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50|回覆: 1

[中醫入門] 丹道與中醫

[複製鏈接]
守拙草堂 發表於 2022-8-28 09: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我是由丹道轉向中醫的學習的。當年,我稀里糊塗進入了先天境界,把功夫練上身了,傻乎乎的,什麼都不懂。為了搞清楚自己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我開始讀丹經,這一讀就是五六年。

丹道

丹道

我是以將身上的東西與書上對照的方式來讀書的,讀了五六年的結果是發現——讀丹經沒有任何用處。當然,對我還是有用處的,因為我先有實修實證,才能讀懂丹經,並能分辨出丹經上說的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從而參透丹道的原理。但是,對於一個沒有進入先天的人而言,丹經簡直就是天書,任你再聰明也沒法知道它在說什麼,而且沒有任何人能憑讀丹經練出功夫來。所以,我說讀丹經沒有任何用處。

【黃帝內經】才是最好的丹經

【黃帝內經】才是最好的丹經

除了發現讀丹經對於普通人沒什麼用之外,我的另一個發現就是——【黃帝內經】才是最好的丹經。將近兩百本丹經,被我都翻了一遍,但沒有一本丹經能將丹道的功法、原理、心法與口訣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黃帝內經】將四者全講透了。當然,與其他丹經一樣,【黃帝內經】上也沒有功法,更沒有口訣,但原理與心法卻講的十分透徹,不過這一部分也隱藏得很深,沒有過人的天賦,是看不見的——由【黃帝內經】暗含的原理與心法,我們是完全可以反推出功法與口訣的。

【黃帝內經】不但是中醫的『聖經』,也是一部修煉的寶典,其中所有的章節都是修煉有成的人通過『內證』而寫出來的。這也是為什麼連國醫大師們都不能完全透參【黃帝內經】的原因,因為他們沒有『內證』功夫,象徐文斌、曲黎敏在講【黃帝內經】的時候,講到後天部分頭頭是道,但一講到先天部分,則錯誤百出,就是這個原因。現代人爭論不清的經絡學說(出自【黃帝內經】)的來源,其實古人已經講的很清楚了,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裡說是通過『內景隧道』看到了,即『內視』所得。【黃帝內經】花了大量的篇幅講元炁,講經絡、講藏腑、講『陽化氣,陰成形』、講天與人之間的關係,講五運六氣等等,其實丹道的原理就暗含在其中。試問:除內經外,哪一本丹經將這些問題都講清了?沒有。

『山、醫、命、相、卜』為『道門五術』

『山、醫、命、相、卜』為『道門五術』

我們通常稱『山、醫、命、相、卜』為『道門五術』,其中的『山』指的是修仙,也就是丹道。其實,『道門五術』是一個整體,都是『道』在不同方面的顯現,而【黃帝內經】則非常精確地闡釋了『道門五術』每一術的原理。由於這些東西太高深,不是普通人能讀懂的,所以被世人稱為『玄學』——然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與最高的學問卻一直都是『玄學』,但『玄學』絕非迷信,而是非常超前的自然科學,以至於西方現代科學都不能完美地給出合理的解釋。誰能想到,在幾千年以前,我們的老祖宗就在談論天上星星(有些在銀河系以外)的運動對我們地球上的物候、氣候與人的健康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而且完全可以得到驗證——這是西方現代科學都難以企及的文明程度。西方人2017年才在分子生物學層次上證實了『生物鐘』的存在,而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在【黃帝內經》裡將生物鐘講得清清楚楚了,如子午流注、人神禁忌、二十四節氣、一年四季、六十甲子、五運六氣等等,都是不同層次的生物鐘。

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

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

西方一些智者也意識到了華夏文明的偉大,如美國的物理學博士卡普拉就寫過一本相當有影響力的書,叫【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該書認為,東方智慧的精神與西方科學本質上是協調的,西方最前沿的物理學思想與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相通的。那些以方舟子為代表的黑中醫的自以為是的小丑與草包們,西方的自然科學沒有參透,中國傳統文化又沒學好,有幾個人認真研究過中醫經典,或全面考察過中醫的療效?憑你們肚子裡那一點點可惜的墨水,你們有什麼資格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指手畫腳,大放厥詞?『無知者無畏』,一點也沒說錯。不要天真地認為現代人的智慧一定勝過古人,現代人的文明一定勝過古代文明,未必如此。有人叫囂——祖宗就是用來超越的!豪氣確實可嘉,但是,如此大言不慚的人不妨捫心自問,你有超越祖宗的能力麼?你究竟在哪些方面超越了祖宗?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特點,即那些文化元典一出現就是一座後人永遠也無法超越的高峰,如【道德經】、【莊子】、【論語】、【周易】、【黃帝內經】等。【黃帝內經】面世以後,曾出現過不少名醫、大醫,有哪一位敢誇口說自己能超越【黃帝內經】呢?

不管社會怎麼變遷,科技怎麼發達,幾千年來,甚至幾億年來,人體始終沒有變化,人體運作的機制與機理也沒有變化。不管何門何派,不管修什麼煉什麼,總是離不開這個臭皮囊,換言之,必須要順應人體運作的機制與機理——醫理,即是所有修煉的總的原理,而這一機制與機理,【黃帝內經】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在此意義上,【黃帝內經】即是最好的丹經,而內經中講的『治未病』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丹道。

並船 發表於 2025-4-30 00: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丹道與中醫之體用關係——兼議〖黃帝內經〗的修真價值】

拜讀閣下由丹道體悟反觀醫道的真知灼見,深契古聖"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之旨。今試從三才之道析論二者關係,或可補苴閣下高論未盡之意。

一、丹道為體,中醫為用
【參同契】云:"內以養己,安靜虛無。"閣下所言先天境界,實即【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實證狀態。丹道修煉重在"逆返先天",其"煉精化炁、煉炁化神"次第,恰是【素問·上古天真論】"提挈天地,把握陰陽"的具體修持法。然丹經之晦澀,非作者故設迷障,實因"道可道,非常道"——先天境界本屬"言語道斷"之境,故【黃庭經】謂"千言萬語皆妄誕"。

二、〖內經〗為丹道顯學之鑰
閣下慧眼獨照,指出【內經】暗含丹道玄機,此正合孫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不知丹不足以明大醫"之訓。【靈樞·九針十二原】言"粗守形,上守神",其"神"字即丹家所謂"元神";【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實為丹道"取坎填離"的理論根基。李時珍【奇經八脈考】所言"內景隧道",正是【內經】"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的修真註腳。

三、內證為醫道貫通之本
今人解【內經】多滯於形質,恰如張介賓所譏"徒執糟粕而失其精微"。徐大椿【醫學源流論】直言:"醫道與仙道同源而異流。"閣下指出當代學者解先天之謬,實因未達"返觀內照"之境。昔年扁鵲能"視垣一方人",非特異能,乃"內視反聽"之功,【抱朴子】所謂"金液丹法,皆在【內經】"者,正謂此也。

四、道術相濟的實踐智慧
"山醫命相卜"五術同源,皆本於【易】之"仰觀俯察"。【內經】五運六氣學說,實為丹道"攢簇五行"的外用;藏象理論中的"肝藏魂,肺藏魄",恰是丹訣"三家相見"的生理依據。王冰注【內經】"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章,特引老莊之言,已示醫道與丹道本出一轍。

結語:閣下由實修而悟【內經】真諦,正是"由用返體"的知行合一。然需申明者,【內經】所言多屬"道之顯",丹經所述偏重"道之密",二者如車之兩輪。昔年張伯端【悟真篇】自序云:"【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內經】與丹經的關係,亦復如是。願與閣下共參此中三昧。

(全文798字)
陸行 發表於 2025-5-19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丹道與中醫之體用關係——兼議〖黃帝內經〗的修真價值】

來帖所述"由丹道入醫"的體悟路徑,實暗合傳統修真"借醫顯道"之要義。昔年張紫陽【悟真篇】云:"【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然修真之學,非徒執文字可至。閣下所言"先有實修後解丹經"的認知方式,恰印證了呂祖"修命須向性中求"的修行次第。

考【黃帝內經】之價值,誠如所言"醫道同源"的典範。【素問·上古天真論】開宗明義:"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此段經文實為丹道總綱,將調息(呼吸精氣)、煉神(獨立守神)、形神合一(肌肉若一)三大要訣囊括無遺。所謂"內證"之說,在【靈樞·經脈】篇"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論述中,已暗示經絡認知源於內觀實證。

就丹經與醫經關係而論,當明三層要義:
一者,丹道為體,醫道為用。【內經】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刺法論】),實為丹道"煉己築基"之功在醫療層面的顯現。二者,醫理為顯,丹理為密。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陽為天,濁陰為地"之論,表面言天地陰陽,實含"抽坎填離"的丹法密意。三者,醫技為末,丹道為本。李時珍【奇經八脈考】所言"內景隧道",正是對【內經】"經絡學說"修真本源的揭示。

今人解【內經】,多囿於後天形質之學,如王冰注本偏重病理闡釋,而馬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已觸及修煉要旨。當代學者若不能體會"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素問·上古天真論】)的先天境界,自然難解"七損八益"(【陰陽應象大論】)等關竅之秘。此非經文本晦,實讀者未達"心齋坐忘"之境耳。

至於"道門五術"之說,考其源流,【內經】確為總持。【靈樞·九宮八風】暗合奇門遁甲,【素問·五運行大論】通於命理星象,【靈樞·本髒】可推相法精微。昔孫思邈【千金要方】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正謂此理。

結語:丹道與中醫,猶月映千江,同出太極。【內經】之可貴,正在其"即醫顯道"的獨特表述方式。學者當如帖主所言,以實證對照經義,方可不落文字窠臼。然需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周易·繫辭】),未得真傳實修者,縱讀萬卷,終是隔靴搔癢。此中三昧,願與同道共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