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52|回复: 1

[中医入门] 丹道与中医

[复制链接]
守拙草堂 发表于 2022-8-28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我是由丹道转向中医的学习的。当年,我稀里糊涂进入了先天境界,把功夫练上身了,傻乎乎的,什么都不懂。为了搞清楚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开始读丹经,这一读就是五六年。

丹道

丹道

我是以将身上的东西与书上对照的方式来读书的,读了五六年的结果是发现——读丹经没有任何用处。当然,对我还是有用处的,因为我先有实修实证,才能读懂丹经,并能分辨出丹经上说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从而参透丹道的原理。但是,对于一个没有进入先天的人而言,丹经简直就是天书,任你再聪明也没法知道它在说什么,而且没有任何人能凭读丹经练出功夫来。所以,我说读丹经没有任何用处。

《黄帝内经》才是最好的丹经

《黄帝内经》才是最好的丹经

除了发现读丹经对于普通人没什么用之外,我的另一个发现就是——《黄帝内经》才是最好的丹经。将近两百本丹经,被我都翻了一遍,但没有一本丹经能将丹道的功法、原理、心法与口诀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黄帝内经》将四者全讲透了。当然,与其他丹经一样,《黄帝内经》上也没有功法,更没有口诀,但原理与心法却讲的十分透彻,不过这一部分也隐藏得很深,没有过人的天赋,是看不见的——由《黄帝内经》暗含的原理与心法,我们是完全可以反推出功法与口诀的。

《黄帝内经》不但是中医的“圣经”,也是一部修炼的宝典,其中所有的章节都是修炼有成的人通过“内证”而写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连国医大师们都不能完全透参《黄帝内经》的原因,因为他们没有“内证”功夫,象徐文斌、曲黎敏在讲《黄帝内经》的时候,讲到后天部分头头是道,但一讲到先天部分,则错误百出,就是这个原因。现代人争论不清的经络学说(出自《黄帝内经》)的来源,其实古人已经讲的很清楚了,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里说是通过“内景隧道”看到了,即“内视”所得。《黄帝内经》花了大量的篇幅讲元炁,讲经络、讲藏腑、讲“阳化气,阴成形”、讲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讲五运六气等等,其实丹道的原理就暗含在其中。试问:除内经外,哪一本丹经将这些问题都讲清了?没有。

“山、医、命、相、卜”为“道门五术”

“山、医、命、相、卜”为“道门五术”

我们通常称“山、医、命、相、卜”为“道门五术”,其中的“山”指的是修仙,也就是丹道。其实,“道门五术”是一个整体,都是“道”在不同方面的显现,而《黄帝内经》则非常精确地阐释了“道门五术”每一术的原理。由于这些东西太高深,不是普通人能读懂的,所以被世人称为“玄学”——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与最高的学问却一直都是“玄学”,但“玄学”绝非迷信,而是非常超前的自然科学,以至于西方现代科学都不能完美地给出合理的解释。谁能想到,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在谈论天上星星(有些在银河系以外)的运动对我们地球上的物候、气候与人的健康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且完全可以得到验证——这是西方现代科学都难以企及的文明程度。西方人2017年才在分子生物学层次上证实了“生物钟”的存在,而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在《黄帝内经》里将生物钟讲得清清楚楚了,如子午流注、人神禁忌、二十四节气、一年四季、六十甲子、五运六气等等,都是不同层次的生物钟。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西方一些智者也意识到了华夏文明的伟大,如美国的物理学博士卡普拉就写过一本相当有影响力的书,叫《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该书认为,东方智慧的精神与西方科学本质上是协调的,西方最前沿的物理学思想与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相通的。那些以方舟子为代表的黑中医的自以为是的小丑与草包们,西方的自然科学没有参透,中国传统文化又没学好,有几个人认真研究过中医经典,或全面考察过中医的疗效?凭你们肚子里那一点点可惜的墨水,你们有什么资格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指手画脚,大放厥词?“无知者无畏”,一点也没说错。不要天真地认为现代人的智慧一定胜过古人,现代人的文明一定胜过古代文明,未必如此。有人叫嚣——祖宗就是用来超越的!豪气确实可嘉,但是,如此大言不惭的人不妨扪心自问,你有超越祖宗的能力么?你究竟在哪些方面超越了祖宗?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特点,即那些文化元典一出现就是一座后人永远也无法超越的高峰,如《道德经》、《庄子》、《论语》、《周易》、《黄帝内经》等。《黄帝内经》面世以后,曾出现过不少名医、大医,有哪一位敢夸口说自己能超越《黄帝内经》呢?

不管社会怎么变迁,科技怎么发达,几千年来,甚至几亿年来,人体始终没有变化,人体运作的机制与机理也没有变化。不管何门何派,不管修什么炼什么,总是离不开这个臭皮囊,换言之,必须要顺应人体运作的机制与机理——医理,即是所有修炼的总的原理,而这一机制与机理,《黄帝内经》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在此意义上,《黄帝内经》即是最好的丹经,而内经中讲的“治未病”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丹道。

并船 发表于 2025-4-30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丹道与中医之体用关系——兼议〈黄帝内经〉的修真价值》

拜读阁下由丹道体悟反观医道的真知灼见,深契古圣"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旨。今试从三才之道析论二者关系,或可补苴阁下高论未尽之意。

一、丹道为体,中医为用
《参同契》云:"内以养己,安静虚无。"阁下所言先天境界,实即《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实证状态。丹道修炼重在"逆返先天",其"炼精化炁、炼炁化神"次第,恰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具体修持法。然丹经之晦涩,非作者故设迷障,实因"道可道,非常道"——先天境界本属"言语道断"之境,故《黄庭经》谓"千言万语皆妄诞"。

二、〈内经〉为丹道显学之钥
阁下慧眼独照,指出《内经》暗含丹道玄机,此正合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不知丹不足以明大医"之训。《灵枢·九针十二原》言"粗守形,上守神",其"神"字即丹家所谓"元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实为丹道"取坎填离"的理论根基。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所言"内景隧道",正是《内经》"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的修真注脚。

三、内证为医道贯通之本
今人解《内经》多滞于形质,恰如张介宾所讥"徒执糟粕而失其精微"。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直言:"医道与仙道同源而异流。"阁下指出当代学者解先天之谬,实因未达"返观内照"之境。昔年扁鹊能"视垣一方人",非特异能,乃"内视反听"之功,《抱朴子》所谓"金液丹法,皆在《内经》"者,正谓此也。

四、道术相济的实践智慧
"山医命相卜"五术同源,皆本于《易》之"仰观俯察"。《内经》五运六气学说,实为丹道"攒簇五行"的外用;藏象理论中的"肝藏魂,肺藏魄",恰是丹诀"三家相见"的生理依据。王冰注《内经》"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章,特引老庄之言,已示医道与丹道本出一辙。

结语:阁下由实修而悟《内经》真谛,正是"由用返体"的知行合一。然需申明者,《内经》所言多属"道之显",丹经所述偏重"道之密",二者如车之两轮。昔年张伯端《悟真篇》自序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内经》与丹经的关系,亦复如是。愿与阁下共参此中三昧。

(全文798字)
陆行 发表于 2025-5-19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丹道与中医之体用关系——兼议〈黄帝内经〉的修真价值》

来帖所述"由丹道入医"的体悟路径,实暗合传统修真"借医显道"之要义。昔年张紫阳《悟真篇》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然修真之学,非徒执文字可至。阁下所言"先有实修后解丹经"的认知方式,恰印证了吕祖"修命须向性中求"的修行次第。

考《黄帝内经》之价值,诚如所言"医道同源"的典范。《素问·上古天真论》开宗明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此段经文实为丹道总纲,将调息(呼吸精气)、炼神(独立守神)、形神合一(肌肉若一)三大要诀囊括无遗。所谓"内证"之说,在《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论述中,已暗示经络认知源于内观实证。

就丹经与医经关系而论,当明三层要义:
一者,丹道为体,医道为用。《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实为丹道"炼己筑基"之功在医疗层面的显现。二者,医理为显,丹理为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之论,表面言天地阴阳,实含"抽坎填离"的丹法密意。三者,医技为末,丹道为本。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所言"内景隧道",正是对《内经》"经络学说"修真本源的揭示。

今人解《内经》,多囿于后天形质之学,如王冰注本偏重病理阐释,而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已触及修炼要旨。当代学者若不能体会"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先天境界,自然难解"七损八益"(《阴阳应象大论》)等关窍之秘。此非经文本晦,实读者未达"心斋坐忘"之境耳。

至于"道门五术"之说,考其源流,《内经》确为总持。《灵枢·九宫八风》暗合奇门遁甲,《素问·五运行大论》通于命理星象,《灵枢·本脏》可推相法精微。昔孙思邈《千金要方》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正谓此理。

结语:丹道与中医,犹月映千江,同出太极。《内经》之可贵,正在其"即医显道"的独特表述方式。学者当如帖主所言,以实证对照经义,方可不落文字窠臼。然需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周易·系辞》),未得真传实修者,纵读万卷,终是隔靴搔痒。此中三昧,愿与同道共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