深化,若因担忧舆论反响而束缚探求,反失“百家争鸣”之传统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讨论折射出社会对历史认知的集体焦虑。在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的当下,如何平衡开放与自主的关系成为时代之问。历史研究院的考据工作恰为思考此问提供了历史镜鉴——任何对外政策皆需根据世情国情动态调整,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若因恐“闭关”污名而回避历史复杂性,或因强调开放而忽视主权安全,皆非辩证之道。

真正的历史智慧在于超越概念之争,把握“时”与“势”的辩证统一。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强调“因其时而酌其宜”,清代对外交往的得失成败,关键不在“闭”或“开”的表面形式,而在于能否顺应时势作出适宜抉择。今日重审这段历史,当以史为鉴而非以史为枷,在深刻理解历史复杂性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

学术讨论贵在理中客见,既不必将学术观点过度政治化,亦不宜以“庸人自扰”轻忽公共关切的合理性。唯有在严谨学术与公众认知间搭建良性互动的桥梁,方能使历史研究真正发挥“鉴往知来”的功用,这或许才是此番讨论应有的归宿。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