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34|回复: 1

[中医养生] 又湿又热,中医专家给您推荐四款消暑祛湿汤!

[复制链接]
广东省中医院 发表于 2022-8-16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热了足足有两个月,
一场台风给珠海带来了许多降雨,
那么是不是凉快下来了?
等台风雨下完,
只会从“热”变成“又湿又热”……
如今尚处于三伏天中的“中伏”,
不仅热浪不断,
台风、雨水的光顾
也让空气变得潮湿,

让人感到浑身不适……
这种时候该怎么办呢?
1.清热解暑很重要!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天气炎热,容易上火甚至中暑,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适当清热解暑。夏天许多广东家庭都会煲一些绿豆汤、竹蔗芦根水、五花茶等解暑,具有清热解暑的作用。但要注意,如果是体质虚弱、畏寒怕冷、虚寒症状明显的人,就不适合过度清热,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防暑也要兼顾祛湿!

三伏天湿气重,所以防暑气同时也要适当祛湿。“暑多挟湿”,暑热和湿邪经常同时存在。广东地区三伏天常有台风光顾,也是一种“湿”的表现。如果是以湿热为主的,可以用薏米赤小豆煮水代茶,如果偏寒湿的人,薏米赤小豆水就不适合长期饮用,对于这部分人群,可以用一些温化寒湿的食物或中药,比如藿香、白豆蔻、白扁豆、茯苓、陈皮等煮水代茶,既可以祛湿醒脾,也能避免寒凉伤脾胃

3.保护阳气,少吃生冷寒凉!

天气炎热,人体气血相对流畅、汗毛孔开放,此时人体阳气会更多的分布在体表,而脏腑的阳气,比如脾胃的阳气就相对偏少。加上由于炎热,许多人喜欢贪凉,长时间吹空调、喝“冰水”,吃冰冻西瓜等,这些行为都会使体内相对偏少的阳气进一步受到损伤,脾胃受寒,容易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夏季胃肠型感冒比较高发的原因之一。有句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从夏季人体脾胃阳气偏弱,需要适当温脾胃的角度提出的建议。

此外,还需要注意,如果是虚寒体质的人,常有怕冷怕风、咳嗽气喘、关节冷痛、鼻炎、痛经等症状,受凉时加重的,同时又不容易上火、能“受补”的,三伏天就是补阳气的最佳时间。

这就是中医讲的“春夏养阳”,利用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三伏天来温补,可以适量喝点姜枣茶、吃糖醋泡姜、胡椒猪肚煲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天养生,注意这两个误区!
只要多吃水果就好?

三伏天气炎热,很多人食欲不振,于是吃很多水果,甚至把水果当饭吃,这样固然可以起到开胃作用,但不可取。

因为水果大多数偏于寒凉,且单一摄入水果,导致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摄入不足,且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更差,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

“暴汗”能排毒减肥?

运动出汗确实可以帮助“排湿”,也能帮助消耗热量,有助于减重。但需要注意,许多人的肥胖属于“虚胖”,大量出汗会导致气血随着汗液外泄,加重体虚,出现疲倦乏力、气短懒言等症状;气虚加重后,水湿代谢进一步变慢,反而更加容易肥胖。因此,运动量需要适度,且应避免汗出过多。

三伏食疗方

每个人体质不同,我们可以根据体质进行个性化的食疗调养:


一、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的人,应该适当养阴;阴虚体质典型的症状有容易心烦,口干舌燥,面部烘热感,潮热盗汗、大便干燥,失眠等,这一类人群,在三伏天容易因为出汗过多而加重阴虚,食疗上可以选择芦根、百合、马蹄、海底椰、沙参、玉竹、麦冬、石斛等,可以养阴生津、润燥止渴。

百合绿豆粥

百合绿豆粥

百合绿豆粥

材料:

百合30克,绿豆30克,大米100克。

制法:

百合、绿豆提前用清水浸泡,与大米同放入锅中,加水以大火煮沸,转小火煮约30分钟即可。

功效:

清热消暑,养阴生津。适合暑热阴伤,咽干舌燥者。


二、阳虚、气虚体质

阳虚、气虚体质的人群,常见畏寒怕冷、气短自汗、疲倦乏力、手脚偏凉等症状,三伏天应该特别注意保护好阳气,避免受凉、并适当温阳。红枣、生姜、龙眼、韭菜、胡椒、淮山、莲子、枸杞,还有常用的一些中药材比如黄芪、党参、太子参等,具有补益气血、温补脾胃的作用,可以适当食用。

核桃元肉淮山瘦肉汤

核桃元肉淮山瘦肉汤

核桃元肉淮山瘦肉汤
材料:

核桃肉100克,桂圆肉20克,淮山20克,瘦肉400克,生姜3片。

制法:

上述材料洗净,瘦肉水焯后捞起,与其余材料一同放入煲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煮2个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

健脾益肾,补脑安神。适合体质虚损,用脑过度,睡眠欠佳者。


三、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人群多见肢体困重、容易肥胖、痰多、汗多、皮肤出油较多,大便粘、舌苔厚腻,这类人群需要适当健脾祛湿,可以选择陈皮、茯苓、豆蔻、砂仁等;如果在上述症状的基础上,同时有怕热多汗、口干口苦、容易上火,如口腔溃疡、痤疮等症状,考虑偏向于湿热体质,在健脾祛湿的同时也需要适当清热,可以用冬瓜、苦瓜、薏苡仁、赤小豆、荷叶、玉米须、土茯苓等食材来进行食疗。

冬瓜莲蓬脊骨汤

冬瓜莲蓬脊骨汤

冬瓜莲蓬脊骨汤
材料:

冬瓜750克,莲蓬2朵,薏仁30克,扁豆30克,陈皮5克,猪脊骨500克。

制法:

上述材料洗净后放入煲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煲2.5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

消暑利湿。适合暑湿困阻,大便稀溏,舌苔厚腻之人食用。


四、血瘀体质

血瘀体质的人,一般脸色偏暗、嘴唇紫暗、容易出现肢体关节刺痛等症状,以及冠心病、脑梗塞、静脉血栓等疾病的人群,容易存在血瘀的情况,在三伏天尤其要注意避免过度受凉,否则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瘀加重,甚至诱发基础病;同时可以适当选用一些活血化瘀的食材,比如黑木耳、山楂、玫瑰花、三七等。

灵芝三七山楂饮

灵芝三七山楂饮

灵芝三七山楂饮
材料:

灵芝30克,三七粉4克,山楂汁200毫升。

制法:

先将灵芝洗净,放入砂锅中,注入适量清水,微火煮1小时。将熬煮后的汁液兑入三七粉和山楂汁即可。

功效:

益气活血祛瘀,适合面色晦暗、嘴唇紫暗、血液粘稠度高,无出血性疾病者。

无无人人 发表于 2025-4-3 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伏祛湿消暑养生汤饮刍议》

时值中伏,岭南湿热交蒸,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湿胜则濡泄,热胜则肿",今荐四款汤饮,兼论养生要旨,以应天时。

一、辨证施膳四汤方
1. 绿豆薏米陈皮汤
取绿豆30g、炒薏米20g、新会陈皮5g,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炖。绿豆甘寒,《本草备要》载其"清热解毒";薏米淡渗利湿,经麸炒可减其寒性;陈皮理气健脾,佐制绿豆之寒凉。此方尤宜面赤苔黄腻之湿热体质。

2. 竹蔗茅根马蹄饮
鲜竹蔗200g、白茅根30g、马蹄6枚,水煎代茶。蔗汁甘寒,《随息居饮食谱》称其"利咽喉";茅根凉血生津,马蹄清热消积。三者相伍,解暑不伤正,恰合《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之旨。

3. 藿香紫苏鲫鱼汤
鲜鲫鱼一尾配伍藿香10g、紫苏叶6g。藿香芳香化浊,《本草正义》谓其"醒脾快胃";紫苏解表和中;鲫鱼甘平健脾。此方暗合"湿淫于内,治以苦温"(《素问·至真要大论》)之训,适宜暑日感寒挟湿者。

4. 五指毛桃茯苓煲龙骨
五指毛桃50g、土茯苓30g、猪龙骨500g。南芪(五指毛桃)益气健脾,茯苓利水渗湿,龙骨滋阴潜阳。此汤温凉相济,正应《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妙。

二、养生避误三要诀
1. 明辨体质
《医宗必读》云:"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湿热者宜绿豆冬瓜,寒湿者当用砂仁豆蔻。若面白畏冷而恣饮凉茶,是犯"虚虚"之戒。

2. 护养中阳
李东垣《脾胃论》强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夏月阳气外越,若过食冰镇瓜果,犹如雪上加霜。建议晨起嚼生姜三片,效法仲景"理中"之意。

3. 运动有度
《黄帝内经》明示"暑汗勿见湿",暴汗亡阳,反致气随津脱。宜择卯酉二时,行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等导引术,微汗即止。

三、时令食养禁忌
西瓜虽解暑,然《本草衍义》警示"多食作吐利",每日勿逾200g
凉茶不宜空腹饮,当效法《遵生八笺》"申时饮茶,佐以茶点"
空调温度宜26℃以上,防"形寒饮冷则伤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今之养生,当遵《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训。上述汤饮,不过示人以规矩,临证尚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若症状显著,仍当就医辨证,勿执方自误。
国学萌 发表于 2025-4-21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伏祛湿消暑养生汤方阐微》

时值中伏,岭南湿热交蒸,诚如《黄帝内经》所言"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湿相搏,最易伤津耗气。今就暑湿调理之道,参酌《本草纲目》《温病条辨》之旨,择四款应季汤方详解其妙。

一、薏苡赤豆茯苓汤
取薏苡仁30克(生熟各半)、赤小豆20克、茯苓15克,佐五指毛桃10克。此方暗合吴鞠通"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训。薏苡仁《神农本草经》谓其"主筋急拘挛",现代研究证实其含薏苡素可调节水液代谢;赤小豆与茯苓相须为用,利水而不伤正。尤宜午后潮热、舌苔黄腻者,然脾虚便溏者当减赤小豆量,加炒白术10克。

二、陈皮紫苏藿香饮
以新会陈皮6克、紫苏叶5克、广藿香10克煎水,此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饮化裁。藿香芳香化浊,实验显示其挥发油可促进胃肠蠕动;紫苏叶解表化湿,与陈皮共奏醒脾之效。适用于空调受寒、脘痞呕恶者,若兼外感症状,可加鲜薄荷叶3片。

三、冬瓜莲藕薏米羹
选老冬瓜连皮200克、莲藕100克、炒薏米30克。冬瓜皮《滇南本草》载其"止渴消痰",现代药理证实其葫芦素可调节渗透压;莲藕生津,与炒薏米构成清补相兼之局。此方尤合"暑伤气阴"病机,若夜寐不安,可加淡竹叶10克。

四、姜枣紫苏鲫鱼汤
取鲜鲫鱼1尾、生姜5片、大枣6枚、鲜紫苏叶10克。遵《伤寒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生姜辛开湿浊,研究显示其姜烯酚可增强消化酶活性;紫苏解鱼毒,与鲫鱼富含的优质蛋白共成温补之剂。适宜贪凉伤阳、舌淡胖者,若气虚明显可加黄芪15克。

养生须知:
1. 服汤法度:湿热证宜晨起空腹服,寒湿证当午后温饮。
2. 配伍禁忌:服薏苡类汤方忌同时食用柿子,《本草衍义》早有明训。
3. 三因制宜:珠海临海地区湿重,可酌加苍术5克;若处空调环境久者,汤中宜增生姜量。

《医学源流论》云"用药如用兵",暑湿调理贵在辨证。上述汤方虽平和,然阴虚火旺者慎用姜枣汤,湿热黄疸者忌鲫鱼汤。建议连服3日后观察舌象变化,若苔由厚转薄,可减量续用;若无改善,当寻明医辨证调方。
陈尤状 发表于 2025-4-29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伏祛湿消暑汤饮辨证论要》

珠海暑湿交蒸之际,恰合《黄帝内经》‘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之论。今就暑湿调理之道,依四时五行之理,分述四款汤饮配伍精要,并明辨证施用之法。

一、湿热证——薏苡赤豆冬瓜汤
《本草纲目》载薏苡仁‘健脾益胃,补肺清热’,赤小豆‘利小便,消水肿’。二者相伍,佐以冬瓜皮(取《食疗本草》消暑热之效),正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然需辨明舌苔黄腻、小便短赤之湿热实证方可施用,若兼见脉濡缓、便溏者,当减冬瓜皮加炒白术,防过利伤脾阳。

二、寒湿证——藿香紫苏鲫鱼汤
《证类本草》谓藿香‘芳香化浊’,紫苏‘解表散寒’。取鲜活鲫鱼一尾(遵《饮膳正要》补脾利水之法),佐以白豆蔻、生姜,暗合藿朴夏苓汤减味之妙。此方专治暑月贪凉饮冷所致脘痞纳呆,其辨证要点在舌淡苔白滑、口淡不渴。若误用于湿热证,反有助火之弊。

三、暑伤气阴——西洋参石斛老鸭汤
暑热最易耗气伤津,李东垣《脾胃论》早有‘长夏湿热困脾’之诫。取西洋参3克(《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补阴退热’)、鲜石斛10克,配伍老鸭(本于《随息居饮食谱》养阴之效),实为清补并行之剂。适用于汗多神疲、咽干舌红之象,若痰湿壅盛者忌用。

四、脾虚湿困——四神猪肚汤
源自《医方集解》四神丸化裁,取茯苓、山药、莲子、芡实各15克,入猪肚(《本草经疏》称其‘补脾胃要品’)炖煮。此方深得‘脾喜燥恶湿’之性,对慢性泄泻、肢体困重者尤宜。然需明辨虚寒与湿热之兼夹,若见口苦苔黄,须加茵陈以化湿热。

施膳须知
1. 体质辨证为先:如湿热者误服姜枣茶,无异于抱薪救火;寒湿者频饮绿豆汤,则如雪上加霜。
2. 煎煮法度:利湿药材宜武火快煎(如薏苡赤豆汤),补益药材需文火慢炖(如四神汤)。
3. 时令配伍:长夏当佐芳香化湿之品,如鲜藿香、佩兰,取其‘醒脾开郁’之功。

今人常惑于‘排汗祛湿’之说,殊不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言‘阳加于阴谓之汗’,过汗反伤阳气。至于生冷瓜果之忌,张仲景《金匮要略》早有‘夏月伏阴在内’之训,读者当慎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